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格
摘要:朗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忽視。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就尤為突出了。本文從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抓住學生表現(xiàn)欲的心理特征;借助情境,教師示范朗讀等方面來闡述在實際教學中怎樣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關鍵詞:朗讀 興趣 表現(xiàn)欲 示范 語文教學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訓練,語文教學要重視朗讀訓練,充分發(fā)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fā)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一篇文章,不論是事情的記敘、人物和情境的描寫,還是事物的介紹說明,觀點的闡述和議論,都直接或間接,直露或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傾向,對學生起思想導航和激勵作用,產(chǎn)生美感和豐富的想象,使學生不斷地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大聲朗讀的習慣,一篇文章,讀出聲音,讀出抑揚頓挫,讀出語調神情,比單用眼睛看所得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與大家進行探討。
一、采取多種方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只有學生對朗讀有興趣,才可能精神飽滿全身心地投入朗讀中,就會不知疲倦,越讀越有趣,越讀越愛讀。因此,教師要積極地調動學生,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興趣、愛好,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例如齊讀、個人朗讀、兩人進行朗讀比賽等朗讀方式,營造一個積極朗讀的良好氛圍,讓全班學生都參入其中,讓學生在樂中讀,體會讀書的樂趣。通過朗讀,讓學生理解語言文字,培養(yǎng)語感,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達到情景交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
二、抓住學生的表現(xiàn)欲特點,激勵學生朗讀
小學生的好奇心重,表現(xiàn)欲強,總喜歡在教師和同學面前表現(xiàn)自己。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抓住學生的這樣一種心理特征,激發(fā)他們朗讀的興趣。比如說,校園廣播站可以招收一些普通話標準,閱讀能力強的學生擔任播音員,每天為全校師生進行廣播。當學生聽到自己身邊同學的聲音在校園中回蕩的時候,羨慕之情油然而生,希望自己也能當上廣播員。在這樣的心理下,他們朗讀的興趣和積極性被激發(fā)出來,每天都在尋找時機訓練自己,朗讀的技巧和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
另外,激發(fā)小學生的朗讀興趣,除了朗讀內容的活潑有趣,朗讀形式的豐富多樣以外,學生還需要一定的成就感,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朗讀的快樂,有一定的成功感。因此,我經(jīng)常在班級舉行一些詩朗誦等比賽活動,引導每一個學生都積極參與,并且對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給予一定的贊賞和獎勵,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在活動中展示自己的讀書成績,感受讀書的快樂。
三、借助情境,培養(yǎng)朗讀能力
對于學生的朗讀,有以下要求,即正確、流利、有感情。但是小學生年齡小,掌握的知識和閱歷少,要像達到上述的要求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師就要靈活采用各種教學形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如教學古詩《鵝》一課,教學時,教師一邊播放音樂并出示投影片,一邊生動描述“在碧綠的湖水中,一只大白鵝從遠處慢慢地來了,紅色的腳掌輕輕地撥著綠波,邊游邊唱著歡快的歌……”學生看著聽著,深深為畫景詩情所激動,不約而同地跟著錄音朗讀起來,通過朗讀,引導學生欣賞鵝的外形、顏色、姿態(tài),通過品析“白毛、紅掌”浮、撥等詞語來感受到美好的形象,古詩在語言上,還給人以節(jié)奏感強,韻腳整齊,平仄得當,有快有慢,有抑有揚,富于節(jié)奏變化的美感,要求學生跟著音樂讀得正確讀得流利,讀出詩的味兒來,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人喜愛鵝、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情感來。
四、教師示范朗讀,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
“口說千遍不如手做一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優(yōu)化朗讀教學,就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強化自身的朗讀意識,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朗讀時教師必須聲音洪亮,抑揚頓挫,飽含激情,有一口標準流利的普通話,去感染并能打動每一位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朗讀的魅力。例如,課堂上,不論介紹課文《詹天佑》的特色,還是介紹時代背景,都是為朗讀和背誦打基礎、作鋪墊,目的是讓學生更快、更好地入題。學生入題以后,教師馬上將文章范讀一遍。教師和諧自然、悅耳動聽、繪聲繪色的聲音等于將文章的情調與情思初步傳遞給了學生,學生將很快對文章產(chǎn)生好感。有了好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真正把自己置身在文章中。學生與文章的作者原本是相距遙遠,互不相干,教師朗朗上口的朗讀,在無形中把這兩者的距離給拉近了。對這兩者的溝通,教師的朗讀,無疑起到了一個橋梁和示范的作用,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欲望。
教師親自“下水”示范,不僅能使學生信服、欽佩,還能渲染課堂氣氛,會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學生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也許有人會說,現(xiàn)代化、高科技的錄音手段,要有多好就有多好,要有多準確就有多準確。說到朗讀示范,只要接上電源,摁一下放音鍵,就可以輕松解決了,何需教師去多此一舉。可是,我們要說,適當運用錄音,無可非議,但總是依賴錄音,就不一定是好事了。錄音效果再好,也終究是錄音。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不一定會比教師自己朗讀更能感染學生,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教學時,教師范讀課文所產(chǎn)生的效果和意義,那是任何干巴巴的劃分層次,歸納大意和分析、講解知識點所不能做到的。
培養(yǎng)小學生的朗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實施語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有助于學生正確理解、表達課文中的思想感情,也有助于發(fā)展思維,豐富想象,激發(fā)情感,增強理解力和記憶力。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讓學生在“感知、領悟、體驗”感情的基礎上提高朗讀水平,不僅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而且有助于他們接受優(yōu)秀作品的美好情感和高尚情操的陶冶,同時對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和作文能力也有幫助。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