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士凱
【摘 要】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在備課環節注意以“人”為本,選取多樣教學手段,突顯學生主體地位,師生合作,共同演繹精彩生動的課堂。
【關鍵詞】新課程;高中地理;有效教學;路徑
在新課程標準中,提倡以學生為中心,將課堂還給學生,使其主動學習與探究,實現有效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若要落實上述要求,實現上述目標,教師需要做出一定轉變,不再以教材為本,不再單一教學,不再“以教為主”,而是以“人”為本,“以學為主”,多樣化教學,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學效率。
一、課前備課:“教材本位”轉向“學生本位”
課前備課是教學的基礎環節。在備課過程中,教師需要研讀教材與大綱,也需要關注學生。而由于教師的教育觀念不同,在教材與學生哪個是第一位的處理方式上是不盡相同的。在傳統教學中,不少教師將教材置于首位,以大綱要求為出發點來解讀教材,側重如何教,怎樣快速完成教學任務,多個班級可能是同一份教案。而在新課程中,要求教師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所以,在制定教學方案時,教師需要以學生實際、學生發展為出發點,認真研讀學生,彈性預設,創造性使用教材,而不是在各班運用同一教案,因為班級不同,學生的能力有所差異,他們在課堂的配合情況會不同,最后的教學效果也不同。
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不管是教學內容的選取,還是教學目標的制定,其出發點應該是學生,并且是可調整、變動的,如此才能調動學課堂參與度,有效教學。如教學《流域綜合開發與可持續發展——以長江流域為例》時,如果學生對中國地理的有關知識了解不多,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給學生補充適當的知識,比如什么是“流域”;分析長江流域的自然環境時,補充地形類型知識,再借助“長江干支流示意圖”,簡單介紹長江概況,包括主要支流以及流經的主要地形等等,給后續學習做好鋪墊。倘若學生基礎好,則制作多媒體課件,引導學生借助圖文資料分析案例,自主探究。
二、教學手段:“單一型”轉向“多樣型”
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信息與知識的傳遞離不開一定的教學手段。其中,傳統教學以語言講授為主,輔之以板書、掛圖。而在現代教學中,又引入了多媒體等電化手段,給學生創造動態形象的學習環境,彌補了傳統模式的不足,課容量更豐富,知識教學更直觀形象。但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并不是說完全排斥、摒棄傳統教學手段,可以是相互兼容,相互配合的,以達到最優化效果。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應避免單一教學,依據地理學科特點,靈活運用多樣教學手段,整合常規教學與現代媒體,優勢互補,增強教學效益。
如有些教師單純口頭講授,甚至是滿堂灌,知識學習變得索然無味。有些教師雖引入現代化手段,但整節課下來都是多媒體課件,缺少其他教學手段的配合,容易讓學生眼花繚亂,影響教學效果。如教學《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時,只是以多媒體課件演示,呈現大量信息,雖增加了知識容量,但認真思索,教學手段并不是多樣化,面對繁多信息,學生可能應接不暇。而倘若教師先用電化手段演示“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而后引導同學們小組合作,動手用手電筒、地球儀等工具演示地球的自轉。另外,還讓學生用乒乓球、剪掉底的大飲料瓶子等自制教具演示實驗:倒立瓶子,灌滿水,在水上放乒乓球,再擰下瓶蓋,看看乒乓球的運動情況。這樣,更能調動學生參與積極性,使其在實踐操作過程中增強直觀體驗,更好地認識地球自轉,更深刻地理解地理自轉所帶來的晝夜的更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的偏轉等。
三、教學方法:“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
在新課程教學中,課堂應當是互動對話、質疑問難、碰撞思維、心靈相約的地方,教師處于引導與指導地位,一切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突顯學生主體地位。然而,由地理教學實踐看,以“教”為主,教師“主演”,滔滔不絕的演說,事無巨細、和盤托出的講授,而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當陪襯“演員”或觀眾,被動接受知識,機械式練習,這就剝奪了學生自學探究機會,制約了學生主動性的發展,禁錮了學生的想象與創造思維,無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理學習的樂趣,影響學習動機,所學知識局限表明,缺乏深度、廣度。所以,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新課程理念,摒棄單純講授教學,靈活選用教學方法與活動,誘導學習者主動探究、自主建構知識,由“以教為主”轉向“以學為主”。
如教學《區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黃土高原為例》,分析水土流失及其危害時,引導學生課前自主閱讀教材,再根據課本上黃土高原概況的描述,當當導游,由地理位置、地貌特點、范圍等方面向“游客”介紹黃土高原。先分組交流,再選出代表上臺講“導游詞”。而后各抒己見,講講水土流失有何危害。接著,引導學生重溫教材相關內容,完成有關表格,教師予以小結與補充。研究水土流失的成因時,引導學生預習交流,說說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再將學生分為四大組,各組運用水、燒杯、草皮、土壤等材料完成不同實驗,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每組選出代表匯報結果。而后根據四組實驗現象,總結歸納,認識降水強度、地形坡度、土壤質地、植被狀況是影響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體會實驗探究的學習方法。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需轉變教學觀念,在備課環節注意以“人”為本,而不是以“本”為本,選取多樣教學手段,而不是單一僵硬教學,注意以學生的學為主,突顯學生主體地位,教師充當“導演”,師生合作,共同演繹精彩生動的課堂。
【參考文獻】
[1]楊禹林.高中地理有效教學策略淺談[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11(10)
[2]孟成偉.新課程理念下的高中地理教學探索[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學科版).2008(06)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明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