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為了達到新課改的要求,要求生物教學不斷創新,而一切創新來源于理論和理念的創新,只有理念創新帶動,才能夠實現教學創新,文章探討了生物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策略的創新,以此來推動生物教學的創新。
【關鍵詞】新課改;生物教學;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創新
中學教育屬于基礎教育階段,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關于基礎教育的任務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質。生物科學是研究生物現象和生命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是自然科學中的基礎學科之一,生物課程是國家統一規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理應對于提高中學生的素質做出應有的貢獻。新課改后關于生物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務,即要求生物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國民的生物科學素養。
一、教學理念和教學思路的創新
(一)知識觀轉型對課程改革的要求。生物教學課程的目標需要轉變,不能一味強調知識灌輸,而應該強調學生建構力、想象力、批判力和創造力的培養。生物教學內容,也要減少單一性和確定性,而要增加多元性和非確定性,單一性和確定性的知識內容會讓學生乏味和失去興趣,感覺不到生物知識的樂趣,而多元性和非確定性能夠滿足學生的好奇心理并激起學生的探求欲望。
(二)生物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需要創新。生物教學要擺脫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不能為了提高考試成績和升學率,而將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優秀的同學身上,而對于一些學習較差的同學則不聞不問,新課改下的生物教學首先要求教師要將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教學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這樣,教學對象的轉變就折射出一種教學態度,更反映出新課改教學理念的創新,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全面和深入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要倡導探究性學習。
(三)生物教學課程標準也要創新。生物教學要以學生全面發展為中心,關注學生基本素質的全面提高,同時也要求生物教學要達到的目標和要求是多數學生能達到的“最低標準”,對于學生學習過程與結果的闡釋,要重視間接的、指導性、彈性的“規范”。總之,即要求生物教學的課程標準反映出以下幾個轉變: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由側重認知層面走向關注整體素質;由指導教師教學工作走向指導課程實施過程;由統一的、硬性的規定走向開放的、靈活的管理。
二、生物教學的教學策略創新
(一)基本概念教學可用概念圖。概念圖作為一種教學法策略的價值:可以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有利于組織教學材料,更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形象的設計;有效地促進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對于概念圖教學,更適合于基本概念教學,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可以有一種全局意識,合理建構自己的生物知識體系。主要為“核心概念”的學習,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課程標準中所述的“核心知識”,這樣的認識是基于把生物科學知識分為科學事實、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科學理論和科學模型等類型。
(二)合作學習培養團隊精神 提高合作意識。合作學習是教學中通過小組的形式使學生一起學習達到學習效果的最優化。對于需要進行實驗的內容,可以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在學習中探討,才能夠不斷深化學習內容,徹底理解學習到的知識。
學生參與的活動包括:野外實習;實際的實驗活動;專題研究;發表意見;角色分擔;辯論;圖書館研究;頭腦風暴;分組討論;個別或小組項目;問題解決;班級討論;展示作品;參觀科學展覽;同伴教學;設計與制造儀器、模型及其他學習工具;通過錄音、錄像進行晤談;寫信;邀請來賓演講、討論或表演;決策;等等。
(三)探究學習是“多元性”個“不確定性”要求的重要體現??茖W探究是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領悟科學研究方法而進行的各種活動。如果教師將任何內容都直白地展示給學生,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這也是傳統教學中的灌輸式教學的弊端所在。探究學習是在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或假設,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研究,在研究過程中獲得創新實踐能力、獲得思維發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
在課改后,關于教學內容的設置對此也進行了重復考慮。如以上關于植物的形態、結構、分類中,設置大概如下種子的結構和功能、根的結構和功能、葉的結構和功能等。而新課改后新標準內容案例中設置是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綠色植物的一生、綠色開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四)可結合實際應用的教學要用STS。STS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社會Society三個英文單詞字母的縮寫。STS教育是指在現實的技術和社會環境下教授科學內容的活動。其基本特征就是突出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聯系,以及科學技術在社會生活、生產和發展中的應用。
傳統的科學課程中,學習科學的背景往往被忽視,而僅僅是講授一些教條式的知識和內容,不成一個體系,在學生的知識架構中是零零碎碎的,而且這種沒有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的知識是不牢固的,讓學生體會不到生物知識的有用性。在STS教材中唯一的內容是科學的結構或者科學的發展過程,STS強調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廣泛的學習科學的背景,讓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學習這些知識,即了解學習的初衷和動機,同時也明確學習了這些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問題。
三、結論
生物教學適應新課改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是某一種具體地教學模式可以解決的問題,是在教學實際中,在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策略創新的基礎上帶動起來,并不斷創新整個教學過程,最終達到新課改的要求。
參考文獻
[1] 甘信用.課堂因探究而精彩——初中生物課堂有效教學探析[J].內蒙古教育(職教版),2013年第9期.
[2] 許會才,權玉萍.生物教學中的辯證思維[J].藝術科技,2013年第6期.
[3] 葛玉梅.魅力生物,實驗為先——初中生物教學中的演示實驗設計[J].考試周刊,2013年第2期.
作者簡介:邊樹河(1982.09- ),大專,內蒙古商都第五中學,教師,研究方向:初中生物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