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麗玲
【關鍵詞】小學高年級 品德與社會 班級心理健康輔導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22-02
小學高年級是學生品德培養與人格形成的關鍵階段,教師的引導將影響到學生今后的成長。筆者經過探索、實踐,認為把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有機地結合起來,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與健全的人格,且能提高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的教育教學質量。如何在小學高年級階段將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有機地結合起來呢?筆者認為,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準確把握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教材的特點
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以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目的的綜合課程,該課程的小學高年級教材主要由示例、活動、交流三個部分組成,其編排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是生活性。品德與社會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社會,來源于兒童的生活,從兒童正在進行的生活中提取素材。教材中的每一個案例、每一個故事、每一個場景均與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兒童既容易理解又能產生共鳴。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讓心靈比天空更博大”中“我和燕子”的故事,故事中的“燕子”就在兒童身邊,甚至就是兒童自己的影子,所以兒童很容易感悟到故事所蘊含的道理。品德與社會教材使品德培養回歸兒童生活,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二是開放性。品德與社會課并不局限于通過教材內容向學生說明某個道理,強調某個觀點,而是具有很大的開放性,所設計的每一個主題、每一個活動都留有一定的空間,尤其是“交流”的環節,其空間更寬大。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教學需要有針對性地對教材進行延伸、拓展。
三是針對性。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學識不斷豐富,接觸社會的范圍越來越廣。品德與社會教材根據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課標的要求,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逐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然、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讓學生明白個體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逐步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六年級教材中的“從田野到車間”“只有一個地球”“人類文明的足跡”等單元的主題學習都與自然、社會的變化緊密相連,同時包含有地理、歷史的知識,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也為將來學生升入初中后學習其他科目做好準備。
四是活動性。品德與社會教材的每一個單元、每一個主題都安排了“活動” 環節,且活動內容豐富,包括:講故事,開展小調查,說說自己的發現,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要求,談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小問題等。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設計的活動主題:我們生活在信息世界中,你認為怎樣才能安全、有效地利用各種媒體,獲得豐富的信息和知識?怎樣才能避免掉進“網絡陷阱”?在這個活動中,學生可通過調查了解同學們上網的情況,收集反映網癮危害的案例,并且圍繞活動主題談談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等。教材旨在通過設計活動環節,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明理。
五是方向性。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總目標是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有明確的方向性。因此,不管教學過程如何設計,教學方法如何變化,最終都要回歸到培養的目標上。
二、充分理解小學高年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以及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的特點
小學五、六年級的學生,處在心理和生理變化的轉折點,這一階段的學生已逐步擺脫單純與幼稚,成為向青春期靠近的“小大人”了。在心理上表現為:一是學生的獨立意識與自我意識明顯增強,他們努力擺脫教師與家長的管束,對教師的教育不再惟命是從,對家長的管教也不再是一味順從,喜歡嘗試自己處理事情。為了表明自己已經“長大”了,他們在處理事情時總是強調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容易固執已見,有時甚至盲目拒絕他人的勸告和建議。二是學生的情緒的穩定性和持久性逐步加強,但自制能力下降,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弱,容易受情緒的影響和支配。因此,當積極的情緒占主導地位時,學生表現出來的態度是樂觀的、自信的。相反,當情緒低落時,學生就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三是學生的求知欲望、競爭意識增強,有明確的學習目標,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與其他同學的學習成績的差距,關注自己在教師和同學眼中的形象,喜歡表現自己。學習成績優秀的學生學習干勁足,尤其在教師和家長的鼓勵下,能憋足勁兒往前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或多做好事等贏得教師和同學的贊許。而學習成績較差的學生為了保護自己,喜歡把失敗的原因歸咎于外界的影響,并且常通過學習以外的事情來征服他人,如玩游戲、打架等,想以此引起大家的關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四是學生對異性開始有朦朧的好感,因此在兩性交往中會出現一些本能的排斥現象,忌諱異性之間的合作,害怕他人猜疑。在生理上主要表現為:發育快的學生身體快速成長,且開始出現青春期的特點,如女生初潮、乳房發育,男生長胡子、變聲等,這些生理上的變化容易使他們產生恐懼的心理。為了避免其他同學的議論,女生喜歡含胸走路,男生喜歡獨處,這期間如果引導不當,學生會產生孤僻、自卑的心理,缺乏自信心。
國家教育部于2012年12月印發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指明“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推進素質重要組成部分”,并且明確了各個年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主要內容。但由于沒有統一的教材,目前,教師所使用的大都是校本教材。筆者所在的廣西百色市那坡縣,由于地處邊遠地區,專職心理健康輔導教師緊缺,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的教學任務主要由班主任承擔,形式以班級集體輔導為主,所使用的教材及教案設計都是縣教育行政部門根據《綱要》的精神和各年齡段學生所存在的心理共性問題編寫的,它們更多地是發揮指導和參考的作用。因此,具體的班級心理健康輔導活動,還要靠教師結合學生實際自行設計主題和活動環節,主動權掌握在教師的手中,這就為開展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具有靈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和針對性的特點。
三、緊緊抓住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的銜接點,使兩者實現有機結合
一是把品德與社會課的“示例”作為導向,做好心理預防教育工作。在心理健康輔導中,我們倡導以預防教育為主,解決心理問題為輔。努力使每一個學生都能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品德與社會課中所選的示例,不管是正面的還是反面的,是歷史的還是現代的,都具有導向作用。如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愛美麗的生命”中的示例,旨在引導學生了解吸煙、酗酒、迷戀游戲、沉迷電視等不良生活習慣的危害,懂得吸毒是違法行為。教學時,教師可以這些示例為導向,把德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幫助學生筑起心理防線,從而自覺地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逐步增強自制力。
二是把品德與社會課的“活動”作為平臺,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在小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參與活動可以說是學生最感興趣的環節,學生可以通過活動學習知識,明白道理,同時也可以通過活動來宣泄自己的情緒,表達自己的情感,體驗成功與失敗等。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活動是學生真情流露的最好環境。學生的一個眼神、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句話,都可能傳達出其內心的動態。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時除圍繞德育培養的目標進行外,還要通過觀察和判斷學生在活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情緒、態度、情感、行為以及知識能力等是否達到正常心理健康的標準,存在哪些需要矯正的行為。教師要善于敏感地捕捉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心理動態,并以此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工作。
三是把品德與社會課的“交流”作為窗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交流是表達觀點的最直接的方式,是最重要的溝通手段,師生之間的溝通是否有效取決于雙方是否用心去交流。因此,在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時,教師要善于讓學生在交流中把心靈之窗打開,暢所欲言,不管觀點是否正確,表達是否完整,邏輯是否嚴密,哪怕只有一個詞、一個字,都要讓學生自由地、真心實意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的教師除要注意聆聽學生之間的交流外,還應該以學生的伙伴和朋友的身份,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與學生交流,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感受學生的快樂與煩惱,釋然與困惑,了解學生真實的想法,為有針對性地進行心理健康輔導做好心理鋪墊。
四是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的“延伸”,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充分利用品德與社會課的開放性特點,結合實際進行有針對性的延伸,解決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走進信息時代”,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了解信息時代科技事業飛速發展帶給人們好處的同時,延伸解決學生的網癮問題,引導學生合理使用電腦、手機等,讓這些電子產品真正成為學生認識社會、了解世界的窗口,培養學生的自制能力。如教學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學會合作”,教師除引導學生明白“團結合作、齊心協力才有力量”的道理,學會與他人和諧共處、交流合作,體驗與人交流合作的快樂外,還可以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擴展引導學生掌握一些人際交往的技巧。而教學教科版品德與社會教材六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祖國,我為你自豪”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在了解祖國在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方面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的基礎上,為祖國的發展與騰飛而自豪,同時,引導學生逐步認識自己與社會、國家和世界的關系,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教師抓住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的銜接點,把銜接點作為引伸和拓展的紐帶,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學高年級品德與社會課和班級心理健康輔導課雖然各有特點,但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積極探索,精心設計教學環節,使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取得雙贏的效果,真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礎。
(責編 雷 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