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育昆
摘 要: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直觀體現了中學歷史學科豐富生動的學科特點,增強了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有時也表現出一些不可忽略的弊端。
關鍵詞:信息技術;歷史教學;有效整合
現代信息技術具有信息量大、合成性強、交互性強等諸多的優點,它的使用將使教學思想、教學方式、教學內容、課程結構發生巨大的變化,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于解決的問題。有利于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縮短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推進歷史探究性的學習活動;有利于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促進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展;有利于歷史教學中創設歷史情境,形象生動地再現歷史,營造出濃厚的歷史氛圍,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
雖然信息技術運用于歷史教學這一舉措能夠增強歷史課堂教學效果,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但是在教學中有些教師在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時候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本末倒置,喧賓奪主。有一位教師在上“冷戰中的對峙”一課時,把有關冷戰的所有的知識點都打在了課件上,包括背景、含義、表現、實質、影響等,以及每個知識點相應的圖片、文字、史料,還在課件里加入了四個視頻資料,這樣總共加起來這個課件達到了40多頁。由于教學目標不明確、容量過大,整堂課就成了老師的一言堂,學生眼花繚亂根本無法跟上思路,這種喧賓奪主的做法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這不是個別現象,我們的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往往先選擇教學媒體,然后再去考慮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使整個教學設計的過程就變得本末倒置了。
(2)畫蛇添足,生搬硬套。有的教師完全用現代信息技術取代傳統的教學手段,把可以在課本上找出的簡單問題堂而皇之地寫在投影上,把可以寫在黑板上的知識提綱也照搬照套到課件上,這樣的運用就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了。甚至有的教師還把與本節課不是十分貼切的資料也在課堂上展示,往往就會出現這樣的結果:學生在觀看完相關的資料之后,不知道用處何在,只是覺得挺熱鬧而已。教師的這種牽強附會、生搬硬套,往往使學生摸不到頭腦,甚至造成學生新的學習負擔。
(3)輕視抽象概括,忽視思維點撥。這是目前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中所遇到的最大的、也是最難解決的問題。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上的運用,目前還停留在簡單的演示或者是展示的層面上,缺乏加工和再創造,輕視抽象概括,忽視思維點撥。所用的資源不能和重點內容重點問題有效地結合起來,不能啟發思維,缺乏實效性。
存在上述問題的原因,在于老師沒有確立“現代信息技術只是一種輔助的教學手段,需要與課堂教學創造性地整合”這樣的一種教學思想。在教學實踐中存在著盲目運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簡單化傾向,不考慮具體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點和學生的需求等等一些實際的情況。
二、解決的方法
(1)合理設計,層次分明。有一位教師在教學“世界藝術寶庫莫高窟”的內容時,首先請同學結合屏幕投影的畫面來給大家講一下《九色鹿》的故事,然后老師介紹到:“這三幅美麗的圖畫就出自于敦煌257窟的精美壁畫,接下來請同學結合自己課前搜集的敦煌的資料一起欣賞一段有關敦煌的視頻,邊看視頻邊思考敦煌的藝術價值是什么。”視頻中豐富清晰的壁畫、悠揚的樂曲與適時的解說使學生體會到了敦煌的藝術魅力,感受到了古人的偉大創造,最后學生歸納為“敦煌藝術是隋唐藝術的一個縮影,是一座瑰麗的藝術寶庫”,“對敦煌藝術的研究現在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等。在這堂課中信息技術可以說是緊緊圍繞教學內容進行的,從看圖講故事到帶著問題觀看視頻,以及進一步歸納得出敦煌的藝術價值,可以說做到了層次分明、結構清楚。所以,信息技術的運用要根據教學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全盤考慮,整體設計。無論是資料的搜集和整理,圖像和音像的編輯和使用,都應當緊扣學習主題和重點內容,這樣才能提高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實效性。
(2)加工創造,突出重點。一位教師在完成“蒙古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的新課導入之后,介紹到蒙古族的生活習慣和我們漢族有一定的差別,在元朝以前他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請學生看視頻。視頻介紹了蒙古族的發祥地、生活習慣、經濟發展狀況和各部落間的斗爭,是教師精選若干段視頻、圖片、背景音樂,根據教學要求進行重組加工,配以解說制作而成的。這種聲像并茂的歷史畫面不但能將大量的資料呈現給學生,營造出歷史氛圍,拓寬學生的視野,而且在說明歷史事件、概念、史實時,材料集中,簡明準確,省時省力,使得教學節奏明快而緊湊,教師在課堂上也能留出更多的時間與同學們一起討論,從而顯著地提高了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所以在實際教學中,當缺乏符合教學要求的資源的時候,教師應該有能力對資料進行搜集、篩選、重組和加工,使之更加符合教學要求,從而縮短歷史與現實之間的距離,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增進對知識的理解。
(3)有效互動,激發火花。由于沒有生活在科舉考試的那個年代,為了幫助學生了解科舉考試的形式,一位教師在“科舉制的創立”的課堂上制作了一個唐代科舉考試的搶答小游戲,在導入新課后首先進行考前熱身,讓學生帶著投影上有關隋唐科舉制內容的六個問題,認真仔細閱讀科舉制的誕生和完善兩個子目,然后教師結合課件向學生演示唐代科舉考試的過程。從投牒自薦到州縣考試再到省試和放榜,其中學生在州縣考試和省試的環節被老師分成兩大組對科舉制相關內容進行搶答,學生為了“中榜”積極應答,你追我趕,課堂氣氛非常熱烈。課上通過互動游戲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并尋找答案,既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歸納問題的能力。師生共同參與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鞏固了所學的新知,突出了本課的教學重點,同時,為下面進一步分析科舉制的影響作了一個非常有效的鋪墊。
教師更新教學技能,錘煉書本知識是信息技術在教學中合理運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需要把書本中沒有的故事、視頻、圖片創造性地搬上屏幕,加深學生對書本知識的理解。更需要把書本中的重點知識提煉出來,以信息技術為手段更好地傳輸給學生,讓學生創設的歷史情境中去感受所要學習的知識,并能牢牢地記在腦海中,變照本宣科為情境體驗,有效地實現人機“對話”,從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
三、注意的問題
首先,要協調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的關系。每種教學手段都有各自的優勢也有自身的不足,信息技術雖然能夠變抽象為具體,但是它卻不能代替老師的語言、教態、板書的變化所傳遞給學生的知識信息和情感信息。所以,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安排、綜合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的教學手段,實現它們的優勢互補,提升教學的整體功效。
其次,課件設計要考慮實用性原則,突出重點。課件一定要簡明清晰,文字編排不宜過長過密,字體也不能太小,版面不能過于花哨,視頻也不能太長,每一設計都要考慮到它實際操作時所應用的時間,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呈現最有效的信息,從而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幫助師生在教學中突破重點。
第三,教學設計注意主體性原則,注意“留白”。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運用多媒體時要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他們最大限度地介入到學習過程中。同時,教師在課堂上應留出適當的“空白”,讓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究,通過積極思維來掌握知識、發展能力。
總之,歷史教學中信息技術的運用是一把“雙刃劍”,加強信息技術與歷史教學的整合研究應以有利于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利于提高教學質量效率為原則。教師應積極探索,揚長避短,使歷史學科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煥發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江蘇省常熟市董浜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