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應軍
摘要: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下,音樂教學作為“非主流”的教學課程,往往被“邊緣化”,新教育理念的提出為傳統的音樂教學注入活力,通過合理的音樂教學理念的變革、課程設置的轉換,讓學生通過音樂教學獲得成功體驗,學生個性的到有效發展,從而實現音樂的主體化,是當前新教育理念下音樂教學“去邊緣化”的關鍵。
關鍵詞:新教育理念 音樂教學 個性發展 去邊緣化
音樂課程在中學整體學科教學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中學音樂教學通過讓學生學習音樂的基礎知識,了解國內外優秀樂曲,接觸并掌握基本樂器的演奏方法,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良好態度,使學生具有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并通過相關的音樂時間活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但是傳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讓音樂教學明顯的被“邊緣化”了。中國當前中學音樂教學出現了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局面,“一方面是社會追捧藝術技能的熱情日益高漲,另一方面卻是學生藝術修養普遍缺乏;一方面是藝術教育天天提,另一方面卻是美育課程一再被邊緣化?!?[1]學校對學生成績的相對重視,對主要學科的偏重,讓中學音樂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師資、器材配備等方面都明顯的出現了滯后現象,中學音樂課成為很多學校管理者認為的“雞肋”課程。面對中學音樂教學的邊緣化現象,如何讓音樂在高中學科教學中發揮音樂的心靈塑造作用,如何讓學生的審美情懷的以提升從而實現美育的目標,讓學生心靈的感悟和精神品質的提高,促進其他學科教學的整體發展,是當前中學音樂教學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首先,音樂“去邊緣化”必須將新教育理念和對音樂的重視態度結合起來。不同的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是不同的,每個時代的教育特征也是不一樣的,當前“中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中理想主義的色彩還是較少,缺乏應有的對現實目標的批判和超越;中國教育片面追求與現實的適應和協調,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教育引領時代、提升社會的功能?!?[2]朱永新教授提出的“新教育理念”以人本主義為邏輯起點,從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長遠發展出發,對中學學科教學提出了理論指引和實踐嘗試。新教育理念提出: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重視精神狀態,倡導成功體驗;強調個性發展,注重特色教育;讓師生與人類崇高精神對話。這些教育理念對當前的中學音樂教學無疑是 “理論甘霖”,新教育理念是中學美育教育的具體化和“詩話”,它不是唯美的形式,而是具有非常強烈的實踐指導意義的教育理念,它和美育的終極目標“培養真正會生活的人”在理念上是相通的,新教育理念指導下的音樂教學應該是通過音樂的審美教育,增強學生的智商、情商的綜合素質,樹立學生的健全人格,為學生的愉悅感和幸福感提供必要的軟環境。音樂教學的這種主體性強調就是對傳統音樂教學“邊緣化”的反駁,這對中學音樂學科存在的必要性也是至關的。
其次,音樂教學的“去邊緣化”必須在音樂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傳統的音樂教育過多的強調音樂的使命感,就是通過音樂向學生灌輸意識形態性的音樂知識,讓學生的情感訴求和意識形態的要求相吻合。這也就是傳統的音樂教育以紅色經典歌曲、曲譜,以契合時代主流的音樂形式為主要題材的原因。在這樣的背景下,學生只是音樂教學“被動填鴨”的對象,學生喪失對音樂的興趣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面對學生對音樂的“逃離”現象,不斷更新音樂教育理念是音樂教育工作者必須面對的問題,讓中學音樂教學從“知識本位”轉向“學生本位”的觀念上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是中學音樂教學擺脫傳統的僵化形式,將學生的興趣重新聚集的重要方法。這就是新教育理念所提出的“為了一切的人,為了人的一切。”這種音樂教學的學生主體性正如德國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所謂的原本性音樂:即是通過樂器的演奏,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音樂形式,如唱歌、拍手、游戲等方式,讓學生在玩耍中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種以孩子為主體的音樂教育方式,以孩子的主動參與性為主體,在音樂的游戲中孩子不是被動的接受一些音樂知識的灌輸,而是在音樂的參與過程當中,思維能力、團隊精神、協調能力等方面的綜合素質得到有效的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智商都得到發展,這就是音樂教學當中學生主體性的重要性,讓學生在音樂中去體驗、去感悟,只有以學生為主體了,才能讓學生對音樂產生吸引力,才能讓音樂教學成為學科教學當中塑造學生價值的重要教學手段和途徑,音樂才能實現“去邊緣化”。
再次,音樂教學實現其“去邊緣化”必須植根于音樂教學的“有用性”。傳統的音樂教學被看成“副科”當中的“副科”,在很多學校的課程安排上被看做可有可無的,只有在節日慶典還有學校舉辦系列活動時才被看重。這種形式化的重視,讓中學的音樂教學明顯缺少發展的潛力和動力,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音樂教學沒有將自己的“有用性”展現出來。新教育理念提出“教給學生一生有用的東西”,那么音樂教學在提供這種“有用”知識時具有獨特優勢?!稑氛摗穼σ魳返闹匾宰隽酥匾拿枋觯骸胺驑氛?,樂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無樂。樂則必發于聲音,形于動靜,而人之道,聲音動靜,性術之變盡是矣?!盵3]音樂教學的有用性就在于它對學生價值觀念、人格等方面的養成作用,它作為學校德育、美育建設的軟環境和重要手段,它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學生的情操的陶冶、創新精神的造就,實踐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音樂教學的影響。 學生癡迷于流行音樂,并且音樂的嘻哈風格、滾石時尚輕易的影響學生的性格養成,音樂教學變被動為主動并不是對流行和時尚的退讓,而是音樂“有用性”的主動彰顯。
總之,新教育理念為當前音樂發展困境提出了新的思路和理論實踐,在音樂教學當中,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將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起來,將音樂的體驗作為教學的主體,讓學生的音樂天賦和特色音樂教學結合起來,實現音樂教學的互動,必然對當前的音樂教學的“邊緣化”有明顯的改觀。
參考文獻:
[1]周竟,張樂,段菁菁.一再被邊緣化的藝術教育——藝術教育困境調查[OL].深圳特區報,2012年2月21日.
[2]朱永新.新教育實驗的理論與實踐[J].中國教師,2004,(02).
[3]荀子.樂論[M].相西源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