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當前就業形勢下高職高專學生以誠信為核心的就業力建設研究”,課題批準號:XJK012CDY003摘 要:誠信是公認的道德規范,是高職高專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本文從夯實一個思想基礎、堅守兩個教育陣地、營造三個育人環境、完善四個監督機制等方面集中探究了高職高專誠信教育的有效模式,力促畢業生優質高效就業。
關鍵詞:高職高專;誠信教育;模式
當下,高職??飘厴I生就業形勢嚴峻,競爭異常激烈已是不爭的事實。為此,各學校均在多渠道對學生進行就業力建設,但大都偏向于對學生實干能力的培養,而忽略了以誠信為核心的個人品德與自身素質建設,開展了誠信教育的學校也普遍存在教法單一、內容陳舊、注重理論、空洞說教等問題。課題組從“學生成什么樣的人”與“職場要什么樣的人”入手研究,發現誠信就是畢業生的就業力。并在此基礎上,研究了高職高專誠信教育模式。
1 夯實一個思想基礎:只有誠信,就業才安全高效
大量的不誠信事件,改變了一些民眾的價值認知與行為預期,許多人走進了一個渴望誠信卻又被迫不誠信的怪圈。[1]這個怪圈在畢業生群體中導致就業道德失衡,產生不誠信行為應對就業難;在企業用人中,導致用人門檻提高,考察手段花樣百出應對用人難。社會就業工作處在這兩難境地,作為學校該做點什么?施教者要思想上重視,樂教,科學執教;受教者更要從思想上予以重視,樂學,勇于實踐。
(1)夯實誠信是鑄造學校品牌的思想基礎。愛因斯坦說:“高等學校只是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專業的知識和技術雖然使人成為有用的機器,但不能給他一個和諧的人格”。[2]這要求各高職高專要夯實誠信教育的思想基礎,把加強誠信教育提高到關系到人才培養質量、學校的生存發展、品牌建設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高度加以認識。切實加強就業工作的領導,從人、財、物、力的投入入手認真落實就業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強誠信教育組織機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并以針對性、系統性和實用性為原則建設誠信教育課程體系,提高就業誠信教育實效。
(2)夯實誠信是教師為人師表的思想基礎。教師是教育主體,言傳身教,方能為人師表。因此,每一位老師不論是課堂上下,還是校園內外都要做誠信的表率,把自我的誠信意識和行為滲透到學生的學習、生活中,促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德才兼備。
(3)夯實誠信是學生“成人”的思想基礎。從成才平臺看,課題組的研究表明,“責任感、誠信道德”是用人單位考查學生就業力的第一因素,是核心就業力,有先“成人”,后“成才”的要求。從團隊協作和人際交往以及職業要求來看,真心待人、誠實無欺、講求信用、信守合同,是社會公認的基本道德規范和人格要求。
2 堅守兩個教育陣地:思想政治教育,就業指導
誠信教育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國務院前總理溫家寶同志2011年10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時要求“大力培養社會誠信意識,加強誠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識,強化責任、激勵和約束,確立人無信不立的理念”。[3]具體到高校要落實這一精神需堅守思想政治教育和就業指導這兩個主陣地才能更好普及誠信教育。
(1)師資隊伍建設。“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4]教師以育人為天職,育人以誠信為本,因此,教師是學校的第一生產力。邵陽醫專經過5年的師資培養與引進,已形成就業指導和兩課教師專業化、專家化師資隊伍,專兼職教師35人,其中15名專職教師中博士3人教授4人,為提高主陣地教學的質量和效果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保障。
(2)課程體系建設。學校應切實遵循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的原則,改革課程教學內容和課程結構,注重學生的實踐、體驗與自我養成。課題組成員已經向所在學校建議,并著手課程體系建設,力爭結合課程特點,從學校實際、社會實際和學生需求出發,結合專業、行業產業的發展趨勢,充分地挖掘其德育因素,以促進學生解決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獲得知識學習和能力提高的全面豐收,[5]更構建富有本校特色的課程體系。
(3)教育教學管理。管理的目標是使誠信教育真正實現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實施的方法是將誠信教育納入教學計劃,特別是將就業指導課納入全校公共必修課范疇,各課程教學要有誠信教育的內容,加強誠信教育的理論課程的學習,以實施全方位、全程化教育,促使學生成為誠信觀念的創造者和組織者。
3 營造三個育人環境:自我、家庭、校園
誠信教育不是“成才”教育,而是“成人”教育,是教人求真、求實,講求信譽和信用的教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高職??茖嵤┱\信教育,應注重營造自我、家庭、校園三個育人環境,充分發揮環境育人優勢,培養合格的建設者。
(1)以學生為本的自我育人環境要促進學生內心真和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終生學習的四個“學會”: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共同的基礎就是誠信。求知不誠信,自欺欺人;做事不誠信,害人害己;共處不誠信,人際關系不和諧;做人不誠信,難以立世。但是,當前的學校教育,不單純是誠信教育,普遍存在強行灌輸的積弊,致使學生誠信認知與誠信行為的脫節,學校教育與社會實踐脫節,其存在內心追求公平,但渴望自我被特別關注的多面性矛盾。學校誠信教育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不能停留在口頭上,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創造性和能動性,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誠信教育的學習和實踐中去。因此,學校教學應為開放式教學,學生管理實施自我管理,學校事務師生共同參與,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誠信,怎樣做才是誠信,并實施誠信行為,才能促使學生“擇善而固執之”,[6]就說明學生內心是和諧的,教育才是成功的。
(2)以血緣為根的家庭育人環境要與學校教育相互融合。受“家丑不可外揚”思想的影響,家庭中產生的不誠信行為往往被以血緣為根基的人際關系所忽略,并可能被錯誤認為理當如此。如家長就業誠信缺失,建議或許可孩子求職簡歷造假,甚至鼓動孩子為就業找關系、開后門,或自己親自出面破壞社會公平,為子女謀取利益。這就讓誠信教育失去了家庭的土壤,特別是對沒有“背景”的學生產生就業恐慌。為此,家庭教育要與學校教育達成一致,學校需定期與家庭溝通,達到教育資源、方法、內容、效果的有效共享。課題組在研究中調查了100名教育者,有31%的人員認為高校生源地域廣,學生多,教育共享不可能。有19%的人員認為,大學生都是有獨立行為能力的成人了,家長都不在乎孩子誠信不誠信的,教育者何必強求。也有28%的人員認為,有家長參與的教育,事半功倍,并且,他們不是輔導員,但幾乎有所有學生家長的聯系電話,并保持經常性聯系。數據說明了誠信教育迫在眉睫,更需要多方形成合力。邵陽醫學高等學校堅持了五年的家校見面會活動,通過師生共同走向家庭、家長主動走進學校、家校教育視頻、家校誠信教育事跡展等途徑,有效促進了該校學生誠信就業。
(3)以公平為源的校園育人環境要有效地與社會對接。黨的十八報告提出,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要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力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力,堅持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和共同富裕。這是構筑誠信社會的理論依據和行動號角,在實際生活中不能讓欺詐者得利,誠信者吃虧,而是誠信光榮,失信可恥。那么,學校誠信教育要以打造公平校園為源頭,借助學校廣播、電臺、電視臺、報刊、網絡等宣傳誠信,通過研討會、讀書會、講座、黨團組織活動等濃厚誠信氛圍,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等廣泛開展誠信實踐活動打造誠信教育與社會對接的平臺。
endprint
4 完善四個監督機制:誠信檔案、考評體系、監督體系、專業實習
學校誠信教育的復雜性,不僅僅體現在教育和實踐上,還體現在監督機制的完善上,否則會出現這次“知了,做了,誠信了”,下次“不知,犯了,失信了”的尷尬局面。課題組的研究也表明,牢固樹立學生誠信意識,解決就業失信問題,還需輔之以制度和監管。
(1)建立學生誠信檔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促進學生誠信意識形成的一種強制措施,實質上是希望學生互相監督,做到自覺自律,為自我成人、成才創造更好的環境,也為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打下基礎。對就業工作而言,是學校進行就業推薦的依據,是向用人單位開設的“誠信窗口”,隨時方便用人單位了解和驗證學生相關信息。誠信檔案的內容可根據學校的實際而定,可包括學業完成情況、圖書館借閱情況、考試守紀情況、借還貸款情況、評先評優情況、社會活動情況、專業實習情況等,只要是對學生誠信行為進行約束的在校生活、學習內容都可以記錄在冊,以便備查,從而促使學生自覺形成的守信行為和良好的誠信習慣。
(2)建立誠信考核評價體系。這是通過數據、行為和事實來衡量大學生的誠信度,一個內容三個方面。一是考核,包括擬定執行人,考核對象,考核時間,考核辦法等,明確考核目的和意義等。二是評價,要制定信用評價辦法、評價標準,建立誠信獎懲機制等。三是形成體系,要建立長效機制,宣傳誠信事跡,介紹誠信經驗,獎勵和表彰誠信典型,進行正面宣傳和引導;同時,批判失信行為,剖析失信案例,讓大家引以為戒。
(3)完善誠信監督體系。誠信有人夸,失信有人管,這是誠信監督體系存在的理由。學校要以學工、教務、就業辦、學生會和團委等部門為依托,組建誠信監督機構,依據誠信考評標準、考評辦法,進行有效監督,形成失信行為有人抓、失信現象有部門管的工作局面。
(4)加強專業實習管理。實習是實踐中的學習,是學習成果的檢驗,是職場生活的模擬,也是對誠信教育的考量,是離開課堂教學后學生“自己塑造自己”“自己構建自己”的活動。因此,學校要加強實習生活的管理、考核與評價。例如,醫學生的實習,學校要把實習手冊納入學生誠信檔案管理,要通過患者滿意度的調查來測定學生職業道德的養成,要深入醫院了解學生的診療活動來評價學生的職業意識等。
總之,高職高專誠信教育是對未來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主力軍的教育,也是對未來社會的主要參與者與建設者的教育,意義重大,需不斷改進教育模式,增強教育實效,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江金權.誠信建設刻不容緩[J].瞭望新聞周刊,2011(40).
[2] 葉瀾.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 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制訂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N].人民日報,20111020(1).
[4] 肖建彬.中國教育思想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55.
[5] 劉曉晶,吳海燕.醫藥院校管理類課程運用案例教學法的探討[J].教育探索,2008:6061.
[6] 劉俊田.林松.四書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54.
作者簡介:孫友平(1973—),男,湖南長沙人,邵陽醫學高等??茖W校招生實習就業處副處長,從事就業指導教學3年,負責學校招生就業工作,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的同學多接觸,盡量做到知識廣博,結合不同學科的特色和知識的相互貫通性,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能力。作為大學生要學會表達,將自己的設計思路、作品的閃光點準確地表達出來,讓大家喜愛并接受我們的設計,符合具體的要求,將自己的設計向外推出去。當今的大學生多為“90”后,他們多屬于個性張揚的一代,但在很多行為處事上不夠獨立,依賴性強。性格的獨立與行為的依賴形成鮮明的對比,有些設計專業的學生以特立獨行的行為標榜自己的標簽。思想激進、行為懈怠體現在這些學生身上,眼高手低是他們的通病,致使專業設計能力不足,創新觀念淡薄。從某種意義上說,創新是一種“標新立異”,也是一種個性的體現。創新不僅需要個性的張揚,也需要行為、興趣、信念等其他因素。創新理念不僅需要穩定的情緒、樂觀的心態、堅強的性格,還要有必勝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動力,更應具有經得起失敗的勇氣和忍受挫折的考驗,這一切因素綜合起來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培養學生創新力的培養。設計創新思維的形成,是理論知識、設計手法、設計技巧、設計認識、設計鑒賞等有機協調配合的過程。作為教師要科學地協調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關系,使之緊密地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建立起正確的設計思維習慣。教師不能囿于成見,拘泥于教科書和已有的結論,扼殺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精神。[2]作為一種創造性的活動,設計的本質就是從無到有的創造,基礎固然重要,但是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能力是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必備的專業素養。有必要加強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抽象的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集思廣益的能力,把幾何學的、生物學的多種邏輯方式應用到設計創作中來,打開學生的視角,豐富學生的創作思維。學生往往受到原有的視野和思維的局限,或是想象力不夠豐富,只停留在造型語言的堆砌,沒有深層次的思索,或是造型語言過于夸張,極盡能事地標新立異,完全沒有審美可言。創造力的培養是復雜而漫長的過程,它與知識、經驗、思維方法和哲學有著密切的聯系。從基礎課開始就注重對創造力的培養教育,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經過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是藝術的創造力與審美能力有直接的聯系。三大構成體系的教學目前是我們藝術設計類基礎必修的課程,通過三大基礎學科的教學活動奠定了扎實的造型能力和基礎。但是在設計創意上表現不夠活躍,存在一個瓶頸。因此有必要加強學生的創造力的培養。
4 結語
在設計教學中,教師應具備過硬的專業素質和綜合素質,掌握和運用各種教學方法,長期不斷地實踐、探索、研究、創新,總結經驗,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更高質量的優秀環境藝術設計人才。學設計的學生應該腳踏實地的努力學習,形成良好的專業素養,汲取充足的理論知識并多參與社會實踐,培養創新能力,努力做設計界的棟梁之材。作為設計工作者,應該賦予思維一對想象的翅膀,要學會觀察和發現,用全新的視角去觀察我們所熟悉的生活的世界,因為美的事物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地方,靈感就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學會去尋找創造的靈感,世界是有限的,而想象的空間卻是無邊無際的。
參考文獻:
[1] 何賢芬.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思考[J].山西建筑,2008(3).
[2] 程東峰.高校個性法教學初探[J].遼寧教育研究,2003(7).
作者簡介:李紅梅(1977—),女,山東菏澤人,東南大學美術學碩士,濟南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