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芳
【摘 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更新思想,建立開放性語文教學模式; 珍視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體驗; 嘗試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以探究為目的,培養求異思維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關鍵詞】情境 開放性 體驗 討論 合作 創新
我國著名學者黃克劍先生曾指出:“施教者和受教者,都是活生生的個人,教育不是用既定劃一的筆墨,用劃一的教材和方法,把受教者加工成劃一的標準件,而是尊重受教者各自獨特的天賦、氣質、秉性趣味,把他們成全為合于他們天性而又富于人文教養和創造精神的人。”黃先生的這一觀點正與新課程理念不謀而合。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的交流、溝通,相互啟發、補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共同發展。
新課程的教學思想是極富有創見性、發展性和可操作性的,因此我在認真學習了新課程理論知識后,嘗試把這些嶄新的教學觀運用于課堂教學中,重新調整課堂教學的活動模式。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 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欲望,使學生在活學、樂學中提高語文思維能力。教師要想方設法讓課堂教學活起來。教師務必發揮主導作用,依靠全體學生共同營造健康的課堂教學心理氛圍,以促進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奇妙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能使教學過程生動活潑,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以及自學能力的形成。
1. 舉行小競賽。例如學生在學習小常識時,可進行記憶力比賽,看誰在最短時間內記住,在緊張的競賽氣氛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又如在復習古詩時,可組織各小組在黑板上進行默寫接力賽,為了獲勝,學生對每個詞、每個字乃至標點符號的正確與否都相當關注,在不知不覺中對這部分知識加深了印象。
2. 在情境中品味文章。如教《外國散文兩篇》(《世間最美的墳墓》《冬天之美》)兩篇散文時,這兩篇文章都提到了美。前者是樸素美,后者是自然美。寫前者的美,是要激起人們對托爾斯泰這位大文豪的崇敬與贊美,并讓人思考人生的價值;寫后者的美,是讓人關注平民生活,注意大自然。所以從思想內容角度來看,這兩篇文章內涵較深,值得品味的地方很多,可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引導學生反復閱讀課文、體味字里行間表現的樸素美和自然美的基礎上,讓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3. 排演課本劇。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課本劇是一種極為有趣的活潑的教學方法,它既能使學生形象、直觀、立體地透視課文,深入地把握課文內容,又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雷雨》一課,可組織全體同學組成各種小組分工協作:編劇組負責編寫劇本;導演組負責研究角色特點,安排演員進行排練;演員組要在導演指導下結合自己對劇本的理解把角色演繹出來;觀眾組要在觀看表演后對各小組的工作作出評價,發表自己的觀后感。這一系列活動,使全體學生分別從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樂地參與到課文的學習。
(二)設置適當的步子,讓學生在獲得成功感,強化學習動機,教師應切實做到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只要有點滴進步,就應及時表揚。
為了提高學生寫作的興趣,我在成績欄上只記著“A”“AA”“AAA”,很少有“B”“C”等級。有的學生基礎不好,作文只要語句通暢,我就打“A”,略有進步就可得“AA”,若能得“AAA”的習作,就鼓勵其給出版社投稿,還抄在班級的《優秀習作選》,供其他同學在班上輪閱,這樣一來學生進行習作時興致都很高,作文質量也得到逐步提高。
二、更新思想,建立開放性語文教學模式
新一輪課改,為教師搭建了一個操作臺。語文教學從教學內容到教學空間、教學手段上都應當進一步放開思想:
在教學內容上應著重語言的拓展和豐富。這就應鼓勵學生從書本外學習,多看有益的課外書。我有意地向學生推薦另外一些優秀書目。在學完《雷雨》后,我向學生推薦了《家》《春》《秋》。在學了《紀念劉和珍君》后,我向學生推薦了《魯迅作品集》等。另外,我還嘗試向學生推薦一些時文精品和科普讀物,讓學生感受時代的脈搏。
因為許特立老先生曾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所以,劃分為“佳句摘抄—問題思考—閱讀感想”三大板塊的讀書筆記是必不可少的。這對語言的積累當然是功不可沒的。
在教學空間上,我渴望解放學生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到大自然中感受自然、陶冶情操、增強毅力,讓教室外、圖書館、閱覽室、運動場以及學校附近的農貿市場、風景名勝都成為學生主動求知、感悟生活的課堂。
在教學手段上,鼓勵學生勤于實踐。“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比如有的自讀課,我就鼓勵學生自定學習目標,讓學生嘗試成功的喜悅。所謂自讀課,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圍繞一定的訓練目標,自行閱讀課文,培養自學能力,自讀課導讀的著重點應放在能力訓練上,讓學生自己集體討論定向,然后圍繞這個“向”進行自學、討論、提問、解疑。當然讓學生自己“定向”,絕不是放羊,任其自流,而是要“引導”。古人云:“少則得,多則惑”,所以引導學生為自讀課文定向首先應遵循“突出重點,一課一得”的原則,切不可貪多;其次是引導學生根據“單元提示”和“自讀提示”選準突破點,制定出教學目標。當然,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在課堂有限的選文中精講細作而大面積豐收,這就要求我們真正地要把課本當做教學生的例子,該查的查,該圈的圈,該讀的讀,該抄的抄,該拓寬的拓寬,該刪減的刪減,力求讓學生既得法又得益,進而在課外廣得益。
三、珍視學生語文學習過程的體驗
教師要理解課程改革的意義,改變單向傳授知識的教學方式,認識學生參加學習實踐及從中獲得學習體驗的重要性,讓每個學生都在學習中得到獨特的體驗。
學生的學習體驗是他們已有生活經驗的積累與對學習對象的感知,產生碰撞而形成的對問題的新認識,是他們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綜合反映。有一位教師在學生學習了《月亮上的足跡》后說,有俄羅斯科學家提出,月球是造成地球許多災難的罪魁禍首,應該摧毀月球。你們認為摧毀月球好不好?一男孩說,沒有了月亮,就再也沒有中秋節,沒有月餅吃了。一女孩說,沒有月亮,就再也沒有嫦娥奔月的故事,也沒有“床前明月光”的詩句了。又一男孩說,沒有月球,我們就再也不能登上月球了,而且摧毀月球要用很多導彈,與球爆炸的輻射也給地球帶來毀滅般的災難。這就是學生對月亮的認識,直接、童稚,卻有科學道理,體現了他們的宇宙觀和價值觀。教師要尊重學生的生活經驗,按學生的年齡特征,根據他們對世界的認識程度,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經驗、技能,才能引導他們走進文本,體驗文本所賦予的思想和作者的情感,以解決教學難題。學生進入文本,產生接近于作者情感的體驗,并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注釋花與生活、與生命的關系。創設情景、調動生活積累、反復誦讀文章,也是讓學生接近文本,產生語文學習體驗的有效方法。endprint
語文學習具有間接性,它需要通過人對語言的感知,進入大腦,調動腦海里儲存的知識,對新的認知對象作出判斷,進行聯想、歸納,再建構起新的認知。要通過語言來感知文本,再經過思維產生體驗,是一種思維的再創作。因此,在教學中,尤其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與文本內容相一致的情感,讓學生披文入情,把間接的文字符號成為真切的情感體驗,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而設置有適度和梯度的討論問題,選用恰當的錄像動畫,組織有效的朗誦和表演,甚至指導學生圍繞專題進行課外調查、辦報、參觀等實踐活動,都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作品的內涵與意蘊。這樣,學生的領悟、鑒賞就有了基礎,閱讀學習就有了樂趣。
語文學習就其人文性和母語性,決定了學習體驗的多樣性。如果我們用單一的思考規劃教學的預期效果,就會出現“雪融化后是水”的統一答案,而把“春天”給抹殺了。“雪融化后是春天”這有多少希望,多少想象啊。它是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真切體驗,是他們對自然的觀察和對生機的理解。學生用他們的眼光和角度去審視世界,他們的一些想法是成人無法理解的,他們的異想天開卻又常常為成人所驚嘆,他們有他們的道理。如果教師發揮學生的天賦,讓每個學生都獲得學習語文的體驗,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會看到為之振奮的局面。
四、嘗試討論,培養學生合作交流能力
目前,課堂上教師們都在積極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其中有許多成功的例子,但同時存在著許多誤區,導致合作學習形式化、表演化。往往是教師故設問題,宣布討論,于是學生便匆忙分組,七嘴八舌,熱鬧非凡,這似乎也成了公開課必備的點綴,可仔細一看,這熱鬧的背后存在的學生“合作學習”是只“作”而不“合”。學生大多“各自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數學生一言不發;有的你爭我搶,誰也不聽誰。試想,這樣的轟轟烈烈,有形無質的合作,將會把學生引向何方,有多大的實效性呢?所以,在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的過程中,我們教師要針對這些問題,制定一些對策。
首先,轉變觀念,教師要當好指導者、參與者。“合作學習”不僅是學習方式,更是教學所達到的一個重要目標。實踐中,教師可根據不同學段學生的年齡特征創設各種游戲、活動、方法,讓學生明白:我只是社會中千千萬萬個人中間的小小一員,不可能孤立地在社會上生存,必須依賴與他人的交往與合作。與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義的事:比我好的同學,我能得到他的幫助;比我差的同學,我能幫助他,自己也從中得到逐步的發展,為“合作學習”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首先,教師要積極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掌握“合作學習”的態度和能力。
其次,要重視學習小組“領頭鷹”的培養。這“領頭鷹”必須具有多方面的素質,學習要優秀,責任心要強,并能管好自己,而且樂于助人,善于傾聽別人的意見,有一定的組織能力。
再次,教師組織學生匯報交流時,要積極引導每位組員站在小組的立場上,每個人發言代表著一個小組的成就,讓學生增強集體榮譽感,當遇到一些有爭議的問題時,教師可即時作出妥善處理,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交流合作與探索。
最后,以學生為本,形成“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
評價是對學生的一種肯定,一種鼓勵。因此,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的實際水平與課堂上在小組中表現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細觀察,對合作較好的小組,組織能力較強的組長,積極參與學習的成員都要及時評價、表揚和激勵,讓他們充分體驗合作的樂趣,充分享受成功帶來的喜悅。如可根據小組的表現評出“集體智慧獎”“組合默契獎”“共同進步獎”等,也可根據學生在小組里的表現評出“最佳表現獎”“合作標兵獎”等,這樣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也為“合作學習”步入成功注入了新的催化劑。
五、以探究為目的,培養求異思維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語文教材有著豐富的內涵,答案并非只有一個,我們要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思維,要鼓勵學生啟迪智慧,換角度,多方面去探究,去追求與眾不同但又合情合理的答案。除此以外,對教師的講解,歡迎提出不同意見,也要千方百計地使我們的學生動起來,給他們提供盡可能多的創新機遇,發展他們的創新思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
利用時機開展各種語文課活動,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觀訪問、讀書交流會、朗誦會、演講比賽、辯論會、知識競賽等,都是很好的學語文的途徑。我經常開展散文朗誦和古詩詞朗誦比賽,長期堅持課前三分鐘語文小活動,開展情景對話、名言串講、新聞發布等多種活動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表達能力、創作能力。
作文本身就是一項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培養和發展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我的作文除學生自己命題的隨筆外,也允許學生“虛構”。例如在學過《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后進行續寫,這個續篇不要求完整,但要符合原作的發展邏輯,又要各抒己見,目的都是為了讓學生會萌生創新意識,鍛煉創新能力。
誠然,現在語文課改的確也存在許多銜接不上的環節。學校硬件設施不足,圖書館、閱覽室等配備不夠;課改著重發展學生的個性,但班級的學生數量過多,不利于實行“一對一”的幫教;學生的自覺性差,不能完成既定目標等。這些都是課改的障礙。但是,時代在變,教材在變,觀念更應改變,作為新時代的語文教師,抓住新教材推廣的契機,大膽嘗試,意在挖潛、穩步、創新的教學改革,我們責無旁貸。
【參考文獻】
[1]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 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