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珠
【關鍵詞】類比思想 小學數學 應用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4A-0036-01
類比與歸納一樣,是探索數學真理、發現數學真理的主要方法之一。數學方法中的類比,是一種思想方法,而數學語言是表達數學思想的專門語言,具有抽象性、準確性、簡約性和形象化等特點。數學教師不僅需要較強的“符號感”,還需要有一定的“語言意識”,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
下面筆者以蘇教版一年級數學上冊《連加連減》的教學為例,闡述有效利用類比的策略進行教學的策略。
一、激起解題記憶
【教學片段】
游戲導入:
1.全班練:10的分與合。如:我拍1,你拍9,1和9,合成10……
2.同桌互練:比誰搶得快。6可以分成2和幾?
3.獨立口算。
本課由10以內的分與合、10以內的口算復習導入,設計了以游戲的形式來復習鋪墊,齊答、搶答、指名口答,層層推進。
學生在解決某一特殊領域(計算領域)的問題時,獲得了解題經驗,在這些經驗中,不僅包括解題技能,還包括解題記憶,對解決后繼問題(連加連減)起著重要的作用,對類比遷移有顯著的影響。
二、激活抽象原理
【教學片段】
1.“南瓜圖”中“述”連加
導入:明天是星期六,圓圓和方方姐弟倆去農場幫忙了,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1)操作一:出示兩個筐。
談話:圖上告訴我們什么?你能當小老師,提個問題考同學嗎?
(2)操作二:出示圓圓又運來了1個南瓜。
談話:勤勞的圓圓又運來了1個南瓜!現在你能和前面的圖聯系起來,把這幅圖的意思完整地說一說嗎?
(3)列出相應的算式。
(4)追問:你是怎樣算的呢?
本環節的設計著眼點是“慢”:慢慢領悟算理,了解算法。著重引導學生聯系圖意說說是怎樣算的,并由此揭示算法,也就是說,我們先算什么(4+2=6),再算什么(再算6+1=7)。由此循序漸進,以加強學生對加法的意義的理解。
2.“絲瓜圖”中“悟”連減
小朋友們算得真快!現在一起跟著方方到絲瓜園里看看吧!
(1)多媒體出示絲瓜藤上的絲瓜。仔細觀察,發生了什么?
談話: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摘絲瓜的過程嗎?(根據學生回答適當提示:絲瓜藤上原來有幾條絲瓜,先摘了……又摘了……)
現在絲瓜藤上還剩下多少條絲瓜?會列式嗎?
(2)對比。
(3)說說計算過程。
3.小結
本環節的設計著眼點是“理解、遷移”連減的學習。設計時重視問題的指向性,并著重關注學習過程以及學生的回答,滲透為什么是用減法來算,以幫助學生明晰算理,培養學生的運算思維。
運用類比策略,學生通過當前問題(“絲瓜圖”中“悟”連減)的特征及特征間的聯系,回想起先前的一個樣例(“南瓜圖”中“述”連加)。這一回憶激活了與當前問題有關的先前問題中的抽象信息或原理,獲得共同的原理后有助于理解新情境或解決具有相似結構的新問題(連減的算理算法)。
三、從“源問題”到“靶問題”
【教學片段】
“想想做做”第1題
(1)圓圓在家里又在玩擺小棒的游戲了(出示小棒圖)。她一共擺了幾次?每次是怎么擺的呢?
會列式嗎,說說你是怎么填的?
(2)再看第二幅圖,仔細觀察,圓圓是怎么操作的,怎樣列式,為什么?
問題解決中的類比問題學習和樣例學習,即從已有的知識經驗中提取一個問題、概念或情境,然后把這一問題、概念或情境運用到一個新的問題、概念或情境中去。從源問題逐步到靶問題,就像火花跳躍似的跨過一條空隙。教學中的例題(“南瓜圖”中“述”連加、“絲瓜圖”中“悟”連減)和“想想做做”練習題之間就屬于同一領域的類比問題。
四、抽象映射,活學活用
【教學片段】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連加和連減”。誰能自己編道連加或連減的題目考考大家?用自己身邊的物品,或者和小伙伴商量商量,上來表演也行。
四人小組合作,討論。
回家后,也編幾道連加連減的題目,考考你的爸爸媽媽!好不好?
本環節運用類比化策略,根據實例解決另一個問題(自己編連加或連減的題目),需要從實例中抽取出一般原理或程序并應用于靶問題中,這就是抽象映射。本環節不僅旨在激發學生的興趣,還有效地鞏固了連加連減的知識,抽象原理被“隱藏”或者內隱在實例中,在它被應用之前必須被抽取出來。“當小老師”的抽取類比映射思維于使用數學語言表達的過程中,有效鍛煉了學生靈活應用、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