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保華
摘 要 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職業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職業中所做出的行為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被認為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本文對于新課標下的高中化學教學,淺述了個人的幾點反思。
關鍵詞 新課程 化學教學 反思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068-02
新課程非常強調教師的教學反思,按教學的進程,教學反思可以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在實際教學中,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較為準確地反映新的教育教學理念,為了使課堂教學能夠較為貼切的符合新的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對于高中化學教學中這三個不同階段有如下幾個方面的思考。
一、重視教學前的反思
1.教學目標
傳統的課堂教學其目標主要被確定在知識的傳承和技能的訓練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具備著傳遞性特點。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其目標則被確定在以知識傳承為載體的能力培養和素質影響上。在這樣的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則應該具備著主體性特點。
與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相應的教學目標,在注重過程的同時,不應該忽視結論性知識的把握,而是應該在過程與結論之間尋求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2.教學設計
傳統的課堂教學預設,講究的是把握好課堂教學的五個環節,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其目標是多重的,不僅要預設課堂教學的實施過程,更要預設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途徑。其主體是能動的,欲在能動的學習者主體性參與的探究性課堂教學過程中達成多重的教學目標,相應的教學“預設”就不得不與教學目標在能動的學習者主體性參與的探究性活動中的生成統一起來。
與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相應的教學設計,應注意到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既要精心預設,以使得課堂教學過程順利實施,以便在順利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合理選擇教學目標的達成途徑;又不排斥生成,以使得學習者的主體地位與能動特征得到充分的尊重,以便在民主的課堂氛圍里以“生成”的方式使教學目標更為有效的達成。
二、強化教學中的反思
1.學習模式
傳統課堂以“教”為中心,以“注入式”“灌入式”教學為主,其課堂教學過程可以理解為教師教的過程。而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是學生的活動過程,則可以理解為學生學的過程。對兩種學習模式做冷靜的比較后不難發現:在“接受式”學習模式中,學習者一般會表現出客體性、被動性與依賴性等特征;而在“探究式”學習模式中,學習者則能較為充分的表現出主體性、獨立性與能動性等特征。
與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相應的學習模式,在注意到防止作為主流的“探究式”模式被異化的同時,還應該注意到以“接受式”學習模式作為適當的補充,并要求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將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
2.教學手段
從教學手段運用的效果上看,有些現代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僅僅起到了展示手段的作用,忽視了手段應該服務于目標的達成,甚至干擾了目標的達成;從教學手段運用的層次上看,有些現代的教學手段的運用僅僅是把教學手段作為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的手段,忽視了教學手段本身所存在著的那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教學目標的因素的發掘與利用;從教學手段運用的風格上看,有些現代的教學手段的運用較為強烈的表現出了對傳統的教學手段的排斥,忽視了各種教學手段間所固有的那種相互支持、相互補充的積極作用。
與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相應的教學手段,尤其應該注意到的是:合理運用包括傳統的和現代的教學手段,并使兩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有機的融合在一起,共同服務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三、落實教學后的反思
教學后的反思當然是課堂教學評價。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來說,由于其教學目標被確立為單一的知識的傳承,因此對傳統的課堂教學的評價完全可以、也完全應該抓住知識的要點,通過對學習者知識掌握的程度來評價課堂教學的效果。對于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來說,由于其教學目標被確立為在知識傳承的基礎上培養能力、影響素質,因此對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的評價一般就會被認為應該從抓知識要點轉為抓能力要點,著重評價課堂教學對學習者能力培養的情況。
與新課標下的課堂教學相應的教學評價,既要注重知識評價要點,更要注重能力評價要點,應使兩者間關系在科學的評價體系中得到協調;既要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實施過程性評價,又要兼顧到課堂教學的終端顯示的成效,應使兩者間關系在合理、可行的評價操作中得以結合。
參考文獻:
[1]鄭瑾.化學教學質量學生問題意識的實踐與思考[J].中學生化學,2010,(4).
[2]唐波.對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8,(3).
[3]張靜.淺談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J].讀寫算·素質教育論壇,2014,(4).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