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榮
摘 要:數學教學對中職學生個人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筆者憑借自身十多年中職數學教學積淀,結合自身課堂教學改革成功經驗,在平時的教學中運用了獨特有效的教學方法并探討教學的藝術。筆者認為,作為中職數學教師,需要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讓數學走進專業(yè)和生活,使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課堂,實施分層教學,伴以多元化教學評價,才能創(chuàng)造高效的課堂。此外,筆者也提出了語言、陷阱、情感和反思四種教學藝術,以拓展和開發(fā)學生思維。
關鍵詞:職業(yè)教育;數學教學;教學方法;教學藝術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128-03
一、教學遇挑戰(zhàn),時勢定要求
在中職學校工作的數學老師,大多有這樣的經歷與感受:老師“有滋有味”地傳授“奇思妙解”,學生卻聽得似懂非懂,下課后就“束手無策”。近幾年普通高中不斷擴招,數學更是“重災區(qū)”,大多數學生都有“棄”學數學的念頭,中職數學教學的挑戰(zhàn)不言而喻。但作為“思維的體操,智慧的火花”的中職數學是其它教育所不能替代的,它是初中數學的延續(xù)而并不是翻版。筆者悟到了問題的根源——缺乏探究和反思,講透是表面的,聽懂是暫時的。學生,就像一個不會走路的嬰兒,你從不放手,他永遠不會獨立行走。我們中職數學老師要放心大膽地“搭橋鋪路”,讓學生自己摸索前進。因而,高效的教學方法與啟迪學生思維的教學藝術應運而生。
二、課堂重新意,方法鑄高效
如何在中職課堂教學中鑄就高效是一堂成功的數學課的關鍵所在、核心所在。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的教學方法上開展。
(一)實施情景教學,融合專業(yè)實踐
在與專業(yè)課老師的交流中,筆者發(fā)現在數學課上是老師來問問題,“索然無味”,而在專業(yè)課上是學生來提問問題,“快樂善問”。筆者深思:如果讓數學走進生活,在講授時與專業(yè)結合,豈不是“一箭三雕”?于是,筆者進行了以下打破學科界限的嘗試,打開了研究的視野。
片段一:對音美藝術專業(yè)的學生說,“數學本身就被視為一門藝術”,兩者相互滲透和促進。如:數學方法確定了琴弦之間長度的比例關系;黃金分割法創(chuàng)造了《蒙娜麗莎》,證明了“美是和諧的比例”等。
片段二:在教機電專業(yè)的學生時,我刻意調整了教材內容的編排,將三角函數里振幅、周期、相位變換等知識與專業(yè)知識結合起來,將切割機里常用的切割原則等同三垂線定理等立體幾何的知識聯系起來。
在這一過程中,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為專業(yè)服務,并且通過對專業(yè)的服務,提高數學教學的效率。除此之外,數學源于生活又扎根于生活,具有實踐性。因此,教師要用數學的眼光分析、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如,為了鼓勵居民節(jié)約用水,某地區(qū)水費按下規(guī)定收取:
問:若小華家7月份付水費17元,則他家7月份用水多少噸?
本題材質厚實,緊跟時代步伐,題型新穎,很有“生活味”。如本題的解答用到了分段函數、方程等有關知識。這樣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借助講故事、小品表演等提出一些挑戰(zhàn)性的問題,讓學生“動”起來、“樂”起來。如集合概念的教學,教師在教室地面上畫出幾個圈,代表不同對象的不同歸屬;在游戲中,學習集合元素的確定性、互異性和無序性,等等。
從以上實例來看,把問題置于專業(yè)課題和現實場景中,能賦予教學內容一定的實際意義。讓學生在實踐中感知,在感知中理解,在理解中應用,這是充分發(fā)揮學生潛能的切入口。順應時代要求,我們作為中職數學教師也要在其它專業(yè)領域有所造詣,做“雜家”,還要善于發(fā)現生活中的“數學”,進行知識的儲備,才能夠更大限度地做出有效的教學決策。
(二)提倡自主學習,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作為高效課堂教學,自學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旋律。教育的生命在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意識的培養(yǎng),離不開學生的主體意識。很多中職學生在大量的自主性學習面前,學習方法的不科學就突顯出來。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有意識地讓學生試一試,議一議,辯一辯,問一問,創(chuàng)設生動而又主動的“師導生探”的良好情境。
“試一試”:筆者要求學生嘗試課前預習。書本看完后,還要思考: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行嗎?跟以前的知識有什么聯系?等等。這樣,聽課就有的放矢,曉抓重點,攻難點,尋趣點,課堂自然就有效了。另外,要養(yǎng)成課后鞏固的習慣。假如對待每次作業(yè)都像對待考試一樣,就不會出現平時作業(yè)100分,正式考試不及格的情況了。
“議一議”:中職學生對研究性學習躍躍欲試,關鍵是找準課題。如:“手機話費的優(yōu)化選擇”“銀行貸款購買商品房月供問題”等課題,既實用,又融合了函數知識,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
“辯一辯”:教學中,有些常錯點,易混點,教師盡量不講錯因,對中職學生尤為重要。為了讓學生“聲聲入耳,字字入目”,筆者采取的方法有:把試卷講評交給學生,激活頭腦風暴,給學生一個“辯論舞臺”。學困生受到優(yōu)生的策略的激發(fā),優(yōu)生在碰撞中產生“金點子”,從中受益并互補。
“問一問”: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你對問題思考得越深,記憶就越牢固。”筆者自己做到尋疑,質疑,釋疑,還鼓勵學生善疑好問,讓腦“動”起來。我常說“不問問題就是最大的問題。”有問題證明有思考,學起于思,思起于疑。例如,上《集合之間的關系》時,提問:“子集與真子集有什么區(qū)別?”生:兩個集合A和B,若A中所有元素都在B中,則A叫做B的子集;如果A中所有元素都在B中,但B中至少有一個元素在A中找不到,那么稱A為B的真子集。師:好。那么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集合{1、2、3}的所有子集和所有真子集,并比較一下,區(qū)別在那里?這時,許多學生開始在練習本上寫,教師能抓住這一點,讓學生自己歸納比對,激起學生對新鮮的知識強烈的好奇心。為保證學生思路的不間斷,再提出:通過解此題,能否歸納出求解此類題的規(guī)律?從中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三)落實分層教學,促進素養(yǎng)發(fā)展
課堂就是一個大家庭,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決定了中職數學教師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具體是:可以采用“分配小組,集體討論”的方法,不失時機地調控課堂,“啟導點撥”,學生就不會從“不全會”到“全不會”。好讓“笨鳥先飛”。教師也可把“自助餐”理念引入布置階梯作業(yè)中,要做到“少、精、活”,諸如:鞏固題+探究題、任務題+挑戰(zhàn)題等復式習題選擇模式,要貫徹“低起點,小臺階”的原則,幫助學生遷移拓展,做到各適其適,欣賞學習途中的風景。 此外,教師要重新整合和適當刪減教學內容,研發(fā)“彈性教材”,要使學生從張口就吃,到伸手可及,再到跳躍能得,形成同頻共振。
(四)建立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習潛能
中職學生的情況與普通高中生不同,他們的潛能需要我們“精心誘發(fā)”。所以我們如果采用多種激勵性評價活動,讓分數人情化,就能給中職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如教師對學生可以給出平時分(占30%),再依據不同階段,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2~4人為一個小組,8人為一大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給出能力分數(占30%)加上作業(yè)和課外活動表現(占10%);最后把期末成績(占30%)綜合起來,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此外,還可以增加知己知彼的同學評價和取長補短的自我評價。筆者認為,通過這樣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既做到關注知識技能,又能增強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數學提智慧,藝術促思維
數學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功能毋庸置疑,要讓學生“樂于數學”,中職數學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悉心捕捉所學知識的各種信息,并加以藝術化。
(一)語言藝術——幽默談吐,震撼心靈之顛
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雖然中職學生個性明顯,但幽默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仍是學生認同的“最喜歡的老師”的素質之一。例如:在講《函數的單調性》時,將它比作爬山:單調遞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隨著你的步伐增多,你的位置越來越高,那么就是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也增大;單調遞減——如下山,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而減小,這樣就可以化“抽象”為“通俗”,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再如強調函數圖像的重要性時可以說“一圖在手,別無他求”。久而久之,學生會被老師精煉的語言征服。
中職數學教師要花點時間、留點心思,就有了更多的“談資”。若如此,我們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二)陷阱藝術——啟迪思維,締造鮮活靈感
中職數學教師的旁征博引,妙語聯珠自然重要,但還要在講解過程中適時、適當地巧設陷阱,將解題活動組織得情趣盎然,能保持解題的“好胃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探險家,領略到數學的奇異和魅力,否則快樂會轉瞬即逝。
平時的教學中,我擅長在講授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懸念,刺激學生的思維。例如,某商品原價a元,為搞促銷,先把它漲價10%后再降價10%,得到b元,則a與b的關系( )A、a>b B、a
同學們會選那一個呢?不少同學會不加思考脫口而出:那還用問嗎?肯定相等,選C。真的是嗎?筆者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探究的軌道上。我們可以假設商品原價為100元,則漲價10%后價格為100+10=110元,再降價10%就是110-11=99元,可見比原先的價格便宜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想當然貿然下結論,還是動筆算一算為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不再是課堂上那個擁有至上權力的“指揮者”,而是一個退居“二線”的顧問。數學教學是在不斷布設陷阱,識別陷阱,跨越陷阱中前進的,陷阱藝術真正給了中職學生鮮活的數學課堂!
(三)情感藝術——烹制佐料,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是美的。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一路走來,筆者堅持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數學,欣賞數學。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筆者對100名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的進行了調查: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是不是我們平時“貼標簽”似的講授泯滅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所以,任課教師要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應該像名廚那樣存絕活、亮絕招,給學生的課堂教學大餐特意烹制可口的佐料。這幾年我也領悟并運用了情感的藝術,連續(xù)兩屆學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案例一:數列前n項求和公式的教學。我讓學生在輕松的“國際象棋發(fā)明者”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等比數列求和的奇妙,驚嘆達依爾的智慧。
案例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閱讀空間”,讓學生知道愛因斯坦、華羅庚、歐拉、陳景潤等數學名人以及他們對數學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熱情。
筆者還增添了兩項新內容——《數學周記》和五分鐘演講,相互分享數學趣事和學習心得等,而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鼓勵,或贊賞,或開導,這樣,無論對老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情感享受。
(四)反思藝術——喜獲洗禮,拓出藍天一片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筆者執(zhí)教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課,科組成員參與了聽課、說課、評課。圍繞如何有效提問、教學預設與生成、教學氛圍營造、教材使用等方面展開了伙伴互動式的研討。整個學習研討過程,凝聚了集體智慧,相當于我們?yōu)樽约赫伊艘幻骁R子。筆者在反思中讓自身教育教學理念得到透徹的洗禮,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忘記骨干教師的使命,務必開拓出一片藍天。
四、結束語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和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長期以往,我更深信:高效的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的長足發(fā)展需要我們無止境地追求。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我校這幾年的發(fā)展進程,通過抽考制度,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我們應當讓學生學有所樂,且有所得。相信我們在職業(yè)教育這片沃土上,必定會用心耕耘!
〖BF〗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2]鄭毓信.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張順燕. 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J].數學通,2005.
[4](美)里根,(美)凱斯,(美)布魯巴克著, 沈文欽譯.成為反思型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賴俊辰
(三)落實分層教學,促進素養(yǎng)發(fā)展
課堂就是一個大家庭,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決定了中職數學教師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具體是:可以采用“分配小組,集體討論”的方法,不失時機地調控課堂,“啟導點撥”,學生就不會從“不全會”到“全不會”。好讓“笨鳥先飛”。教師也可把“自助餐”理念引入布置階梯作業(yè)中,要做到“少、精、活”,諸如:鞏固題+探究題、任務題+挑戰(zhàn)題等復式習題選擇模式,要貫徹“低起點,小臺階”的原則,幫助學生遷移拓展,做到各適其適,欣賞學習途中的風景。 此外,教師要重新整合和適當刪減教學內容,研發(fā)“彈性教材”,要使學生從張口就吃,到伸手可及,再到跳躍能得,形成同頻共振。
(四)建立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習潛能
中職學生的情況與普通高中生不同,他們的潛能需要我們“精心誘發(fā)”。所以我們如果采用多種激勵性評價活動,讓分數人情化,就能給中職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如教師對學生可以給出平時分(占30%),再依據不同階段,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2~4人為一個小組,8人為一大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給出能力分數(占30%)加上作業(yè)和課外活動表現(占10%);最后把期末成績(占30%)綜合起來,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此外,還可以增加知己知彼的同學評價和取長補短的自我評價。筆者認為,通過這樣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既做到關注知識技能,又能增強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數學提智慧,藝術促思維
數學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功能毋庸置疑,要讓學生“樂于數學”,中職數學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悉心捕捉所學知識的各種信息,并加以藝術化。
(一)語言藝術——幽默談吐,震撼心靈之顛
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雖然中職學生個性明顯,但幽默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仍是學生認同的“最喜歡的老師”的素質之一。例如:在講《函數的單調性》時,將它比作爬山:單調遞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隨著你的步伐增多,你的位置越來越高,那么就是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也增大;單調遞減——如下山,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而減小,這樣就可以化“抽象”為“通俗”,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再如強調函數圖像的重要性時可以說“一圖在手,別無他求”。久而久之,學生會被老師精煉的語言征服。
中職數學教師要花點時間、留點心思,就有了更多的“談資”。若如此,我們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二)陷阱藝術——啟迪思維,締造鮮活靈感
中職數學教師的旁征博引,妙語聯珠自然重要,但還要在講解過程中適時、適當地巧設陷阱,將解題活動組織得情趣盎然,能保持解題的“好胃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探險家,領略到數學的奇異和魅力,否則快樂會轉瞬即逝。
平時的教學中,我擅長在講授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懸念,刺激學生的思維。例如,某商品原價a元,為搞促銷,先把它漲價10%后再降價10%,得到b元,則a與b的關系( )A、a>b B、a
同學們會選那一個呢?不少同學會不加思考脫口而出:那還用問嗎?肯定相等,選C。真的是嗎?筆者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探究的軌道上。我們可以假設商品原價為100元,則漲價10%后價格為100+10=110元,再降價10%就是110-11=99元,可見比原先的價格便宜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想當然貿然下結論,還是動筆算一算為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不再是課堂上那個擁有至上權力的“指揮者”,而是一個退居“二線”的顧問。數學教學是在不斷布設陷阱,識別陷阱,跨越陷阱中前進的,陷阱藝術真正給了中職學生鮮活的數學課堂!
(三)情感藝術——烹制佐料,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是美的。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一路走來,筆者堅持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數學,欣賞數學。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筆者對100名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的進行了調查: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是不是我們平時“貼標簽”似的講授泯滅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所以,任課教師要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應該像名廚那樣存絕活、亮絕招,給學生的課堂教學大餐特意烹制可口的佐料。這幾年我也領悟并運用了情感的藝術,連續(xù)兩屆學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案例一:數列前n項求和公式的教學。我讓學生在輕松的“國際象棋發(fā)明者”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等比數列求和的奇妙,驚嘆達依爾的智慧。
案例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閱讀空間”,讓學生知道愛因斯坦、華羅庚、歐拉、陳景潤等數學名人以及他們對數學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熱情。
筆者還增添了兩項新內容——《數學周記》和五分鐘演講,相互分享數學趣事和學習心得等,而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鼓勵,或贊賞,或開導,這樣,無論對老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情感享受。
(四)反思藝術——喜獲洗禮,拓出藍天一片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筆者執(zhí)教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課,科組成員參與了聽課、說課、評課。圍繞如何有效提問、教學預設與生成、教學氛圍營造、教材使用等方面展開了伙伴互動式的研討。整個學習研討過程,凝聚了集體智慧,相當于我們?yōu)樽约赫伊艘幻骁R子。筆者在反思中讓自身教育教學理念得到透徹的洗禮,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忘記骨干教師的使命,務必開拓出一片藍天。
四、結束語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和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長期以往,我更深信:高效的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的長足發(fā)展需要我們無止境地追求。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我校這幾年的發(fā)展進程,通過抽考制度,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我們應當讓學生學有所樂,且有所得。相信我們在職業(yè)教育這片沃土上,必定會用心耕耘!
〖BF〗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2]鄭毓信.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張順燕. 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J].數學通,2005.
[4](美)里根,(美)凱斯,(美)布魯巴克著, 沈文欽譯.成為反思型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賴俊辰
(三)落實分層教學,促進素養(yǎng)發(fā)展
課堂就是一個大家庭,學生的個體差異等因素決定了中職數學教師要因材施教,實施分層教學。具體是:可以采用“分配小組,集體討論”的方法,不失時機地調控課堂,“啟導點撥”,學生就不會從“不全會”到“全不會”。好讓“笨鳥先飛”。教師也可把“自助餐”理念引入布置階梯作業(yè)中,要做到“少、精、活”,諸如:鞏固題+探究題、任務題+挑戰(zhàn)題等復式習題選擇模式,要貫徹“低起點,小臺階”的原則,幫助學生遷移拓展,做到各適其適,欣賞學習途中的風景。 此外,教師要重新整合和適當刪減教學內容,研發(fā)“彈性教材”,要使學生從張口就吃,到伸手可及,再到跳躍能得,形成同頻共振。
(四)建立多元評價,激發(fā)學習潛能
中職學生的情況與普通高中生不同,他們的潛能需要我們“精心誘發(fā)”。所以我們如果采用多種激勵性評價活動,讓分數人情化,就能給中職學生創(chuàng)造成功的機會。如教師對學生可以給出平時分(占30%),再依據不同階段,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2~4人為一個小組,8人為一大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給出能力分數(占30%)加上作業(yè)和課外活動表現(占10%);最后把期末成績(占30%)綜合起來,作為評價學生的標準。此外,還可以增加知己知彼的同學評價和取長補短的自我評價。筆者認為,通過這樣全方位的考核方式,既做到關注知識技能,又能增強他們團結協作的精神。
三、數學提智慧,藝術促思維
數學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功能毋庸置疑,要讓學生“樂于數學”,中職數學教師應以教學內容為依據,悉心捕捉所學知識的各種信息,并加以藝術化。
(一)語言藝術——幽默談吐,震撼心靈之顛
語言藝術既體現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又和教學效果的好壞緊密相連。雖然中職學生個性明顯,但幽默作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手段仍是學生認同的“最喜歡的老師”的素質之一。例如:在講《函數的單調性》時,將它比作爬山:單調遞增——你每走一步,你的位置就高了,隨著你的步伐增多,你的位置越來越高,那么就是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也增大;單調遞減——如下山,隨著自變量的增大,函數值而減小,這樣就可以化“抽象”為“通俗”,學生很容易理解,并能很好地掌握知識。再如強調函數圖像的重要性時可以說“一圖在手,別無他求”。久而久之,學生會被老師精煉的語言征服。
中職數學教師要花點時間、留點心思,就有了更多的“談資”。若如此,我們的教學水平自然就會不斷地得以提高。
(二)陷阱藝術——啟迪思維,締造鮮活靈感
中職數學教師的旁征博引,妙語聯珠自然重要,但還要在講解過程中適時、適當地巧設陷阱,將解題活動組織得情趣盎然,能保持解題的“好胃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一個探險家,領略到數學的奇異和魅力,否則快樂會轉瞬即逝。
平時的教學中,我擅長在講授過程中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懸念,刺激學生的思維。例如,某商品原價a元,為搞促銷,先把它漲價10%后再降價10%,得到b元,則a與b的關系( )A、a>b B、a
同學們會選那一個呢?不少同學會不加思考脫口而出:那還用問嗎?肯定相等,選C。真的是嗎?筆者在不知不覺中把學生引入探究的軌道上。我們可以假設商品原價為100元,則漲價10%后價格為100+10=110元,再降價10%就是110-11=99元,可見比原先的價格便宜了。所以很多事情不能想當然貿然下結論,還是動筆算一算為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
教師不再是課堂上那個擁有至上權力的“指揮者”,而是一個退居“二線”的顧問。數學教學是在不斷布設陷阱,識別陷阱,跨越陷阱中前進的,陷阱藝術真正給了中職學生鮮活的數學課堂!
(三)情感藝術——烹制佐料,感受數學之美
數學是美的。數學家普洛克拉斯斷言:“哪里有數,哪里就有美。”一路走來,筆者堅持在中職數學教學中想方設法讓學生感受數學,欣賞數學。這就要求教師有較高的教學和駕馭課堂的能力。
筆者對100名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的進行了調查:
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反思:是不是我們平時“貼標簽”似的講授泯滅了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所以,任課教師要想方設法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應該像名廚那樣存絕活、亮絕招,給學生的課堂教學大餐特意烹制可口的佐料。這幾年我也領悟并運用了情感的藝術,連續(xù)兩屆學生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案例一:數列前n項求和公式的教學。我讓學生在輕松的“國際象棋發(fā)明者”故事情節(jié)中感受等比數列求和的奇妙,驚嘆達依爾的智慧。
案例二:通過引導學生閱讀課本“閱讀空間”,讓學生知道愛因斯坦、華羅庚、歐拉、陳景潤等數學名人以及他們對數學發(fā)展所做的貢獻,激發(fā)學生學數學的熱情。
筆者還增添了兩項新內容——《數學周記》和五分鐘演講,相互分享數學趣事和學習心得等,而我會提出自己的看法,或鼓勵,或贊賞,或開導,這樣,無論對老師來說,還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種情感享受。
(四)反思藝術——喜獲洗禮,拓出藍天一片
葉瀾教授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筆者執(zhí)教了《一元二次不等式》一課,科組成員參與了聽課、說課、評課。圍繞如何有效提問、教學預設與生成、教學氛圍營造、教材使用等方面展開了伙伴互動式的研討。整個學習研討過程,凝聚了集體智慧,相當于我們?yōu)樽约赫伊艘幻骁R子。筆者在反思中讓自身教育教學理念得到透徹的洗禮,我比以往任何時刻都更清醒地認識到,我們不能忘記骨干教師的使命,務必開拓出一片藍天。
四、結束語
事實上,教師的課堂教學方法和藝術多種多樣,遠非上述幾點所包羅。長期以往,我更深信:高效的課堂教學和學生思維的長足發(fā)展需要我們無止境地追求。事非經過不知難,回顧我校這幾年的發(fā)展進程,通過抽考制度,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數學知識,為學生將來進入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現在我們應當讓學生學有所樂,且有所得。相信我們在職業(yè)教育這片沃土上,必定會用心耕耘!
〖BF〗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fā)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
[2]鄭毓信.從理論到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張順燕. 數學教育與數學文化[J].數學通,2005.
[4](美)里根,(美)凱斯,(美)布魯巴克著, 沈文欽譯.成為反思型教師[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6.
責任編輯 賴俊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