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作為新的傳媒載體,對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微博時代的到來,對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客體及教育媒介都提供了新機遇;但同時微博對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同樣構成了新的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民族地區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利用微博平臺拓展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
【關鍵詞】微博 民族地區 思想政治教育 機遇與挑戰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其中微博用戶規模為3.09億,網民中的微博用戶比例達到54.7%[1],其中微博用戶以大學生群體為主。微博這一新型社交媒體的出現,已進入到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世界,改變著他們的生活、學習、社交方式。而據初步統計,我國5大民族地區的高校從建國初的4所,1998年的94所, 2004年的125所,增長到目前的172所(內蒙古42所,西藏5所,寧夏14所,新疆37所,廣西74所)[2]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發展,以及我國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微博的出現也勢必闖入民族地區高校大學生的精神生活世界,影響著他們的思想道德素質的發展。而民族地區大都地處祖國邊陲地帶,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高低,事關民族地區的發展和國家的團結與穩定,關系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興衰成敗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就意味著,微博時代的到來,給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與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如何因勢利導的借助微博平臺來開展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將會是一項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微博對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的機遇
微博,微型博客(MicroBlog)的簡稱,即一句話博客,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的平臺。微博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3]。微博具有“病毒式”的傳播速度、傳播內容的原創性、“背對臉”的創新交互方式等特點。微博的出現,對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本文重點從如下三方面進行闡述:
1. 對民族地區教育主體而言
民族地區由于地處祖國邊陲地帶,其教育發展長期受歷史、地理、民族等因素的影響而發展相對滯后。目前,廣大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的基本是傳統以灌輸為主的教育方法。具體表現為:教育者通過課堂、會議、報告等形式面對面的集中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灌輸。這種“注入式”或“填鴨式”的灌輸方法,讓大學生容易產生逆反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不明顯。而微博的精髓之處就是交流的去中心化,它使用戶能夠在互聯網上實現平等性對話。微博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人人都可以隨時隨地選擇接受與發布信息。微博話語權的平等性,讓民族地區的大學生能夠在開放平等的環境里宣泄情緒、表達情感、發表看法與觀點。通過微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能及時掌握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又能在開放平等的環境里與大學生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微博這一“背對臉”的新型交互方式無形中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讓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變得更具親和力和吸引力。因此,微博給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者來說帶來了新的機遇。
2. 對民族地區教育客體而言
首先,微博對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提供了新平臺。馬克思說過,“一個人的發展取決于直接或間接和他進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發展”[4]。
而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由于從小生活成長在具有特殊地域性與民族性的環境里(如新疆、西藏、廣西等民族地區大都地處祖國邊遠地帶,其地理環境、教育環境、經濟環境等相對較差)相比國內其他地區的大學生來說性格相對內向,在人際交往能力方面略顯不足。而微博這一具有開放性與交互性的新型社交媒體為民族地區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發展提供了全新的平臺,利用微博,他們能夠與親朋好友、老師、同學以及各行各業的人群進行交流互動,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其次,微博對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提供了新機遇。微博自誕生以來,不僅大批明星、學者、商人開通了微博,多國政要也開始織起了“圍脖”。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目前使用微博的元首多達60多位。他們利用微博對外樹立國際形象,對內與民親情互動。事實上,微博已成為各國政府內政外交的新方式[5]。在我國,很多黨政機構、政府領導人和廣大委員也開通了政務微博。據人民微博發布的《2013年人民微博政務影響力報告》。目前,在人民微博上,經認證的黨政機構及干部微博數量已經超過24000個,其中21家中央部委級微博、百名副部級以上官員、上百家政務微博平臺。只需注冊人民微博,網民就可以在微博上與政府部門和官員面對面,談民生,議國事。微博這一新的議政平臺,讓網民真正感受到了政治話語權。因此,微博的出現對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提供了新機遇。最后,微博對凸顯民族地區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提供了新機遇。主體性是指人在社會實踐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作用與地位。由于受傳統思想教育和中國教育體制的影響,“填鴨式”的灌輸和被動式的接受仍然是廣大民族地區教學的典型模式,大學生的主體性地位難以凸顯。而微博具有交流的平等性,在微博里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不再是主客體之間的關系,而是主體間的關系。這正如西方哲學家哈貝馬斯的“主體間性”交往理論所認為的,“主體間性”就是要承認社會結構中個體的主體性存在,并且主體性的形成是通過主體之間的交往而形成的。微博能夠讓民族地區的大學生享有平等的話語權與社會各類群體進行平等的人際交往。因此,微博的出現對凸顯民族地區大學生主體性的地位提供了新機遇。
3. 對民族地區教育載體而言
載體是聯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橋梁和紐帶,載體的選擇和運用直接關系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所謂思想政治教育載體,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為實現一定的目標所運用的,能負載、傳遞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發揮著連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并促使兩者之間相互作用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形式。一種教育媒介要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必須具備兩個基本特征: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承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能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第二,思想政治教育載體必須是連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并促使兩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和橋梁[6]。而微博同時具備了思想政治教育載體的條件。一方面,微博內容短小精悍,但海量的微博信息承載了大量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并且微博的內容除了可以發布文字外,還能附加圖片和視頻,且微博操作簡單易行;另一方面,微博是全新的網絡社交互動平臺,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過微博的 “關注”“評論”“轉發”等功能搭建起教育主客體溝通的“橋梁”,實現多方的交流互動。endprint
二、微博對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構成的挑戰
1. 微博對民族地區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成新的挑戰
首先,微博資訊包羅萬象,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更具吸引力。微博上信息涉及面極其廣大,包括新聞趣事、名人明星、情感生活等資訊。通過微博,大學生能更全方位了解到有關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信息內容。其中,這些資訊就囊括了大量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這對于愛上網的大學生來說更具有新鮮感和吸引力。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僅靠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來施教的話就很難吸引大學生的興趣。其次,微博 “是一個強大的病毒式傳播工具,重要的信息經過用戶的判斷和轉發,便會穿透無數無聊的留言,脫穎而出。”[7]微博上資訊豐富,但其使用技術門檻低,且微博使用者意圖各異,這易導致微博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真假難辨。甚至一些帶有色情暴力、封建迷信、腐朽墮落的極端化、商業化和低俗化的信息文字、圖片和視頻在微博上大行其道。而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網絡辨識力,很難分辨出信息的真假良莠。因此,微博上這些消極負面的信息內容,將會消解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權威性,對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正確形成帶來不利影響。以上這些,表明微博已經對民族地區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構成了新的挑戰。
2. 微博對民族地區大學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在民族地區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通常是以課堂、開會、討論和談心對大學生進行集中式和個體式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情況下,教育主體具有較高權威性,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客體卻只能被動接受。而微博時代,大學生更愿意通過微博表達自我的想法與觀點,他們更傾向于通過微博與老師、同學、專家、學者交流學習。并且,微博信息廣而全,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方面面。甚至,對于同樣的時事政治,通過微博大學生比一些教育者所了解到的信息知識更快捷、更全面,這無形消解著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導性與獲取信息的權威性。而民族地區高校的一些思想政治工作者甚至還不熟悉如何利用微博來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微博對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戰。
3. 微博對民族地區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成新的挑戰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開啟思想政治教育大門的金鑰匙。在我國的民族地區,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教育者精選一些特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通過課堂、開會、報告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靠的是“一支筆”和“一張嘴”。 所謂 “一支筆”,就是教師在黑板上書寫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的基礎知識,學生就在下面用筆抄。所謂“一張嘴”,就是教師在課堂上、會議上、報告上“傳經送寶”,學生就只能在下面被動的聽。可以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是“注入式”或“填鴨式”的灌輸方法。而時代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只有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永葆價值生機與活力。而微博具有信息寬廣全面、傳播迅捷化、互動平等性等優點,因此,相比傳統以灌輸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大學生們更青睞于借助微博表露心聲、獲取信息資訊。因此,微博對民族地區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構成了新的挑戰。
三、以微博為載體創新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
微博就像一把“雙刃劍”,面對機遇與挑戰,我們只有積極探索利用微博來拓展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才能使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時俱進,發揮出其應有的功效。
1. 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樹立正確的微博意識
時代在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與時俱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價值與功能,微博時代的到來,對于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應該更新思想觀念,樹立正確的微博意識。隨著互聯網信息時代的快速發展,QQ、博客、微信、微博等網絡媒介進入大學生的生活世界,豐富多彩的信息資源通過這些新興的網絡媒介影響著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而微博時代的到來勢不可擋,如果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是一味地把微博視為洪水猛獸,而不能因勢利導的利用微博結合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話,那么,微博中一些負面信息與錯誤的思想觀念就可能占領這個陣地,固守陳規的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會與時代落伍。因此,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樹立正確的微博意識,趨利避害地利用微博新載體來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可能占領國家政治傳播與意識形態安全的制高點。
2. 創建民族地區高校微博交流分類平臺,更有針對性開展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首先,在民族地區高校應開通校級、院系級、班級官方微博。如2010年11月,湖南師范大學開通了新浪官方微博。2011年2月, 長安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等7所高校開設了經新浪網“認證”的官方微博[8]。其中,2012年河北省包括河北大學、燕山大學、石家莊鐵道大學等28所高校通過人民網“認證”開通了人民微博。隨著大學生微博群體的不斷上升,很多高校已經開始創建大學官方微博。微博時代,筆者認為民族地區的高校也應該與時俱進,積極在新浪網、騰訊網、搜狐網等官網上開通校級、院系級、班級官方微博,利用微博對廣大師生實時發布有關校園新聞、教務動態、黨團建設和服務咨詢等方面的資訊,及時掌握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動態,為民族地區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就業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服務。其次,民族地區高校應開通學生社團微博。社團的建設和社團活動的開展對校園文化的建設、隱性德育的開發具有重要的價值。如武漢大學、北京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等高校的社團紛紛開通了社團官方微博。民族地區高校也應該積極創建學校社團微博,如可以開通音樂協會、青年志愿者協會、實踐協會等社團微博。通過社團微博實時發布學校社團的活動情況,這不僅能提高民族地區大學生社團活動的參與度,而且通過社團活動的組織與參與,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無形之中得到提高。再次,民族地區高校應開通黨團“紅色微博”。紅色微博主要以宣傳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培養人們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為目的的信息共享平臺,其群體以黨團成員為主[9]。隨著2010年,華中農業大學通過新浪網開辟全國首個大學生紅色微博“華中農業大學紅色微博”以來,安徽團省委建立的高校團組織紅色微博體系、湖南師范大學的“星網紅色微博”等紅色微博紛紛誕生。因此,民族地區的高校也應積極開通以黨團為主的“紅色微博”。 通過紅色微博,不僅能加強民族地區高校的黨團建設,而且能讓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在第一時間了解到有關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更好地關注時政熱點,讓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成為富有時代使命感的新一代。最后,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開通個人微博。民族地區的大學生輔導員、班主任、心理咨詢師等思想政治教育“一線”工作者,他們與大學生的接觸更頻繁,因此,這些“一線”工作者更應開通個人微博,通過微博實時“把脈”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動態,使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針對性。endprint
3. 利用微博“關注”“評論”“轉發”三大功能,更好服務民族地區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具有“關注”“評論”“轉發”“私信”等功能。筆者認為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充分利用好微博的“關注”“評論”“轉發”三大基本功能來服務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首先,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學會利用微博的“關注”功能,實時了解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所謂“關注”就是指微博用戶可以通過微博去跟隨自己所感興趣的其他微博用戶所發布的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要關注了被關注者,那么每個被關注者在微博上所發布的信息資訊都能實時地被關注者所掌握。民族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利用好微博的“關注”功能,掌握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才能更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其次,利用微博的“評論”功能,積極引導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觀念。所謂“評論”,是指微博用戶的關注者可以隨時隨地對被關注者所發布的信息內容給予“評論”式的回復。利用微博的“評論”功能,民族地區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對被關注者通過微博發布信息所傳遞的一些生活上、學習上等方面存在的疑難與困惑,進行實時地答疑解惑。另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組織學生對一些時事熱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并就討論中存在的一些偏離社會主義主流價值的意見與看法進行積極的思想引導,幫助民族地區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最后,利用微博的“轉發”功能,大力弘揚社會正能量。由于微博使用的門檻低,加上國內外各種思潮的影響,導致微博上的信息良莠不齊,而這對于正處在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形成關鍵階段的大學生來說很難辨別信息的真假好壞。所以,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應對海量的微博信息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選擇,篩選具有社會正能量的信息資源,通過微博 “轉發” 給廣大民族地區的大學生,為民族地區大學生的思想健康成長注入正能量。
4. 加強民族地區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引導民族地區大學生正確使用微博
目前學界對媒介素養教育普遍認可的定義是:所謂媒介素養教育就是指導公民正確理解、建設性地享用大眾傳播媒介資源的教育[10]。媒介素養教育在國外發展良好,如法國、芬蘭、澳大利亞等一些發達國家,已經將媒介素養教育正式納入正規的教育課程。而在我國的臺灣、上海和北京的部分學校也開設了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如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但由于受傳統教育(應試教育為主)體制弊端的影響,媒介素養教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及大部分學校中發展與推廣較慢,國內教育、經濟發達的省份地區尚且如此,那么對于教育、經濟落后的民族地區的高校來說媒介素養教育更是滯后。由于媒介素養教育的缺失,民族地區的大學生對微博上魚龍混雜的各類信息缺乏辨識力,使得大學生在面對海量的媒介信息面前無所適從,很容易受各種不良思想的蠱惑,這對民族地區大學生的“三觀”教育會產生很大的沖擊力,甚至威脅到民族的團結、穩定和發展。筆者認為,一方面,在民族地區高校逐步推廣媒介素養教育課程。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與時俱進,就應該學習借鑒臺灣、北京、上海和國外一些發達地區學校有關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實施的經驗,然后結合民族地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逐步進行推廣。比如,可以把媒介素養課程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規定學時和學分,這樣學生通過學習有關媒介素養教育的基礎知識,不僅能幫助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懂得如何正確認識和使用微博為他們的生活、學習服務,而且良好的媒介素養教育對于維護民族地區的團結與穩定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介素養教育應重點培養民族地區大學生的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提升民族地區大學生的網絡辨識力。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是媒介素養教育的核心,民族地區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就可以拿微博媒介為案例,讓學生討論微博的利與弊,通過討論逐步引導民族地區的大學生明白微博其實就是一把“雙刃劍”,有好也有壞,面對微博上的海量信息只有帶著質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才能不在泥沙俱下的網絡世界中迷失方向。
【參考文獻】
[1]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403/t20140305_46239.htm,2014-4-19.
[2]院校信息庫[EB/OL].大學網http://gaoxiao.cunet.com.cn/,2014-4-19.
[3]微博[EB/OL].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sub-view/1567099/11036874.htm?fr=aladdin#2_3,2014-4-19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515.
[5]騰訊網.多國政要使用微博奧巴馬被稱“人氣王”[EB/OL]. http://news.qq.com/a/20110116/000059.htm,2014-4-19.
[6]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1-172.
[7]闞道遠.微博興起視野下的思想政治工作[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4).
[8]周萍. 微博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2.
[9]時玉柱. 紅色微博: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J]. 井岡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1:27-31.
[10]秦永芳.青少年媒介素養教育研究[M].北京:廣西人民出版社,2008:62.
【作者簡介】
劉江(1986-),男,湖南邵陽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2012級碩士研究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