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惠芳
摘 要:本文從化工分析教學的弊端入手,引入項目化教學模式,在一個個工作任務中將理論寓于實踐中,做到理論聯系實踐,理論服務實踐,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化工分析課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 化工分析 車間化
現在,我國就業和經濟發展正面臨著兩個大的變化,社會勞動力就業需要加強技能培訓,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需要更多的高級技工。然而,綜觀目前的職業教育,學生的職業技能培養一直滯后于生產實際的需要,特別是化學化工類實驗能力與今后的崗位要求存在著很大的差距,包括從課堂到實驗室的各個方面。現行的化學實驗均是針對化學物質性質的驗證、簡單試樣的分析、儀器的操作等等,未針對工廠的實際生產情況進行設置。因此,深入探索實驗車間化,使之恰當地應用于職業技能教育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化工分析課程教學實行項目化教學的必要性
化工分析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大部分學生在學習分析時都是第一次接觸到這種儀器,對其沒有任何感性認識,因此對于許多新的概念無法產生相應的實物映像,學習中存在非常大的困難。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在教室內由教師按照書本傳授系統的理論知識,然后通過若干驗證性的實驗進行知識的鞏固加強。這種方式易造成理論與實踐的分割,不利于學生接受新的概念。在實驗過程中,由于驗證性試驗的儀器和試劑均為現成的,學生不能進行試劑的準備,同時又沒有能力進行儀器的組裝,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許多學生學完后仍然不能熟練掌握它的基本使用方式,所以必須對分析的教學方式進行改革,必須引入項目化教學方式。
二、化工分析教學中項目教學法的運用
學生對于化工分析中對一些樣品的預處理、取樣和對分析中干擾離子的掩蔽等等,均缺少實際的操作體驗,導致學生進入工廠后不能馬上適應工作要求,因此我們認為要使學生增強實際的動手能力,重要的是理論聯系實際,實際聯系車間,在實際車間生產需要的環境中進行技能培養。然而,由于實驗的多樣性,以及實驗設備、教學課時等條件的制約,不可能每項實驗都設置成一個真正的車間,為此提出“車間化”教學模式的研究,即從試樣配制、樣品的預處理、實驗方法的選用、簡便處理法等環節,用車間化環境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的培養,使學生感受到實際生產的氛圍,體驗真實性、實用性,激發對取樣、分析、數據處理的責任心等等,貼近生產實際,縮短學生進入崗位后的適應時間。
三、項目應用實例
現在以分光光度法測鍋爐用水中鐵離子的含量為例來談談項目教學的運用。
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為激發學生的崗位意識及求知欲望,在課前導入部分,筆者展示一組圖片,并配合金泰環保熱電廠鍋爐師傅的講解(插入視頻),明確本項目的任務,同時讓學生初步了解企業環境、企業標準、企業要求。項目包括以下兩個部分。
1.溶液配制與吸光度的測定
(1)涉及企業輔助管理崗位。
①計算機文字錄入、文檔排版能力(藥品、儀器的使用記錄)。
②熟悉統計倉庫保管知識。
(2)涉及化學檢驗及藥物、原料檢測工作崗位。
①液體試樣的采取。
②了解國家標準。
通過查閱網上資料以及圖書館文獻,學生已具備獨立完成化學分析實驗的能力。在操作過程中,筆者特別強調了規范性,比如移液管和容量瓶的使用,比色皿的握持和擦拭,分光光度計的基本操作,場地衛生等,滲透學校的“7S”要求,使他們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2.水樣中鐵含量測定結果的處理
標準曲線的繪制是本項目的重點,但是標準曲線的概念比較抽象難理解。為了突出重點,筆者采用了嘗試、規范、內化、再實踐四步教學。首先由每人根據課前所查閱的標準曲線的定義和繪制方法,嘗試以本組實驗數據繪制標準曲線,求出鐵含量,在繪制過程中發現問題:同組實驗數據卻求出不一樣的濃度。此時筆者以一繪制好的標準曲線為例,通過PPT講授標準曲線的概念、繪制方法及繪制注意點。為了便于學生理解,筆者通過學生熟悉的直線方程對比,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內化環節各小組根據老師講解,在組長的組織下,小組內討論,內化知識,鞏固重點,使學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最后每人再次根據本組實驗數據繪制標準曲線,求出鐵含量,在展示的同時將小組結果進行比較,分析誤差來源,強調實驗操作規范,同時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采用現代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動”中感知,在“做”中求知,在“用”中增知。實現教學與實踐零距離,教師與學生零間隙,畢業與上崗零過渡。使得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調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有利于培養理論扎實,動手能力強的學生。
(作者單位:江蘇省丹徒中等專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