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陸一
【摘 要】新課標的大綱指出: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在教學要求中增加了“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不僅要求選材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而且要求“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體驗到數學的魅力。
【關鍵詞】數學生活化;生活情境;小學數學
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與操作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到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更多地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問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自主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還要充分挖掘數學知識本身所蘊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調動學生善于質疑、自主研究,主動尋覓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探索生活材料數學化、數學課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數學。在這方面,筆者有幾點粗淺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習中最好的老師,當人的情感處于最高的狀態,學習的積極性也是最高的。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習的內容越接近生活,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越高,興趣也就越濃。生活中常用的各種知識,像按比例分配水電費、計算儲蓄存款利息、日常生活中打折購物、按一定的比例設計平面圖等問題均發生在學生的身邊,并且充滿著生活的情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造生活情景,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規律。
例如,教學“兩步計算應用題”,我是在學生感興趣或熟悉的生活素材,作為本節課上要學的數學知識,讓學生找到這節課要學的“關系”。先說說你與老師是什么關系?與同學,與父母,與哥姐,與爺爺奶奶等又是什么關系呢?讓學生腦海中對“關系”這個詞有一個了解。然后,猜老師的歲數。先猜猜老師是多大了?(25)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加一個條件,大5歲,那老師多少歲呢?(30)30歲也是一個數量,那大5歲是什么呢?引出是關系。然后,猜撲克牌的張數,讓學生猜猜教師手里有幾張牌?(13)不對,同時告訴學生這是數量,添一個關系,比它多2張,那老師手里有幾張?根據關系學生一下子就求出來了。
通過以上三個環節的設計,學生知道了,告訴你一個數,求另一個數,必須知道這兩個數之間的關系。有了關系就可以求要求的數,這樣對關系理解得就更透了。接下來的新課,出示小白鴨、小灰鴨、小花鴨,分別為18只,24只,求小花鴨有多少只。有了前面的基礎,學生知道必須有關系才能求小花鴨。于是,課堂就沸騰起來了,學生充分發揮想象,說出各種關系,學生自己編應用題自己解答。在這節課中,以關系為靈魂,把知識提煉出來,數學問題生活化,讓學生再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
二、提取生活素材,感受數學的樂趣。
我們的大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生活教育是給生活以教育,用生活來教育。為生活的向上向前的需要而教育。”數學在我們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數學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然而,我們在數學教學中,也應該經常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讓他們知道數學在我們生活中無處不在。
在教學“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導入新課時,我們可以運用談話導入,如,你們知道我們人體的許多有趣的比嗎?頭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腳底長與身高的比大約也是1∶7,將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底的長度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有許多用處: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子在你拳頭上繞一周,就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假如你是警察,只要發現罪犯的腳印,就可以估計出罪犯的身高……這樣利用“人體有趣的比”的生活現象,引出“比例的學習,可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主動參與新知識的探究,在獲取知識的同時體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讓學生經歷了一次知識發現的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只要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留心地觀察,大膽地去探索,就會發現數學在我們生活無處不在,它也能給我們的數學知識帶來了極大的樂趣,使得數學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一串數字和一個數量關系了。
三、聯系生活經驗,體會數學的魅力。
知識是前人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或是提示出的規律,而教學目標是為了掌握規律及學習發現規律的方法。在教學中,執教者必須讓學生了解知識發生的過程,但40分鐘畢竟有限,因此教者要引導學生善于書捕促、獲取、積累生活中的數學知識。
1.挖掘生活資源作為教材。例如,在教學“前后”時,上課前,我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座位在誰的前面?在誰的后面?然后調換個別同學的位置,讓學生再說一說。采用這樣的教學活動,可以讓學生體會到:由于參照對象的不同,前后順序具有相對性。又如,在教學“時、分、秒”時,因為時間單位不像長度、重量單位那樣容易用具體的事物表現出來,它比較抽象。因此,我設計了許多與生活密切相關,又是學生喜歡的活動,有數脈搏、跳繩、拍皮球、晃忽拉圈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親身感受、體驗到1分鐘、1秒鐘的長短,使抽象的時間概念變成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
2.觀察生活指導教學。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它既可積累數學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最佳途徑。低年級學生數一數家里有幾口人、客廳的瓷磚、餐桌旁有幾張椅子等數量,比一比身高、體重,認一認周圍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中高年級觀察數學美,如形體的美、結構美等。學生善于研究生活中的數學,本身就是最好的學習方法。學生在研究中不斷思考,不斷嘗試,并不斷地體驗成功。
四、探究生活問題,提高解決能力。
數學來源于實踐,在獲得對現實的數學認識并總結到數學原理或規律后,還必須回復到現實生活中去,在某種程度上進行檢驗。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把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學習、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收集資料、動手操作、合作討論等活動,讓學生真正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獲得探索數學的體驗,提高利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生活數學化。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把學生真正的帶到生活中去,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將課堂中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密切結合起來,在實踐體驗、實際生活中嘗試到學習數學的樂趣,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即數學來自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
(作者單位:福建省永春縣洪步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