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法律規定與法律實踐之間的關系,首先要明確法律實踐包括哪幾方面。法律實踐主要是指守法,執法,司法以及法律監督,廣義上還可包括立法活動和法律教育、研究。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來看,法律規定屬認識范疇,法律實踐屬實踐范疇。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基礎、發展動力以及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而認識對實踐有反作用。由此可知,法律規定源于法律實踐,在法律實踐中不斷發展,為法律實踐所檢驗,同時又是法律實踐的依據并為其提供保障。它們之間的關系可分別由法律規定與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等各方面的關系來體現。
【關鍵詞】法律規定;法律實踐;守法;法律監督
美國著名社會學法學家龐德曾說:“法律的生命在于實行。”1999年“依法治國”被寫入我國憲法第五條第一款。長期以來,我國政府一直努力把我國建設成一個法治國家。“法治”顧名思義就是依據法律規定治理國家。關鍵在于把法律從文本上的規定轉化為現實中的法律實踐。否則,“法治”只能成為“法制”。因此,必須明確法律規定與法律實踐之間的關系。本文重點從法律規定與守法,執法,司法,及法律監督之間的關系來談,并對法律規定與立法,法律教育及研究的關系作簡要說明。
一、法律規定和法律實踐的概念
(一)法律規定的概念
從廣義上看,法律規定即指規范性法律文件,包括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機關制定的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英美法系國家法院的判例和司法解釋等。
(二)法律實踐的概念
馬克思主義哲學上“實踐”的含義是人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推而廣之,法律實踐即人運用法律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性活動。從狹義上即指法律的實施,主要包括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廣義上還可包括立法活動以及法律教育和研究。
二、法律規定與法律實踐之間的關系
(一)法律規定與守法的關系
1. 法律規定是守法的內容。守法,又稱法的遵守,是指法律制定出來以后,受到社會主體的尊重與認同,各社會主體均以法律作為行為準則,嚴格依照法律規定來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或職責的狀態。因此,不難理解,法律規定中的權利,義務,職責就是應該遵守的內容。如果沒有法律規定,守法無從談起。
2. 法律規定是守法的保障。法律得到遵守應該有三大條件:主觀上,社會主體的法律觀念;客觀上,良好法律的存在;有一定的途徑使法律規定被社會主體知曉。(1)法律規定能加強人們的法律觀念。“在任何一個社會,法律本身都力促對其自身神圣性的信念。它以各種方式要求人們的服從,不但訴諸他們物質的客觀的有限的和理性的利益,而且求諸他們對超越社會功利的真理正義的信仰。”法律通過發揮其教育、指引、評價等功能,讓人們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從而加強他們的法律觀念,進而使社會主體自覺遵守法律。(2)良好法律的存在保障了社會主體對法律的信仰。伯爾曼在其《法律與宗教》中說: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將形同虛設。而法律要被信仰就要求它被社會主體自覺認可,只有在實體和形式上都良好的法律才可能為社會主體接受。我們可以看一下《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以下簡稱辦法),這是一部既不合情又不合法的法律規定。收容遣送制度建立的最初、核心目的應該是為流浪乞討人員提供援助,并且應該是在自愿的基礎之上。而該辦法運用種種暴力、強制手段對待被收容者,還不斷擴大收容對象的范圍,顯然是不合情的。而且根據《立法法》規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強制性措施和處罰只能制定法律,《辦法》作為行政法規無權對此做出規定,此為不合法。由此可見,《辦法》不是一部良法。事實也證明,在學者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下,該辦法被廢止。(3)法律規定為公民獲知法律提供一定渠道。法律規定公民有知情權,并為公民獲知法律提供制度性保障。比如某些法律中明確規定必須以某種形式(比如:公告等)公布該法,使其為大眾所知。又如1976年美國國會制定了《陽光下的政府法》,規定政府部分會議公開使民眾了解政策與法律。
3.守法保證法律規定的落實。唯有社會主體遵守法律,法律規定的權利,義務,職責才能得到落實,文本上抽象的法律關系才可能轉化成現實中具體的法律關系,法律的目的和精神才可能實現。
(二)法律規定與執法的關系
1. 法律規定是執法的依據。“依法治國”的核心關鍵是“依法行政”。執法是將法律適用于社會現實的活動,其前提是有“法”的存在。政府的行政執法權是由法律授予的,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據法定程序行使。文革時期法制受嚴重破壞,那時的行政活動不能稱之為“執法”因為那時的行政活動所依據的不是“法”,而是政策和領導人的意志。
2. 法律規定是執法的保障。(1)法律規定為執法提供權力保障。根據“職權法定原則”,執法者的一切權力均來自法律的授權。法律規定可以對執法權力做限縮或擴張性規定。缺乏必要權力保障是很多行政執法主體及工作人員采用違法手段執法的重要原因。如稅務機關享有的調查企業和納稅人經濟狀況的權力很小,不能對工商企業的銀行賬目往來進行核對,雖然可以直接監督檢查納稅人的經營賬目和收入狀況,但僅此很難查出納稅人故意隱匿的應稅營業收入。(2)法律規定為執法提供組織保障。根據“組織法定原則”,執法組織的成立必須符合法律的要求。通過法律規定加強對執法的組織保障是保證執法順利進行的重要條件。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中有關地方政府組成以及政府其他人員任命的規定使政府內部組織清晰,分工明確。
3.執法利于樹立法律規定的權威性。相對守法而言,執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的形式保證法律規定的實施,尤其是當法律尊嚴面對挑戰時,執法能有力地發揮法律的威懾和強制作用,從而在全社會樹立起法律規定的權威性。
(三)法律規定與司法的關系
1. 法律規定是司法的依據。司法又稱“法律適用”,指司法機關依照法定職權和法定程序,運用法律審理和裁判案件的活動。沒有法律規定,司法就失去了判斷是非的標準。endprint
2.法律規定為司法獨立提供保障。司法獨立主要包括法院獨立和法官獨立。如我國憲法第一百二十六條: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規定獨立行使審判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有些國家則以法律規定法官終身制和法官高薪制以確保法官的獨立性。
3.司法能改進或創制法律規定。在英美法系國家,法院的判例可作為判決的依據,是法律的重要淵源之一。如所謂的“判例法”。法律規定的科學性以及對社會的適應程度在司法中得以檢驗,現有法律規定的不足在司法中暴露。大陸法系國家,以我國為例,最高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釋權,可以通過解釋使法律規定更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四)法律規定與法律監督的關系
1.法律規定是法律監督的依據。法律監督是指由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公民依法對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各種法制活動進行監督和監察。沒有法律規定,法律監督無所依附。
2.法律規定為法律監督提供保障。法律通過規定社會主體的監督權以及監督途徑等,切實保障各社會主體進行法律監督的權利。如我國憲法第四十一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3.法律監督有利于法律規定的貫徹。各社會團體通過法律監督,保證立法、司法、行政機關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義務。有利于法律規定的貫徹和法律精神的實現。
(五)法律規定與立法、法律教育研究的關系
1.法律規定了立法權的歸屬以及立法的程序;為立法活動提供權力保障;立法活動是法律規定的來源,立法活動的結果是產生新的法律規定。如我國憲法規定立法機關是全國人大及地方各級人大。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制定的。
2.法律規定是法律教育的依據和內容,是法律研究的對象,為法律教育研究提供保障(如:學術自由);而法律教育研究又進一步促進法律規定的進步和完善。
三、結語
通過上述對法律規定與守法、執法、司法、法律監督以及立法、法律教育研究關系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法律規定是法律實踐的內容,依據和保障,而法律實踐是法律規定來源、基礎(尤其體現在立法、司法)和發展動力,有利于法律規定的貫徹落實和不斷改進,樹立和維護法律規定的權威性。法律規定作為一種認識,它的科學性在法律實踐中受到檢驗,并在法律實踐中不斷調整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清偉.法理學導論[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6年.
[2] [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3] 馬懷德主編.法律的實施與保障[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一版.
作者簡介:宋姍姍(1993-),女,浙江金華人,上海財經大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