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兵
摘 要: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落實“三個面向”,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關鍵詞:實踐活動;創新精神;實踐能力
開展綜合實踐活動課,是落實“三個面向”的體現,是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能力,思考問題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明創造能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它是以“自主性和實踐性為主要特征,以活動為主要教學形式,以發展學生智力為宗旨”的課堂教學。通過喜聞樂見的形式,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練,在樂中受益。既鞏固書本所學知識,又培養了能力,啟迪了思維,拓展了智慧。
如何上好綜合實踐活動課,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呢?我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教育家培根說過:“疑而能問,已知知識大半。”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沒有疑問說明他缺乏思維,缺乏聯想,缺乏獨立思考,也缺乏創造力。“發明千千萬,起點在一問?!鄙虾镁C合實踐活動課,首先要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如,我在上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七冊《參觀果園》一課時,先用多媒體把“果園”的投影圖打在黑板上,說:“這個美麗、豐收的果園,就在我們附近的郊區,同學們愿意去參觀嗎?”大家齊聲高興地回答:“愿意?!比缓笪矣终f:“可是帶領大家去參觀,老師心里有很多疑問。同學們想一想老師會想哪些問題?你們想知道哪些問題?”引導大家大膽發問。結果學生從不同角度提出很好問題。如:(1)老師會想到什么時間去參觀?是上課時間還是星期天?(2)老師會想到誰去和果園的領導聯系?果園領導讓不讓去參觀?(3)老師會擔心同學們會不會摘人家的蘋果吃?(4)老師擔心同學們的安全問題,怎樣租“出租車”?租幾輛?每輛坐幾人?每人交多少交通費?(5)我想知道果園種有幾種果樹?(6)我想知道蘋果樹一共種幾棵?(7)我想知道一棵樹結多少蘋果?(8)我想知道蘋果一年能賣多少錢?(9)我想知道果園一年能掙多少錢?(10)我想知道果樹咋種哩?俺家院子里能種幾棵?我想知道果樹生蟲了咋辦?參觀果園中午不回來,中午飯需帶面包和礦泉水,花多少錢買這些東西?……
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很好,很切題,也很實際。老師表揚并鼓勵,然后進一步要求,把這些問題具體化些。學生提出:(1)一千克蘋果賣7角錢,一棵蘋果樹上平均結450千克,能賣多少錢?果園有160棵蘋果樹一共能賣多少錢?(2)一個面包0.8元,一瓶礦泉水1.2元,中午帶3個面包,2瓶礦泉水一共要花多少錢?(3)一個油酥餅1.1元,一根火腿腸1.35元,一瓶健力寶5元,中午帶3個油酥餅,2根火腿腸,2瓶健力寶,一共花多少錢?……然后小組合作,一人提出具體問題,其他三位幫助解答。這樣,通過分組討論,培養了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離不開數學。學生在這種自主交往中,相互合作,相互啟發,相互借鑒,相互幫助,共享幸福。使他們學會了怎樣與人合作,同心協力去辦好一件事情。
二、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活動課要讓學生動腦想一想,動口說一說,動眼看一看,動耳聽一聽,動手擺一擺、拼一拼。在操作中思維,在動手中想象,提高實踐能力。
在教學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教科書第七冊《量一量》一課時,我就解放學生的頭腦,使他們敢想;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敢做,敢于自己動手測量;解放他們的眼,使他們能認真仔細地看;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敢說敢議,敢于發表意見;解放他們的空間,使他們敢于從教室內走到教室外,使用他們已學過的知識,測量、記錄。讓他們自由地測量教室里的長、寬、高;窗戶的長、寬;黑板的面積;教室地面的面積;計算教室里放多少桌子板凳合適;每個同學的實際占地面積。教室里量完再到校院量板報欄、水池、花園。到操場量跑道、沙坑、籃球場、乒乓球桌。這樣,學生鞏固了長度、面積的概念,掌握了測量的方法,提高了操作能力,建立了空間觀念。
三、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币虼?,老師在上實踐活動課時要善于挖掘問題的多向性,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鼓勵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尋求多種不同的思路。
如,在《量一量》一課,讓學生量操場的跑道,向學生提出,跑道很長,沒有那么長的尺子咋量?跑道是圓的,尺子是直的怎樣量?通過實踐,學生還是想出不少辦法,有的用尺子沿跑道中心線一下一下量;有的用米尺先量一段長繩(20米),再用長繩沿中心線量;還有的同學用自行車在地上走一圈,先量自行車轱轆一圈的長度,再推自行車沿跑道中心線走一圈,用自行車轱轆的長度乘以它轉的圈數,也得到跑道的長度。學生的聰明才智得到了發揮。
陶行知先生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通過活動課的教學實踐,勵學生自主去探索、去實踐、去創造、去追求真理。
(作者單位 河南省南陽市第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