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4-03-20
作者簡介:甘益慧(1974-),女,佛山職業技術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校園文化建設等。(廣東佛山/528000)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東省高職教育教學管理委員會教改課題資助(項目編號:JGW2013061)。摘要:以人為本,作為一種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已經滲透到社會各行業,并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從教學及其管理工作的自身特點入手,探討了建設一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重點探討了高校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的五個主要方面:樹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制定柔性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學術管理、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等。這些對于指導當前高等教育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高等教育;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以人為本
中圖分類號:G7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5-0132-04一、前言
如今,高等教育發展到大眾化教育階段,學校由原來的“買方”市場向“賣方”市場轉化。這就決定了它需要根據社會和市場的需求來確定辦學目標,凝練辦學特色,整合各種資源,依靠培養人才、產出科研成果、服務社會等來獲取資源從而保障自身的生存、發展及保持優勢地位。這一切都必須依賴教學質量提高,而教學質量的提高離不開一支具有人性化的教學管理隊伍,這也是學校管理改革的終極目標之一。
二、以人為本,深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的重要性
以人為本進行人性化管理就是管理者把“以人為本”作為一種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在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時,把人的需要作為考慮的首要因素,把目標和資源中的其他要素放在次要地位,一切傷害人的情感,損害人的尊嚴和利益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須禁止使用。教學管理及教育教學工作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必須以人為本,進一步深化教學隊伍建設。
根據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教育教學活動是培養人的重要的社會活動。而教學管理是指施教者通過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學活動達到學校既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的過程;它也是維持正常教學秩序的保證。它的管理對象是一群高素質的教師和學生;它的管理目標是培養出一批批合格和高質量的人才;它的管理過程和手段的實施也是通過一個個具體的人發揮主觀能動性協助其他要素來操作完成的。由此可見,教學管理的起點是人,終點也是人,過程也離不開人,教學管理系統是一個“人、人、人”的循環系統。因此,教學管理中的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必須要“以人為本”,非常重視改革中的人性化隊伍建設。
高校教師的勞動與普通的勞動相比較,具有自己獨特的特點。這也決定了高等學校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更要做到“以人為本”:
一方面,教學活動是一種高級的復雜的智力勞動。它以知識性投入為主要手段,通過智力、體力、心理和感情的綜合付出來培育人才,把學生培養成有豐富知識、過硬技能和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情感豐富的高素質人才。這個勞動過程是一個潛移默化的、厚積薄發的漫長過程;它的勞動產品表現為學生智能和身心的增長。這種產品的特點相對于即時的、直觀的、計量的普通的勞動產品而言,具有滯后、非直觀的、無法精準的計量特點;勞動過程和勞動產品的特殊性決定了勞動效果不會在勞動剛剛結束時就完全顯現出來,而且也無法用一般的數量關系來反映。
另一方面,教學活動的勞動主體是一群具有高學歷、高智商和高素養的高級知識分子。高校教師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浸染,注重精神層面的追求,渴望建功立業和實現自我價值;注重人格尊嚴,追求較高的社會地位,渴望被尊重。且由于他們的勞動具有獨立性、批判性和創新性等特點,所以他們更期望工作不被一般的條條框框約束,能夠發揮自己的個性和特長,希望學術上得到自由與尊重。
最后,教學活動的受教育對象是大學生群體。他們情感豐富,有著一定的知識儲備,對于人生和社會有著自己的思想和主見,但考慮問題不夠周全和透徹,是一個個與眾不同的活動主體。需要教師根據他們不同的個性與特點去引導和教育,幫助他們實現生命的價值,把他們培育成才。
因此,高校教師勞動的特點決定了教學管理工作不能用單純的行政命令的方式來推動,應采用順應管理對象的身心特點、符合人性化的管理方式。
三、以人為本,深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的五大措施
以人為本,推進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及其改革必須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下面從教育實踐的角度,根據目前高等教育現狀,結合筆者工作經歷從樹立人性化管理理念、制定柔性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學術管理、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等五個方面理論聯系實踐地進行論述。
·教學管理·以人為本,深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1.樹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是根本條件
著名哲學家馬爾庫賽曾說:“觀念和文化的東西是不能改變世界的,但他可以改變人,而人是可以改變世界的。”所有的管理都是在一定理念的指導下進行的,它決定著管理者的管理內容,最終體現在管理者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上。所以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對提高教學管理甚至整個學校管理的效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樹立人性化管理理念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改革的根本條件。它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管理主、客體一體化,充分重視信息的反饋與交流。傳統的管理模式是管理者(管理主體)用行政指令的方式向被管理者(管理客體)布置任務,采用以監控為主要手段和方法促使被管理者完成任務,達到管理目標。在整個管理過程中,強調的是垂直的管理,上級管理下級,領導管理教師、教師管理學生。很少有管理主體與客體的溝通,更談不上客體的反饋,從而導致信息阻塞,管理效能低下。在現代的人性化的管理理念中,不存在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的截然區分,他們都是管理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一個個具有豐富情感,具有能動性的人,都可以自覺組織、支持、參與學校的管理。在整個管理過程中,三方管理主體(管理者、教師和學生)通過溝通、反饋來促使信息的充分交流,采取協調和互動的方式,在一種和諧的、積極的氛圍中來共同完成任務,高效實現管理目標。
其次,積極營造自由、民主的管理氛圍。控制與自由是教學管理當中一對矛盾體。管理者既要控制好教學,保障教學秩序的正常運轉,又要給予教師和學生一定的自由度,充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發掘他們內在的潛能,鼓勵他們創造性地教學和學習。無論是管理制度的宏觀建設,還是微觀的具體管理措施的落實,只要管理主體不違背教學管理制度和原則,都應給予他們靈活處理事情的手段、方式和空間等權利,讓他們在日常的工作和學習當中能夠呼吸到自由的空氣。其次,民主管理是人性化的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體現全民參與和民主參與兩個維度。讓廣大師生員工在學校、部門、教研室等不同的機構參與學校行政、教學以及公共決策等工作,讓他們根據學校的目標和實際情況親自參與制定計劃,自覺實施計劃,從而達到預定的管理目標。讓他們在管理實踐中增強民主意識,提高行使民主權利的能力和參加民主管理的熱情。同時,要完善一系列配套的監督制度,如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校務公開制度、平等協商制度、調查研究制度等,更好地從制度上保障廣大師生員工的民主權利。這種全民參與、民主參與的管理方式和氛圍一方面能滿足他們的自我價值實現感,另一方面能把被動管理變為主動管理,把參與管理發展成為自覺實施管理,進而達到更高層次的自主管理。
2.制定柔性教學管理制度是根本保障
教學管理是一門科學,所以它需要一套科學化和規范化的規章制度來保證其有序進行。同時教學管理也是一個動態的有生命的過程,是以學校管理資源中的人為主體來具體把握,它的運行、操作由人進行控制和調節。因此,制定柔性教學管理制度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改革的根本保障。柔性管理制度的重要功能主要體現在下面的“四輕四重”。
(1)輕武斷,重對話。首先,進一步厘清教師和學生作為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作為普通公民,他們享有憲法法律規定的一切公民權。另外,作為高等學校的教師和學生,還享有《高等教育法》《教師法》《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等專屬教育法律法規規定的專有權利。如作為學生,只要他們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和作為其細化和延伸部分的學校規章制度,學校就不應該開除其學籍或勒令退學,或者在法律法規之外取消學生獲得證書的權利。只有在法律范圍的基礎上制定的規章制度才能從根本上保護教師和學生的權益,也更有利于雙方更好地行使權利、承擔義務。其次,建立合理、通暢的“對話”平臺,成立申訴機構及構建一套完善的申訴程序。一方面它能促使學校處理違規違紀事件的程序和結果更加公正與透明,另一方面,在教師和學生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犯時,能疏導他們的負面情緒,使他們通過正當的途徑提出申訴,維護自己的權益。如若對學校的事故復核仲裁機構提出申訴后對復審結果仍然不滿意,還可繼續向更高級的業務主管或法院提出申訴。
(2)輕共性,重個性。對教師而言,首先保證教師“教”的自由,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有權利靈活處理教材、教法及組織多樣化的教學形式,而不應用統一固定的模式來要求教師,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個性、氣質采用“百花齊放”的形式來創造性地教學;其次,針對教師創造性的工作特點,改革目前注重量化的終結性評價體系。應把對教師的評價前、評價中和評價后結合起來綜合考慮,運用靈活的模糊評價方式,給出最中肯的指導意見,促進每個教師在原來的基礎上有所成長與發展。而不是把這種終結性的評價作為他們不合格、合格、良好和優秀的一種簡單的評判標準。對學生而言,他們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和不同的家庭背景,有著不同的學習基礎和興趣愛好,需要個性化的教育與培養。學校應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使目前從人才培養方案到課程到教材到教學大綱這種整齊劃一的狀態得到根本的改觀。如可采取創造開放式課堂,允許學生自由選擇學習方式;加大選修課和任選課、素質拓展課程的比例,允許學生跨年級和跨專業選課;允許學生延期畢業、休學創業或參加社會實踐,自由選擇畢業的時間等一系列措施。
(3)輕監控,重導向和激勵。以各個院校制定的《教學事故處理辦法》為例,對教學事故的界定范圍涵蓋了從課堂教學、到考試、到畢業實習(設計)等整個日常教學過程;界定標準包涵了一、二、三等級的具體詳細的標準;處理辦法包括了經濟利益、職稱評聘、年終考核、系部共同承擔責任等。界定范圍之廣、標準之細、處理辦法之多,使每個教師僅僅在完成自己日常教學工作上就如履薄冰,不敢越雷池一步。至于怎樣去引導和調動教師的教學興趣的制度和文件基本上沒有形成。就連僅有的激勵制度也建立在每年一度的“教學質量優秀獎”、論文和著作的統計數量等這種終結性和數量性考核的基礎上。如此重過程監控輕導向和激勵的剛性制度只會扼殺教師的積極性,更談不上對教師形成自己教學風格有所促進。
(4)輕嚴厲,重“容忍”。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事物的發展規律來看,無論是教師的教學還是學生的學習,都有一個從陌生走向熟悉走向游刃有余的過程,是一個不斷失敗,不斷嘗試錯誤,不斷進取的過程。更何況師生進行的是一項高級的、復雜的智力活動,所以管理制度更要體現容忍功能,容忍失敗,容忍犯錯。管理的最終目的不是揪住錯誤進而對師生進行懲罰,而是給予他們改正錯誤、繼續進步的機會,鼓勵他們創造性的教學和學習。否則,只會壓抑甚至扼殺師生的積極性,把一項充滿創造性的工作和學習變成毫無意義的、機械的、簡單重復的體力勞動。
3.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是基礎
管理過程不僅是一種完成事務性工作和任務的過程,更是管理主體之間一種心理上彼此影響、行為上彼此作用的過程。因此,教學管理隊伍專業化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的基礎。
雖然管理主體(相對而言)在管理組織中具有一定的特殊位置,而且學校也賦予了其一定的行政權利,但并不代表他對管理客體具有足夠的影響力。所以管理主體的整體素質、專業化能力是決定管理效率的關鍵因素。教學管理隊伍的專業化能力是指運用專業的知識、采取專業的方法和態度來處理和解決問題。惟其如此,才能消除行政管理中那種彼此推諉扯皮的現象,迅速地解決問題,高效地完成工作任務,這是人性化管理最基本的要求。在此基礎上,教學管理者才能從更高的角度、更廣的視野進一步深入系統地思考教學管理宏觀層面的問題,才能從管理理念、思維模式上進行改變,把教師和學生當成一個個具有尊嚴和不同生命價值的主體來對待,從而達到人性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4.學術管理是重要內容
一支人性化的教學管理隊伍必然是一支決策正確且高效的隊伍。教學管理不僅是行政管理,更是學術管理。所以,學術管理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中的重頭戲。
由于知識的細化和更新,要求決策部門具備更廣闊的知識,只有掌握越多的知識,決策的效率才越高,結果才越正確。但教學管理隊伍不是全能型人才,不可能對涉及所有學科、專業知識的事情做出正確的決策;并且隨著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課程體系的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方法及手段的變革等都需要管理者站在戰略的高度對其進行系統、科學的思考、研究和論證,從而做出符合教學和教學研究的規律,做出正確的決策。因而,怎樣正確而高效地決策將成為教學管理隊伍首要考慮的問題。學術管理將成為教學管理的重頭戲。管理者不僅要組織本校的專家和教授成立學術委員會、教學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等,而且還需要利用學校外部的人力資源如行業協會、企業的資深專家等,充分發揮他們在學術管理中的咨詢、審議、審批的權利,從而既充分發揮了教學管理決策的民主,也保障了決策的正確和高效。
5.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持續發展的保障
校園文化是一門隱性課程,它是學校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反映學校辦學目標、辦學理念和特色的一種精神氛圍。它對全校師生員工的思想、價值取向、行為方式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以“潤物細無聲”的形式錘煉著每個人的個性品質的形成。從長遠看,建設和諧校園文化是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持續發展的保障。
和諧的校園文化包含的內容及體現的形式很多,需要進行精心科學的設計。首先,從整體上通盤考慮學校教學環境的各個要素及其之間的關系,并使之處于和諧、有序的優化狀態,以便發揮最佳效能。其次,遵循“潤物細無聲”的原則,把知識、技能、素養不僅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更要滲透到課外活動及日常生活中,使全體師生員工無時無刻不處在教學情境中,在不知不覺中被校園文化熏陶和感染。最后,善于引進學校外部的各種信息和資源,并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和轉化,使之符合教學目的的要求,促進師生身心健康發展,成為校園文化的外部源泉。
以上,從教育理論與實踐的角度,結合筆者多年的高校實踐經驗,對以人為本、深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改革的重要性及五個重要建設方面進行了探討,研究結論對于指導當前高等教育人性化教學管理隊伍建設具有積極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王青.淺談高校本科教學管理的人本化問題[J].教育與職業,2010(12).
[2]余雪華,王冬梅.確立“以人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12).
[3]朱明.以人為本依法行使高校管理權[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9).
[4]韋巧燕,李瑞貴.高校教學管理制度人性化問題探討[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6).
責任編輯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