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艷麗
摘 要 縱觀小學語文課文,便可發現許多文章都使用了抑揚法,或欲揚先抑,或欲抑先揚。本文將小學語文教材中使用抑揚法進行了分類,并對四篇經典課例進行了解讀。
關鍵詞 欲揚先抑 欲抑先揚 小學語文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Application of Circumflex in the Primary Chinese Language
CHEN Yanli
(Gong'an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the text, you can find many articles have used the circumflex law, or would like to raise the first suppression, suppression, or first praise. This article will be the primary language textbooks classification method using the circumflex, and make interpretation on four classical lessons.
Key words first suppression; first praise; primary Chinese
“曲徑通幽”,“無限風光在險峰”,均言宜人的湖光山色或在崇山峻嶺之上,或在幽幽峽谷之中。景如此,文亦如此。古人云:“人要直,文要曲”,“文似看山不喜平”,要“尺水興波”,正是強調文章要有波瀾,要講究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吸引讀者,激發閱讀興趣,緊扣讀者的心弦,引人入勝,取得良好的跌宕起伏、搖曳多姿的藝術效果。否則,平鋪直敘,一覽無余,水波不興,便會索然無味。語文課堂教學,倘能抑揚回環,亦能多一分節奏感,也更能在學生的心里激起層層漣漪,令人猶為回味。
1 小學語文抑揚法的諸多表現
1.1 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也就是先抑后揚,它往往不從正面著手,先走反道,欲擒故縱,避免平鋪直陳,直至最后才流露自己的真實意圖,如此懸念迭起,自會引發波瀾,形成鮮明對比,從而達到突出某個人物或某種思想的目的。這樣一來,讀者就更容易在閱讀過程中,產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的印象自然也就更為深刻。所謂“欲揚先抑”,其實“揚”才是最終的目的,而“抑”只不過是一種手段而已,是“揚”的先遣部隊。
比如《可愛的草塘》這篇課文,所采用的寫作手法便是“欲揚先抑”,有意地掀起層層波瀾,讓文章因波折而動人。文章以抑為先——初到草塘便覺“呆膩了、沒意思”,但從課題及文章的中心,可以知道作者的本意是贊美草塘的美麗可愛,其目的是“揚”,而課文一開始卻反著說草塘不夠可愛,這便是“抑”。作者對北大荒不喜愛的情感直接地在“不習慣”、“沒意思”、“呆膩”這些詞語中體現出來,這和文章的主題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相互矛盾的情感所產生的碰撞,自然會讓人覺得詫異。懸念頓生,促使讀者迫不及待地往下閱讀,去尋找謎底。緊接著作者通過初看美麗的草塘,聆聽春冬兩季草塘的迷人景色,親身經歷草塘的無窮魅力,一揚再揚,把作者對草塘、對北大荒的熱愛進一步加以提升。整篇課本以“膩、喜、贊、戀”為線索,欲揚先抑,抑揚結合,既明確地闡述了作者內心的變化,又使讀者對可愛的草塘加深了印象。
再如《小珊迪》一文,在“我”給了小珊迪一先令后,他轉身就跑了。等了很久也不見他回來,“我”猜想可能上當了。因為小珊迪非常需要用錢來買食物,他需要用錢來御寒,他需要用錢來照顧弟弟,他需要用錢來做更大的生意。他非常需要錢!而那個社會見錢眼開,見利忘義的事很多,所以“我”一想到這些,“我”感覺我上當了。讀到這里,我們的心便不由一緊,亦為這個擁有誠懇面容的小珊迪而感到羞恥。但接下來“我”和小利比的對話,又讓我們釋懷,小珊迪的誠實,小珊迪的守信,經過這一波折也就更加深刻地留在了我們的心中。
1.2 欲抑先揚
欲抑先揚又叫先揚后抑,即為了表達的需要,先用真誠的態度或推想的方法去褒揚,盡可能地渲染氣氛,形成一個氣場,然后再進行貶抑。這時,揚是手段,抑是目的。正所謂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揚得越高,跌得也就越重。
很多語言大師都知道以揚來蓄勢,從而更顯最后的抑。比如南宋詩人林升所作的《題臨安邸》一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弊髡邞嵑弈纤握埱彝瞪凰嫉钟鈹?,不去收復北方失地,整日只是過著紙醉金迷、粉飾太平的日子。但是作者并未直接譴責無能的南宋政府,而是大肆地描寫臨安府歌舞升平的繁華景象,將這種畸形的假象揚到了極點。這時,若再重新喝斥一聲:“西湖歌舞幾時休?”,恰似猛一鞭子抽在了大家的心頭。
再如《圓明園的毀滅》一文,課文的2~4自然段,詳細地介紹了圓明園當時的輝煌:金碧輝煌的殿堂;玲瓏剔透的亭臺樓閣;象征著熱鬧街市的“買賣街”;象征著田園風光的山鄉村野;根據古代詩人的詩情畫意建造的景物;上自先秦時代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名人書畫……極力渲染“圓明園不愧是舉世聞名的最大的博物館、藝術館,也是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筑藝術的精華。”當這樣宏偉的建筑毀于一旦,只留下灰燼時,留給學生的是更多的憤慨、更多的思索……(下轉第139頁)(上接第132頁)
2 小學語文抑揚法經典課例選析
2.1 《丑小鴨》與《母雞》
《丑小鴨》一課,在初讀課文后,學生最大的感受便是丑小鴨真可憐。于是,老師便抓住“可憐”一詞,讓學生找出自己認為丑小鴨很可憐,很值得同情的詞句——“哥哥姐姐欺侮他,小伙伴們嘲笑他,連媽媽也不太喜歡他?!薄俺笮▲唩淼綐淞掷?,小鳥譏笑他,獵狗追趕他。”“可憐的丑小鴨又冷又餓,昏倒在冰湖上?!?然后,采用多種形式,層層深入地朗讀,反復研討,鋪陳丑小鴨可能會遇到的種種挫折和磨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了丑小鴨的可憐的境遇,讓學生的心與丑小鴨的命運緊緊地相連。這時,老師適時引導學生剖析丑小鴨的堅強,在別人都欺負他,嘲笑他的時候,他沒有放棄生活,而是勇敢面對困難。因此,課末,學生也由衷地替丑小鴨發出了感慨:“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么幸福的一天!” 課雖結,情猶存……
再如《母雞》一文,“負責、慈愛、勇敢、辛苦”是老舍對母雞發自內心的盛贊,“它是一個偉大的母親,而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更是這位母親最高的榮譽。但在教學中,老師卻先出示“我一向討厭母雞”,讓孩子們感受母雞的令人討厭之處,那沒完沒了、不分場合的叫聲,欺軟怕硬的行為,稍有成績便拼命炫耀的個性,讓人沒來由地討厭它。在一而再、再而三的討厭之余,再出示“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學生就會問這是為什么?于是,在細讀文本之后,大家就知道了它沒完沒了、不分場合的叫聲是在警告雞雛們有危險來臨,趕緊回媽媽的懷抱;是在示意雞雛有了可口的食物;是在指導雞雛怎樣學會生存的本領。有了這樣的對比,再聽到它由前院嘎嘎到后院,由后院嘎嘎到前院,就覺得那已是一曲動人的音樂,是那么的動聽,那么的美妙,那么的親切。
2.2 《一夜的工作》與《小音樂家揚科》
王崧舟老師在執教《一夜的工作》一文時,先抓住“宮殿”一詞大做文章,引領學生暢想宮殿的“豪華”與“精致”。緊接著,話鋒陡然一轉,“豪華的宮殿”消失了,古董文物、奇珍異寶消失了,柔軟的沙發地毯消失了,展現在眼前的只有“一張不大的寫字臺,兩把小轉椅,一盞臺燈,如此而已”。學生猶如從峰尖跌至了谷底,深切地體會了“儉樸”一詞的內涵。此設計的巧妙之處就在于 “揚”和“抑”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凸現文章的主旨。再如《小音樂家揚科》一課的教學,亦可采用先揚后抑的方法。課文的前面部分具體描述了揚科的音樂天賦和對音樂的執著追求,后面部分寫揚科的悲慘遭遇。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我們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揚科的音樂天賦,理解揚科對音樂的執著追求?!爸灰易谝患芷婆f的鋼琴旁邊,最幸福的國王我也不羨慕?!蓖ㄟ^海頓的名言,進一步使學生體會音樂能創造幸福、美妙、詩意的生活,然后讓學生給揚科祝福?!暗?,我們的愿望成了鏡中花、水中月……”老師通過導語把沉浸在美妙音樂中的學生一下子推進了揚科的悲慘遭遇中,心靈的地震更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參考文獻
[1] 楊再隋.語文本色和本色語文.小學教學參考,2007(3).
[2] 林文蘭.試論提高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