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宗葉 蒙自金
【關鍵詞】導學法 課堂教學 實施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6A-
0018-02
“導學法”也叫自主學習輔導法,它是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主,以教師的引導為輔,師生共同合作完成課程學習的一種教學方式。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那么,如何將“導學法”運用到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呢?下面,筆者結合小學語文學科的特點和自身多年教學經驗,談談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導學法”的具體策略。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基本技能
在教學新課之前,教師可先讓學生預習課文,熟悉文本內容,然后通過創設情境導入課程教學,使學生在短時間內集中注意力,對新課內容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同時,教師向每個學生分發一份“導學案”。“導學案”要明確提出學習課文的目標和方法,最重要的是,教師要能根據文本內容提出思考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在讀中進行思考,并大膽提出自己的疑問,也可以與同學交流討論,說出自己的體會和感受,從而達到有效學習的目的。
小學低年級學生自律性較差,在課堂中保持注意力的時間短,對教學內容有較高的趣味性要求。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較難實施“導學法”。而高年級學生則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同時具備了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有利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實施“導學法”。教師在設計“導學案”時要精心設計,發揮語文學科的趣味性特征,調動學生閱讀教材的熱情,使他們在閱讀中讀出快樂、讀出能力、讀出知識,從而逐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實施“導學法”時還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問題設計為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及其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或區別,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與能力。
二、“導學案”的問題設計要清楚明了,緊密聯系實際
由于教材內容較多、涉及面較廣,教師只有把握教學重點,詳略得當地講授課文內容,才能讓學生把握教學知識點。教師設計的“導學案”問題內容要清楚明了,避免似是而非,混淆學生的思維方向。教師只有把握住教學重點,詳略得當地講授重點內容,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為此,教師在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導學時,可以采取引導學生讀圖的方式落實教學目標。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課文《世界上只有一個地球》時,針對課文對地球的描繪,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地球表面的圖片,讓學生通過直觀的感受對地球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從而對地球產生好奇心。在導學過程中,筆者把教學重點放在“環境保護”這一角度上,結合貴港市開展的城鄉清潔工程引導學生親身體會保護環境的重要性。課堂上,筆者讓學生聯系發生在身邊的由于土地流失和濫開發礦產資源而造成的環境污染等現象,理解了地球對于我們人類的偉大作用,激發了學生對地球的熱愛,對生存環境的關注和對生態環境的關心和愛護。在整個導學過程中,筆者讓學生先用眼睛去看,然后動腦去思考,動手去操作,最后與同學交流,這樣才能找到問題產生的根源,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導學案”中的思考題要難易結合,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
由于每個學生的思維層次不同,他們在對問題的探究也會形成一定的差異。教師要想提高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果、全面提高教學質量,就要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多層次的課堂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在設計思考問題時,要注意難易結合,啟發學生思維、建構知識框架、回饋教學效果,對于學生的回答不單要看重結論,更要注重探究的過程及對學生智力活動的評價和對新思路的肯定,注重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科素養與創新能力。
教師也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提問不同層次的學生,避免集中在幾個學優生身上提問,切實做到因材施教。對于學困生,特別要多鼓勵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感,增強學習的自信心。每當碰到學困生回答不出問題時,教師要給予他們更多的耐心,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千萬不要流露出不滿、埋怨的情緒。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體驗成功的快樂,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回答問題中啟迪思維、增長見識、發展智力。
四、導學過程要讓學生自主學習,使“讀、思、說、記”融于一體
學生之間的交流合作是整個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整個導學過程中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認真地思考,積極地討論。教師引導學生首先認真閱讀課文內容、品味文章主旨、列出待解決的幾個問題,再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讀課文,邊讀邊思考,嘗試自主解決問題,然后同桌之間互相交流,說出自己的閱讀理解與思考體會,學生的見解出現不統一時,就在小組中進行交流探討,力爭找到最佳的答案;小組交流之后仍解決不了的,小組組長可以寫在練習本上作為本小組共同的問題,向其他小組請教或向教師提問。在此過程中,教師要巡視指導,小組組長要督促和組織好本小組成員進行交流討論,并做好記錄,及時做出判斷。對于各小組成員提出有爭議性的問題,教師要拿出來向全班同學展示,讓全班同學一起交流討論。而對于小組成員無從解決的問題,教師要堅持以“導”為主,讓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最終解決問題。
五、導學過程要引導學生進行總結、練習和拓展閱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的自主學習,其實質包括了學生的自主閱讀、獨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練習等在內的由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和技能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獨立性。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對知識的獨立思考與自主探究是不可或缺的,只有把這兩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把學習深入化、具體化,學生才能真正學到知識,掌握學習的技能。這就要求教師要有一定的洞察力,對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態與所需要的幫助做出正確判斷,通過適時適度的指點,與學生平等交流,并組織和協調學生合作與討論。針對教學中的學習內容,教師要引導學生在主動探究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恒,最終實現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在每節課結束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了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作者運用了什么樣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然后讓學生說說學完課文后有什么感受和體會。例如,在教學人教版語文第十一冊課文《彩色的翅膀》時,筆者讓學生說說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感,然后讓學生說說作者運用了什么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讓學生理解文章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海島的熱愛之情。筆者在課堂上設置適當的練習,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并布置了課后拓展閱讀項目,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運用“導學法”展開教學一改過去教師單純講課、學生被動聽課的“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教師的輔導作用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作用,既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能動性,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培養了學生良好的思想素質和綜合能力。
(責編 楊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