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林英
摘 要:本文主要從生源文化基礎薄弱、對幼教存在誤區、物理等理科學科在學校課程中被邊緣化等方面,全面闡釋了幼師物理教學所面臨的問題,并從教學模式課程安排以及教師本身的素質提高方面探討了應對性策略。
關鍵詞:幼師;物理教學;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8-0138-02
一、幼師物理教學面臨的問題
1.生源質量直接影響教學質量
自從2002年高中擴招以來,中職生入學門檻變低,基礎知識與新知識的差異易使這些學生產生吃力、抵觸的心理。教師方面,由于對幼師的社會定位比較低,因此文化基礎要求相對較低,這就在根源上觸發了問題的產生。
2.物理課程被邊緣化
一般學校通常重視“語數外”三大課程,與這些注重理論的課程相比,物理這種注重實踐的新興理科課程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甚至會被視為所謂的“副科”。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影響學生的態度,因此學生也沒有了學習欲望。而在幼師課程中,才藝類的課程所占比重很多,物理等理科課程則相對較少。這使得學生缺少了學習本科目和進行自主創新的時間。
3.學生負擔重,偏科現象嚴重
現代社會急切要求綜合性的高素質人才,課程的多種設置雖然能夠培養學生多種技能,但課程多易使學生吃不消,不能全面平等地對待所有課程,因此學生會在心理上產生選擇,偏重幾門好學或者自己樂意學的學科,于是就出現了偏科現象。物理的學習需要勤奮的練習和腦力思考,此外還需要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這并不是苦學便能學會的,所以對于這種出力還不一定得到回報的學科,學生自然是不重視。
4.性別比例對物理學習具有不利影響
幼師學校中,在校學生以及教師的性別構成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女生是感性的,因此理性的邏輯思維相對于男生較為欠缺,思路得不到啟發,外在得不到動力,對于物理的學習感到很吃力,漸漸喪失對物理學習的興趣,有的同學會產生抗拒、討厭的心理,甚至有的同學放棄學習物理。這種現象的產生不利于創建融洽濃郁的學習氛圍,排斥心理會在學生之間廣泛地傳播,消減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
5.傳統課堂與教材存在缺陷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就是簡單的教與受的關系,而沒有更多的交流、互動,枯燥乏味的課堂學習無法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學生的學習失去了動力,因此不能進行高效率的學習。傳統的課本也已經漸漸地脫離了時代的發展,抽象的課本內容,缺乏與時俱進的思想,漸漸不符合現代學生的要求。
二、對幼師物理教育的應對性策略探究
1.重視物理學習的意義
大多數的幼兒園都有這些課程:科學、語文、音樂、美術、體育健康、數學。這些是幼兒學習的基礎。只有打好了學習的基礎,才能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好地學習知識。在這些課程中,科學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這說明在幼兒教育中教育者還是比較重視對幼兒科學素養的培養和科學知識的傳授。在幼兒園的課程中,會有很多機會做一些物理小實驗,例如,神奇的肥皂泡、好玩的雞蛋、用磁鐵找東西、制作小小不倒翁、用紙杯制作簡易電話、做手影等等小實驗,這些物理小實驗不僅可以增添課堂的樂趣,還可以讓小朋友學習物理知識,增長見識,培養小朋友的科學素養。為了可以更好地利用這些物理小實驗,做好物理小實驗,幼教工作者就要有一定的科學知識儲備和物理實驗經驗,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開展物理實驗教學活動,為幼兒教學活動注入新的活力。
2.構建高效的教學模式
如果一門課程沒有足夠的吸引力,沒有明顯的自身特色,學生自然對它提不起興趣。因此,幼教物理教師要在學習本科目的初期就要做好教學準備,旨在提高學生的興趣,消除學生對這門學科的陌生和排斥。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獵奇心理的把握,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采用小實驗的方式從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進行全方位的知識傳播,此外小實驗的引入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同時,采用多種學科聯合教學,建立綜合立體的思維模式,物理學習并不是獨立的,它與許多學科都是有內在聯系的,從這一特點出發,可以將物理與其他學科進行結合,進行具有創新意識的教學。比如,物理歷史是講授物理時比較重要的部分,教師可以將這一部分與語文的故事編寫相結合,利用故事性結構創作,對物理歷史進行形象具體的詮釋。物理也可以與繪畫形象結合,例如在繪制電路圖或者二維圖表時,教師可以適當地進行圖畫的創新,符合學生的視覺感受的教學能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
學生的思考模式尚未成型,在授課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專業知識,揚長避短,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自信心。教師還可以倡導學生進行肢體上的表演,而表演的準備則要求學生對所要表演的知識進行透徹有力的把握,讓學生參與其中并不斷提升學習物理的熱情,這種方式新穎獨特,能夠使學生的思維產生跳躍,活躍課堂的氣氛,從而提升專業技能。
3.師生之間需要加強溝通交流
教師要扮演的并不僅僅是教育者的角色,更多的是一個知心者的角色。這就對教師的教學方式提出了具體要求,教師要主動與學生進行交流,只有進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對學生教學的下一步做出合理的規劃。師生在交流的同時,不只是缺陷的發現和問題的交流,教師還要適當鼓勵學生發現物理學科的特色,改變學生對理科課程的傳統看法,讓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知識與技能協調發展起來。
4.學校教學要以學生為本
學生負擔重,即使再有興趣也常常分身乏術,無力再進行學習。因此,從根本上說,要解決學生的這一問題,就要進行適當的減負,減負并不是讓學生毫無壓力、毫無負擔地進行課余生活,而是有啟發、有引導地使學生開展課余實踐。課余作業不能“泛”而不“精”,要有著重點,使學生認識到這一點的重要性。另外一些老教材因趕不上時代的變化會產生紕漏,教師可以自行編寫簡單教材,去粗取精,縮短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課程量,從而起到減負的效果。同時,學校要改變理科邊緣化的課程安排,改變學生對理科的偏見,避免在潛意識里消磨學生原本的學習欲望。教師應該及時地矯正這種錯誤認識,同時,加強自身素養,多對學生進行學習和心理上的輔導。
5.營造適合幼師發展的氛圍
自2010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把發展學前教育擺到重要位置,幼師的地位雖然得以提高,但相對于義務教育的教師以及醫生等一些熱門職業,幼師這一職業尚未受到廣泛的重視,幼師虐待學生的事件也時有發生,而幼師的教學內容也變得無關緊要。其實幼師是學生學校教育的啟蒙者,由此看來,幼師教學方式、思維塑造能力直接影響著學生更高水平的學習和發展。幼師物理教學也只有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中才能追求高效和優質。
三、小結
幼師物理教育正面臨種種問題,如何避免新生問題,同時又能解決已有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能夠進行大膽地嘗試和探索。大膽探索并不是無所顧忌地進行改變,而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進行有根據的創新。物理并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它與大多數學科都存在著密切且不可分割的聯系,多元知識的結合,能夠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綜合運用知識的技巧。
參考文獻:
[1] 李海波.現代幼兒教師科學素養探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19).
[2] 徐愛榮.調動情感因素,促進物理教學[J].考試周刊,2010(49).
[3] 鄭俊芳.物理教學中有效教學方法的使用[J].消費導刊,2010(08).
[4] 徐壽忠.淺談物理學史在物理教學中的作用[J].魅力中國,2009(29).
[5] 劉子林.淺談物理實驗教學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教學與管理,2009(09).
[6] 姜長斌.淺談怎樣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J].哈爾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09(02).
[7] 孫雅婷.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科學素養——以新西蘭學前教育專業改革為例[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0(04).
責任編輯 陳春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