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麗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教育發展也不斷改革創新,尤其是近十幾年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更是步上了一個新臺階。小學教育成為全社會人民共同關注的教育重點,而小學數學的教學更成為重中之重,因為小學數學的教學課程本身有很強的實踐性。因此,對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和不斷完善,轉變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觀念和認知理念,以適合新課標的教學方式進行數學課程的教學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可以通過課堂上互動式的教學等創新型的教學方式來完成教學,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課程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激發;學習興趣;途徑
在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學方式基本上就是老師教,學生被動地學,這樣的學習方式不但不能夠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同時還會降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性,上課時也會經常出現不認真聽講的現象。隨著時代的進步,教育的改革,小學數學的教學模式也不斷進行改革,在課堂上,可以通過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等一系列互動的教學方式,從而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和多角度思考的學習習慣,與此同時還要注重學生創新意識和興趣的養成。本文對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以闡述,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的高效性。
1.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重要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培養,導致在社會實踐中無法將理論指導實踐。小學生只有學會在數學學習過程中,通過不斷地培養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創新自己的學習方式,才能夠真正地體會到數學學習的美好,才能夠對學習數學充滿激情和樂趣,才能夠提高學習數學的效率,才能夠讓各方面能力比如創新能力、表達能力、思考能力等得到全面提高,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知識文化素質和其他方面的素質。
2.小學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興趣的有效途徑
(1)教師以樂觀的心態和積極的態度教學。小學是一個人的起步階段,師生們都承擔著很大的學習壓力和心理壓力,再加上我國應試教育制度的存在,致使學習在數學學習時,就只是機械地背誦和掌握。這也給老師實行興趣培養教學帶來了困難,但是教師一定要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對待,認真地教學,這樣才能夠對學生形成感染力,從而有助于其學習數學興趣的提高。
(2)個性化、分層次教學。所謂的個性化教學,就是根據學生個人不同的素質、性格、愛好、優勢等各個方面的綜合考察,對學生的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比如有的人擅長應用題解答,有的人擅長口算,那么在教學課程中,就要對其擅長的項目進行較高強度的訓練和提出較高的要求,而對相對較弱的項目進行適當強度的訓練,制定符合學生學習數學得到強化和拓展的課程項目。小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能夠制訂教學計劃,能夠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能夠選擇增強學生數學素質的教學內容,投其所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對數學課程的興趣,從而在課堂中,學生可以得到滿足感和榮譽感,進一步促進學生對數學課程的重視,做到學以致用,將所學技能和知識應用于生活中。
(3)鼓勵小學生通過辯論進行思維創新。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組織一些辯論交流的課程。通過辯論,既可以讓學生表達個性化的想法,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取長補短,向別人學習。在辯論過程中,還能激發出新的問題,從而引導學生進行創新。
(4)組織與課程教學相關的游戲活動。只有選擇適合的游戲,才能夠達到游戲教學的目的,否則游戲就只變成了單純的游戲。任何不適合課程教學的游戲,或者是高難度的游戲,都會使游戲教學變得枯燥乏味,讓學生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受到影響,而且游戲教學的課程目標和課程實踐仍然得不到改善,也不利于學生的主動參與。所以老師要做好循序漸進的引導,通過組織與課程教學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學生們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知識,提高其學習數學的興趣。
(5)拓展學生學習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小學課堂,不要只是簡單地講讀公式,還要注意拓寬學生的知識文化的深度和廣度,這樣才能夠引導學生進行理性思考,從而養成較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只有能夠在思考時不斷創新,才能對數學學習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才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課程的興趣愛好,同時促進數學教學的可操作性。
小學數學教學,既不能脫離課本知識,同時也要和實踐相結合,以教學原理為基礎進行教學,用生活現象、生活實踐指導學生進行數學學習,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通過一系列有趣的教學方式帶領學生學會思考和探索,在實踐中培養創新能力,同時鞏固課本上學到的數學知識內容,既能掌握課本知識,還能養成良好的勤動腦勤動手的習慣。這樣學生不僅可以學到知識和技能,還能為老師教學減輕負擔,增加學習樂趣。學生堅持養成好習慣,學習任何一門功課都做到學以致用,才能真正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李生治.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興趣[J].學周刊·教學研究,2013(6):48—49.
[2]趙風先.淺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J].長治學院學報,2008(S1):65—66.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