甫永和
摘 要: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注重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關鍵詞:社會生活;道德情感;認識;體驗;感悟
品德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這門課程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展,注重通過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道德寓于兒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沒有能與生活分離的“純道德的生活”。兒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們對生活的體驗、認識和感悟,只有源于兒童實際生活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課程標準指出:兒童的生活是課程的基礎。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我想就農村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教學談談我的一些看法。
一、認識課程的重要性
品德課是國家重視小學德育的重要體現,也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對品德課的重視與否,課上得好與壞,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轉變觀念,提高認識,從思想上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真正把品德課看成與語數課同等重要,改革品德課的考核評價制度,不是以成績來評價學生,加強對品德課的教學工作,讓課程真正觸及兒童的內心世界,影響他們的心靈。
二、結合實際教學
我們身處農村小學,而教材里一部分內容只適合城市學生,因此農村小學品德課必須緊密結合農村實際,突出特色。
1.要結合品德課課加強農村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環境保護是個永恒的主題,對農村孩子滲透環保意識是至關重要的。農村環境臟、亂、差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心健康,環境污染與生態破壞,已經對人們正常生活構成了威脅。兒童是社會的一員,是未來社會的主人,引導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保護生存的環境,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需要,也是人類保護美好家園的希望所在。如在教《生活中的環保問題》一課時,我首先讓學生課前回家做充分的調查:我家周圍河水的顏色、氣味?我聽見附近的噪音有哪些?上星期,我家共用了幾個塑料袋?星期日,家里的煙灰缸有多少煙頭?我們經常使用的一次性用品有哪些?收集電視、廣播、報紙上關于環保的消息。這樣輕而易舉地發現生活中存在的環保問題,從而引導孩子樹立環保意識,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他們從小熱愛家鄉,認識保護家鄉環境的重要性。
2.品德課的教學不僅要曉之以理,而且要導之以行。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人與人是相互服務、相互依賴的。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人們。其中和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是為我們提供服務的人,我們要了解他們的辛苦,進一步產生敬佩之情,從而學會感恩。如在教學《說聲“謝謝”》一課時,課前讓學生進行小記者活動:了解我們一天的生活需要哪些勞動者為我們服務?各行各業的勞動者的苦與樂。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感受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辛苦,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崇敬之情,進一步進行感恩教育。
3.時代在變,學生在變,教法在變,教學內容豈能不變?因此,我們在使用手中的課本時,就應該特別注意創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課本,又敢于跳出課本。因此,應讓學生走向社會,體驗生活。讓學生真正以生活為基礎,面向學生廣闊的生活空間,課內課外,校內校外相結合,強調學習活動的延續性和完整性,體現學習活動在時間、空間上的開放性,只有這樣才能發揮本課程的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學了《看平面圖》一課后,親自帶領學生到學校周邊探路,再畫一張線路圖,畫好之后,讓學生根據線路圖找尋地點。這樣的教學,學生學起來很輕松,理論聯系實際知識掌握得更牢固。
三、創新課堂結構
農村小學在品德與社會課程教學過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單一的、古老的說教式教學模式。這種以說教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現實社會面前顯得是那么的蒼白無力。要改變思想品德教育的現狀就要改變過去的以說教為主的教學模式,創新課堂結構勢在必行。
1.明理激情導行模式
這是在傳統的講解模式基礎上演化而來的,適用于品德新授課中的各種課型。它是以教師為主導,通過直觀演示、口頭講解、文字閱讀、評價行為、激發情感等手段傳遞信息。學生通過觀察感知、理解教材、動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師評價提出行為要求。這種模式的特點是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道德知識或某一方面的行為方式。選用這種教學模式的時候,要注意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在教《呵護我們的身體》一課時,老師提出了“人生不售來回票,一旦動身,絕不能復返”“一個偉大的靈魂,會強化思想和生命”“生命,那是自然界給人類去雕琢的寶石”“生命不等于是呼吸,生命是活動”“生命是一條艱險的狹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熱愛生命的人” 的觀點之后,教師可推心置腹地向學生談談生命的重要,通過幾個事例讓學生發自內心地發出珍愛生命的感嘆,使師生間產生感情上的認同和共鳴,促使學生主動地以實際行動來呵護我們的身體,提高了教學實效。
2.“問題——討論”模式
這種教學模式著眼于學生個人的潛能和整個人格的發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機會,培養學生“悟理--講理--用理”的能力,適用于哲理性較強的課。在教學實踐中,這種教學模式最受學生歡迎。例如在教學《生活中的各行各業》一課時,通過小組討論:如何讓一個水彩筆廠順利生產?要與哪些行業取得聯系?讓本課重難點在學生激烈的討論中得以突破。
3.角色扮演模式
這種模式通過設置與現實生活中類似的情境,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使學生向生活“取樣”,從中引出相應的情緒反應和行為。這種模式比較適用于以行為訓練為主的課。如在教學《換個角度想一想》一課時,通過讓學生表演課本上的情境,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中達到了教學的目的,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濃,收到的效益較好。
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貴在得法。只要我們廣大實驗教師教學觀念不斷更新,教學過程注重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重視自主學習等學習方式的變革,重視充實教學內容、拓展教學空間和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等教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通過大量的嘗試教學,探索出操作性強的課型新結構,巧妙的設計教學環節,優化課堂教學結構,不斷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課程標準》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就一定能達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