藍小平
【關鍵詞】猜想 鼓勵 啟發 追問歸納 統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34-02
猜想是科學的天梯,是科學探究的重要一環,它不僅關系到能否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的問題,也關系到學生探究方向和路徑是否正確的問題,最終關系到探究的成效問題。在猜想這一環節中,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因為在猜想中學生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需要教師發揮作用,給予支持與幫助。那么,在“猜想”這一環節中有哪些需要呢?
一、需要鼓勵
在“猜想”這一環節中,教師的首要作用是組織學生猜想,讓學生積極地猜、大膽地猜。一般情況下,由于學生對“猜想”有天生的愛好,都很感興趣,大多數學生都能積極地猜,大膽地說,課堂氣氛非常熱烈,但在“猜想”這一環節中,有時也需要教師的鼓勵。一是冷場時需要鼓勵。在猜想中,當出現學生不會猜、不敢猜時,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地猜,不要怕猜錯。二是沒人猜對時需要鼓勵。當不少學生都說了自己的猜想,但還沒有猜到正確的結果時,需要鼓勵學生繼續大膽地猜。如在《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一課中對“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全班大部分學生都認為下沉的物體不會受到水的浮力,這時就要鼓勵學生繼續猜想,要敢于提出不同的見解,不要人云亦云,直至有人猜想到下沉的物體也會受到水的浮力為止。三是當猜想的結果有矛盾時需要鼓勵。要鼓勵學生敢于爭辯,爭取掀起高潮,如在“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中,出現“會”與“不會”的二種截然不同的觀點后,鼓勵學生爭辯。
二、需要啟發
猜想來源于問題,問題有難有易,猜想也就有難有易,難的問題需要教師啟發。
一是由于問題指向不夠明確造成理解偏差造成的。如《光是怎么傳播的》一課,其猜想的問題是“光是怎么傳播的”。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往往會出現偏差,容易受“物體為什么會運動—物體的運動是由于外力作用產生的”;“水是怎么流動的—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動的”等問題和答案的思維干擾,所以會從“光為什么會傳播”“光是從光源往四面八方發散射出來”等方向進行思維,而無法找到類似“物體的運動是由于外力作用產生的”“水是從高處往低處流動的”等答案,結果無法猜想出光是怎么傳播的。教學中,應先讓學生試猜,而后應啟發學生:“這個問題可從光的傳播路徑方面進行猜想。”經過這樣一啟發,學生就能從光是直線傳播的還是曲線傳播進行思考并猜想了。
二是由于所提問題與結論不太吻合造成的。如《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一課,其猜想的問題是:“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從問題來看,回答的結論是單因素的,從學生的經歷來看,以往對任何問題的回答也是單因素的,但從這一問題的正確結論來看卻不是單因素,是雙因素聯系在一起的。因此,所提問題與結論不太吻合。從實際的教學來看,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猜想也只能從單因素考慮,所以其猜想只能說是“體積大的浮”“體積小的浮”“輕的浮”三種,結果通過驗證都不正確。這樣,又要學生繼續猜想,但學生已無從下手,怎么辦?這時就需要教師的啟發。先把猜想的問題改為:“怎樣的物體容易浮?”讓學生猜想,再提醒:“物體按大小與輕重結合起來分,可分為哪幾種?”這樣學生就能將物體分為:體積一樣,有的重,有的輕;重量一樣,體積有的大,有的小。再讓學生猜想在這幾種情況中哪些容易浮?哪些容易沉?這樣,學生就會猜并能猜對了。
三是由于有些問題的答案太過發散,與學生的認知基礎不符造成的。如,三年級《蠶的生長變化》一課中“蠶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可能是什么?猜猜它的作用。”學生平時對生物結構的關注本來就少,很多人沒見過蠶,對蠶的習性及器官構造也不是很了解,所以筆者不管再怎么努力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學生也猜不出個所以然。因而對此問題的猜想也要給予啟發:“小黑點是它的器官?”“器官分為血液循環器官、呼吸器官、消化器官等,你認為最有可能的是哪種?”經過教師的逐步啟發引導,學生最終也能猜想到是呼吸器官,這時教師再告知其名字——氣門。知道了蠶的小黑點是呼吸器官,其作用也就不說自明了。
三、需要追問
追問猜想依據。追問猜想的依據目的是要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判斷其推理是否合理。經常追問猜想依據可以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嚴謹思維的良好思維品質,避免在猜想中胡猜亂想。如在《光是怎么傳播的》一課中,經教師啟發后,學生已猜想到“光是直線傳播的”后,可追問:“你的猜想依據是什么?”學生就能從生活中光是直線傳播的例子進行解釋,說明其猜測依據。
追問子問題。科學課教材的每一課中,大多是探究一個問題,一節課從一個“問題”出發,再“猜想”“驗證”,到“結論”而終,而有些問題是是非問題,其猜想結果不是“是”就是“非”。但有些問題是發散性問題,一個問題經猜想后會產生幾個子問題,這就需要教師靈活應變,要善于捕捉問題,及時追問。如《擺的研究》一課,首先提出猜想的問題:“不同的擺自由擺動的快慢一樣嗎?”(這是是非問題)學生大都會說“不一樣”,再提出“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這是發散性問題),讓學生猜想。當學生猜想到可能與“擺線的長短”“擺錘的輕重”甚至“擺動的幅度”有關時,教師要繼續追問子問題:“擺的快慢與擺線長短有什么關系?擺線長是快還是慢?”“擺的快慢與擺錘輕重有什么關系?擺錘重是快還是慢?”“擺的快慢與擺動的幅度有什么關系?擺幅大是快還是慢?”這樣就把一個問題追問成幾個子問題,讓學生再猜想。在這樣一節課中,只有在學生對一個主問題進行猜想后,再追問幾個子問題,讓學生繼續猜想,完成了對這幾個子問題的猜想后,才能讓學生設計幾種實驗方案分別對猜想進行驗證,最后達到完成本節課的探究任務的目的。
四、需要歸納
歸納,就是歸納猜想結果。歸納的目的是梳理學生的猜想過程與猜想結果,只有清楚了猜想的過程與結果后,學生才知道需要驗證什么,什么時候需要歸納。如,前文所舉的《擺的研究》一課,就需要教師對猜想結果很好地歸納。在學生猜想完成后,針對學生的猜想可以這樣歸納:“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學生們的猜想有:在擺線長短方面,有人認為無關,有人認為有關。在認為有關的人中,有人認為:擺線長,擺動快;擺線短,擺動慢。有人則相反。在擺錘輕重方面,有人認為無關,有人認為有關,在認為有關的人中,有人認為:擺錘重,擺動快;擺錘輕,擺動慢。有人則相反。在擺幅大小方面,有人認為無關,有人認為有關,在認為有關的人中,有人認為:擺幅大,擺動快;擺幅小,擺動慢。有人則相反。這樣,一個問題的猜想變成了九個猜想結果了。當然,在學生猜想中,配以相應的板書,加上教師的歸納,學生對各種猜想的結果就清楚了,為下一步的驗證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五、需要統計
統計,就是統計各種猜想的人數。在科學課的“猜想”環節教學中,有時要抓住契機,統計各種猜想的人數。在驗證后,對照統計,讓學生發現有時真理不在多數人一邊,因而不能人云亦云,而要有個人的主見,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目的。如對于“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水的浮力”的猜想,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下沉的物體沒有受到水的浮力”,原因是“受到水的浮力,物體會上浮”。只有少數幾個學生認為“下沉的物體同樣受到水的浮力”。在學生猜想后,教師要抓住這一契機,進行兩種截然不同的猜想人數的統計,留待驗證后比較。比較的結果讓學生無不感到吃驚:有時候真理是在少數人一邊。
同樣,在《擺的研究》一課“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的“猜想”環節,在學生完成各種猜想后,對各種猜想的人數進行統計,也很有意義。
實踐證明,科學教師在“猜想”這一環節中,靈活應用以上“需要”,一定能在“猜想”這一環節的教學中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