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
摘 要:探討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之間的關系,為開展相應的心理教育與教學的改進提供借鑒。選取包頭市150名學生作為樣本,通過對樣本進行回歸分析得出結論:提高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水平,有利于促進流動兒童對學校的適應能力。
關鍵詞: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學校適應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24-0058-02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批農民進城務工和就業,越來越多的進城務工人員子女也隨之進城居住和上學,他們成了城市中數量龐大的第二代移民,數量已達到不容忽視的規模,且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我們稱之為流動兒童。作為城市第二代移民,流動兒童在適應城市生活,尤其是學校生活中可能會面臨許多新挑戰。如教育環境的變化,原有學習基礎不適應城市學校要求,新的人際關系需要建立等等。近年來,心理學也開始了對這一都市新型青少年群體的初步研究,研究結果普遍顯示,與城市非流動兒童相比而言,城市流動兒童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心理發展問題。對此本文期望以包頭市流動兒童為例,探討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的關系,希望結論不僅有助于了解流動兒童的心理現狀,而且能夠為更好地采取相應措施提供實證依據。
一、相關概念解讀
本文首先對文中涉及的相關概念進行解讀。
1.學校適應。學校適應是指學生在學校中愉快地參與學校活動滿足自己的需求,并獲得學業成功的狀況。
2.自我效能感應。自我效能感應是班杜拉(A.Bandrua)1977年提出的概念,它是指個體對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諸方面能力的知覺或信念。
二、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發放問卷189份,收回有效問卷150份,其中流動兒童97人,本地兒童53人。問卷調查包括5個維度,具體包括同伴關系、老師關系、學校環境、自我評價、學習適應。問卷設計問題30個,采用5點計分,“從不”、“很少”、“有時”、“經?!?、“總是”得分分別為1到5分,分值越高代表學校適應性越好。
本文以150個調查結果作為研究樣本,通過對150份有效問卷進行編碼,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錄入,并對數據進行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方差分析和回歸分析。
1.本文通過對不同戶籍所在地的學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各維度進行平均數差異的顯著性檢驗(t檢驗),結果見表1。
表1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各維度的差異
由表1可知,本研究結果表明包頭市流動兒童與非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這與以往的研究結果不一致。一方面有可能因為研究的被試數量較少,不足以代表總體,其結果難以對總體特征進行概括;或者是因為施測環境過于嘈雜對測量的外部信度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包頭市流動兒童的家長雖然每天為生活奔波,但并沒有減少對孩子的關心和教育,反而因為孩子生活環境的改變,加大了對孩子的關注。并且也可能因為流動兒童引起了包頭市社會和教育部門的關注,在學校,流動兒童受到老師更多的關注和關愛,使這些流動兒童能夠在很好的環境中學習和發展。綜上因素導致了所測得的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無顯著差異。
在包頭市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在學校適應的五個維度的比較中,老師適應這一維度有非常顯著的差異,流動兒童的得分高于非流動兒童,其余維度中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無差異。筆者認為,一方面有可能因為研究的被試數量較少,不足以代表總體,其結果難以對總體牲進行概括;或是因為施測環境過于嘈雜對測量的外部信度造成影響。另一方面可能因為包頭市的流動兒童受到了老師更多的關注,老師考慮到由于流動兒童跟隨父母來到包頭,導致生活環境造成巨大改變,所以流動兒童相對于非流動兒童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所以當來到新的學校時,就得到了學校和老師更多的關注和關愛,所以在老師適應這一維度上流動兒童的得分沒有比非流動兒童低,反而比非流動兒童高。
2.本文通過對不同年級的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水平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2。
表2流動兒童不同年級的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的各維度差異
本研究發現,流動兒童的四個年級在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差異顯著,初一年級的得分最高,小學六年級的得分最低。這可能因為小學六年級的兒童面臨著即將升初中的考試壓力,功課繁多,面對學校生活中的事情也更加敏感,對自我能力的認識也容易產生波動,自我效能感也隨之降低。初一年級的得分最高,是因為兒童從小學進入初中,流動兒童的自我意識高漲,獨立意識增強,渴望單獨處理事情,體驗自主帶來的成就感。而且有研究發現大部分流動兒童的父母忙于生計,無暇顧及孩子,覺得孩子進入初中就意味著長大,教育方式有所調整。因此,主觀和客觀條件都間接滿足了流動兒童的需要,增強了其自我價值感,提高了自尊水平。
對于本研究學校適應的五個分量表的調查中,老師適應差異顯著,小學六年級的得分最高,初一年級的得分最低。這符合少年兒童心理發展的特征,隨著兒童年級的逐步升高,他們的老師適應能力也不斷增強。兒童小學六年級時,對自已的各科老師都已經了解,對老師的教學方法都已經習慣和適應。而當學生從小學升入初中時,因為都換成了教授初中知識的老師,更高層次的知識系統,新的老師,新的環境,對于老師的教學方法都要從新適應,導致初一年級的老師適應得分最低。
3.本文通過學習成績不同的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水平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見表3。
表3學習成績不同的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各維度的差異
由表3得出,學習成績不同的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的得分有顯著差異,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隨著排名的靠后而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在學校生活中,老師和家長對成績排名還是比較重視的,認為排名反映了學生在學校的表現,而且也一直用成績排名來衡量一個兒童,如果排名靠前,得到的老師和家長的關注和夸獎也相對多些,這樣也就直接導致兒童越來越自信,自我效能感水平也隨之提高,而且成績好的兒童也能更好地完成學校、老師的各項要求,有較高的學校適應的能力。那些成績排名靠后的兒童,得到的關注也相對少些,當老師和家長在平時的暗示中,也會讓他們用成績來衡量自己的能力,自我效能感很低,對于學校的學習生活很難適應。在學校適應的五個維度中,與成績關系最近的就是學習適應維度,這也就可以解釋學習適應隨著排名的靠后而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
三、研究結論概述
本研究考察了包頭市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與學校適應的特點,并進一步探討了包頭市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之間的關系,獲得如下主要結論:
1.包頭市流動兒童和非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差異不顯著。在學校適應的五個分量表中,老師適應有顯著差異,其余四個分量表無差異。
2.包頭市流動兒童自我效能感在年級上有顯著差異,初一年級的得分最高,小學六年級的得分最低。包頭市流動兒童學校適應無顯著年級差異,在學校適應的五個分量表中,老師適應差異顯著,小學六年級的得分最高,初一年級的得分最低,其余的四個分量表無顯著差異。
3.包頭市流動兒童的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在最近一次考試成績排名上差異顯著,自我效能感和學校適應隨著排名的靠后而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在學校適應的五個分量表中,學習適應的得分的差異非常顯著,隨著排名的靠后而呈現逐步降低的趨勢,其他四個分量表無顯著差異。
參考文獻:
[1]李小青,鄒泓,王瑞敏,等.北京市流動兒童自尊的發展特點及其與學業行為、師生關系的相關研究[J].心理科學,2008,31(4).
[2]王濤,李海華.農民工子女學習適應性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06(11):25-29.
[3]李華英.流動初中生學校適應及其與社會支持、生活滿意度的關系[D].開封:河南大學,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