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摘 要:活動化范式在職業教育背景下涵蓋有外顯和內隱活動,在中職語文課堂教學中,側重學生的外顯活動。學生的操作活動、言語交流活動和感知活動,通過團體、小組、個別活動展開,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為學生創設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形成一種全員參與、全程參與、主動參與的局面,促進內外活動的及時轉化。“閱讀——討論——踐行——講評”這種活動化范式的應用,為中職師生提供了具有指導性和實用性的活動化基本模式。
關鍵詞:活動化范式 中職語文 教學
活動化范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可以構建成一個基本的模式,經過整理該模式如圖1所示。按圖1的操作流程,可把活動化范式的基本過程分為“閱讀——討論——踐行——講評”四個環節。下面以中職語文教學的視角,就其中每個環節的具體路徑和操作時需要注意的問題進行探討。
一、發掘問題根源,厘定教學定位
中職生大多是義務教育的“失意者”,學習習慣不好,厭學情緒嚴重,學習主動性不強,缺乏學習信心,成績普遍較差,加之傳統的中職教學往往是重知識記憶、輕能力提升;重教師講授、輕學生活動;重考核結果、輕過程評價,學生自主創新學習能力無從挖掘,始終游離在學習之外。
有調查顯示,62.37%的學生認為老師的講課方式過于陳舊,大部分課都是在課堂進行,以教師講為主,課外的實踐活動較少;18.46%的學生認為自己的基礎較差,聽不懂,所以根本沒聽;28.17%的學生認為自己在職校是來學專業的,語文和專業是兩碼事,學不學語文無所謂,聽語文課當然提不起精神。作為中職學生學習的首要任務,是學有所用,“用”體現在實際操作和實踐能力上。職業教育環境中語文教學課堂活動化,讓學生在豐富的情景中、不斷的誦讀中、大量的實踐活動中進行知識、能力、情感的體驗,把學習過程變得津津有味而富有活力,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大大提高,這樣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擺在我們面前的現狀告訴我們: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根本屬性的核心內涵是職業學校的職業教育,而非基礎教育內涵。學生能力上的差異也決定了這一點:他們不可能文化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都深入兼顧,因此扎扎實實掌握職業技能是他們面向未來的合理選擇。這也是職校區別于普通高中而賴以生存的基礎。中職語文教學也應定位于此,語文作為其中的一門文化基礎課,應和專業相結合,才能發揮其在職校的真正作用。
從中職教師角度而言,教學必須從學生的學情出發,那些能引起學生“閱讀”興趣的材料是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前提和保障。學生真正獲得了“閱讀”的材料,學生的學習才會是主動建構知識的過程。否則,學生只能是附和教師,無法學到真正的知識,自主學習也會流于形式。活動化范式的基點就是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卷入”到學習中來。
二、擬定活動專題,精選教學話題
與教材結合,整合教材,形成活動專題,保障活動序列化展開的研究。中職語文教材由基礎模塊、職業模塊和拓展模塊三個模塊五冊教材組成。我們嘗試著整合為可操作的活動專題,并按閱讀與欣賞、表達與交流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板塊進行分類。其中,把“閱讀與欣賞”板塊,細化為母愛親情專題、環保生態專題、人性哲思專題、愛情人生專題和職業技能專題;“表達與交流”板塊細化為口語交際專題和寫作專題(常用文體、應用文);“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板塊,細化為學生生活專題、社會生活專題和職業生活專題。從企業實際需要出發,加強口語交際活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如加強人際溝通、業務洽談包括打商務電話等實用技能的培養等,并借此來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通過語文教學內容培養學生自立自強、勤勞質樸、誠實守信、艱苦奮斗、敬業愛崗、勇于進取、不斷革新、自主創業等高素質勞動者的優秀品格。
如圖1所示,教學活動來自于專題活動,專題活動是學生的學習載體,而教學活動則是教師的教學載體,兩者互為基礎,相得益彰。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豐富活動化范式設計的思維導圖,每個教學活動需要經過完整的思維過程:“閱讀”是活動的起點,自讀學習篇目,嘗試內心感悟,找到感興趣的問題或現象,就確定了學習的大致方向; “討論”,生成問題討論,介入自我創新,旨在了解“行情”,擴大視野,以尋找合適的切口,最終確定探究的問題; “踐行”搭建舞臺展示,共同分享成果,圍繞問題進行充分、合理和明確的論證或設想,最后“講評”總結學習得失,延伸拓展形成能力。
教師為學生的閱讀實踐設置活動體驗環節,引導學生正確閱讀,充分關注學生閱讀態度的主動性、多樣性、獨特性,尊重學生個人的見解,以活動為載體,鼓勵學生批判質疑,發表不同意見。可以開展經典詩詞誦讀會或者配樂詩詞朗誦。鼓勵學生開展多種活動,如寫詩詞鑒賞、讀后感,舉辦讀書報告會、作品討論會等,分享閱讀樂趣,交流閱讀成果,共同提高閱讀能力。中職定位于實用性,以家常課和公開課的研討為抓手,培育職業品質,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合作等。整個教學環節突顯教師適時引導點撥,學生全程主動學習,充分展示自我,鍛煉能力。在自主動態的教學課堂中不斷生成新問題,促進學生合作探究,自主發展。
三、做中學學中教,優化活動范式
“閱讀——討論——踐行——講評”的活動化范式,不僅是一種操作模式,更是一套學習方式變革的理念。這種“在做中學在學中教”的范式應用主要針對活動體驗,在活動中體驗,在活動中思考,在活動中探究,側重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的要求而設計,包括“閱讀——討論——踐行——講評”四步走的教學過程,旨在引導鼓勵學生通過開展自讀感悟再創作活動,在形式多樣的展示過程中,體驗語言文字的魅力,并提高自身語言文字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首先,活動化范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不是一種僵化的模式,不是一種按部就班的程式,在活動構建的過程中,必須處理好幾對關系。首先要做足“前戲”。師生在課前做好必要的準備工作,減少無謂的時間消耗。如活動專題的擬定移至課外時間完成,教學話題的分組討論等學生活動的安排可在每學期初就構建好合理的分組方案,并對學生訓練有素,每次活動前,教師只需宣布哪種板塊的哪個專題,學生就能快速展開活動,進而避免重復的準備工作,降低課堂教學時間的無謂損耗。endprint
其次,要優化課堂教學。在活動化范式的語文課堂中,教師不能刻意追求自己設計的教學環節的全面和完整,課堂中隨時可以生成學習問題,而那些處心積慮的導入,面面俱到的過渡,紛繁復雜的資料,常使課堂教學組織復雜冗長,大量擠占了學生學習主要知識的時間,因此,教師要盡可能地回歸自然、真實、簡約、實用的課堂組織形式。如開門見山地導課,簡潔明了地起承,不著痕跡地引導等,以引導學生迅速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同時,教師要及時調整教學方向。活動化課堂的主角是學生,在課堂中,教師若一味放任學生,學生學習會處于無組織低效率狀態,使課堂成為秩序混亂的“折子戲”。因而,教師在學生“討論——踐行”的過程中,要做好巡視、點撥、指導,要用精練準確的教學語言,從教學目標出發,通過適當的指引、點撥和啟發,捕捉到反饋信息,糾正教學中的偏差,使課堂教學保持正確的方向,宏觀調控好整個課堂教學。
再次,要合理優化活動范式。“閱讀——討論——踐行——講評”不是僵化的固定格式,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變化,不同的課型,優化活動范式的邏輯順序,比如在“表達與交流”教學中,學生可以先“閱讀”繼而開展“講評”再“踐行”,最后“討論”循環往復,凸顯學生自主學習。當然,這種原生態的課堂教學,更需要教師有高超的時間調控能力,做到這點,就必須要求教師多上匯報課、多聽示范課、多評課,總結經驗,不斷進步,逐步形成新的課堂時間管理理念,以優化課堂時間安排,創建高效的活動課堂。
簡言之,活動化范式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應用的探索有利于服務學校的教育教學,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與職業技能的培養。活動化教學強調學生的參與性和實踐性,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建構屬于自己的知識、能力與情感意義,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在活動和體驗中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活動中感悟語文的魅力。在職業教育環境中學生獲得知識是對活動的具體體驗,強調對知識的領悟和體會,從而使學習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慶林.當代認知心理學在教學中的應用[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2]李吉林.情境教學實驗與研究[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0.
[3]胡根林.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四大趨勢[J].中學語文,2011(11).
[4]付以英.語文課堂教學之有效教學目標的確立[J].教師,2011(22).
[5]俞建文.職業教育主體性教學體系論[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
[6]梁平.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取知識[J].成功·教育,2011(7).
[7]萬海蘭.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動起來[J].教育教學論壇,2011(19).
(作者單位:臺州市路橋中等職業技術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