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青梅
摘要:語文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具有重要意義。語文學科的工具性、思想性就決定了語文學科必須注重德育教育。本文主要闡述了在語文教學中從哪些方面滲透德育教育。
關鍵詞:語文教學 德育 滲透
新課標指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學生思想道德品質;努力開拓學生視野,注重培養學生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發展學生健康個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語文學科是一門思想性很強的工具學科,它不僅是人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認識世界、持續學習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品格的培養、情感的熏陶、社會責任感的形成有著獨特的作用。如今學生的逆反心理很強,如果施以正面的強制性的德育教育,學生可能不易接受。而語文有社會生活這個廣闊大課堂,可以把思想教育進行得更加豐富多彩,更加有聲有色,而且有潤物無聲的功效。因此,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用師德去影響學生
教師的行為對學生的性格品德行為的養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教師的道德信念、工作態度舉止風度甚至書寫,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因此,教師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這就需要教師榜樣的力量,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引領學生。
二、在課堂教學中滲透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主陣地。
(一)在識字寫字中滲透
漢字是世界上最優美的文字,漢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漢字是最易于識別的字,學生在識字、寫字中充滿一種民族自豪感,從而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二)在朗讀中滲透
教材所選的課文都是精華,學生通過朗讀就可以感知文章內容中所蘊涵的各類信息,教師還可以通過范讀感染學生、熏陶學生。
(三)在導語中滲透
課前導語在一節課中很重要,教師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進入預設氛圍,德育滲透水到渠成。
(四)分析人物形象中滲透
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深刻反映了社會情態,這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極佳途徑。居里夫人的淡泊名利、獻身科學的偉大精神,雨果先生的正直無私、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藤野先生的正直熱忱、沒有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杜甫的憂國憂民,范仲淹的吃苦在前享樂在后,蘇軾的樂觀豁達等,這些人物形象身上所散發的人格魅力如春風化雨般滋潤著學生的心靈。
(五)在語言賞析中滲透
作者的深厚功力是通過精美的語言展現出來的,作者的是非愛憎也是通過語言傳達的。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中有這樣一段描寫:“他用兩手臂攀著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通過“攀”縮”“微傾”這幾個詞語把一位老人爬上月臺時的艱難生動形象地表現出來,父親的老境頹唐,心情的抑郁,愛子的心切都盡情體現出來,將慈父孝子間的相愛相憐寫得真摯感人,這對于學生是最好的感恩教育。
再如,《阿長與山海經》中有這樣一句話:“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霹靂”“震悚”寫出了作者被感動之強烈,從而也寫出了阿長的淳樸、仁慈、樂于助人的美德。
(六)歸納主題時滲透
歸納主題是對課文內容的一種升華,學會把課堂上所學的零散知識整合,并在此基礎上升華,同時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得以體現。
例如,《散步》這一課學生總結出以下主題:反映一家人濃濃的親情;反映中華名族的優良傳統——尊老愛幼、代代相傳;中年人責任重大,上承對父母的贍養責任,下啟對孩子的撫養與教育;生命是美好的,應該珍惜生命,珍愛生活。
三、課外輔導中滲透
通過培養優秀生幫助學困生、批改作業、指導練筆等活動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這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深化、鞏固,當然也是語文教學進行德育滲透的另一途徑。
課堂教學是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的一種教學活動,對知識分析、理解及德育滲透難免要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影響教育教學效果的提高,而課外輔導相對限制少,使教師更容易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現狀進行少數或個別的輔導,這樣教育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具體、形象,例如培優輔差,因為對象是學生群體的兩極,人數較少,這就方便了教師有針對性的輔導,自然德育滲透也能更具體、實在、形象、直接。例如作業批改日記、作文批改,教師可以通過評語了解學生,鼓勵學生樹立信心,確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不斷增強自身的道德情操。
四、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
這是對語文課堂教學的補充,是學生鍛煉能力增強素質的另一途徑。教師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如詩歌朗誦比賽、成語接龍比賽、做手抄報、開辯論會、講演等。這些活動既可以豐富學生語文知識、技能,又能提高學生素質,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感。
例如,語文活動的比賽,既能激發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也能讓學生感受到集體協作的重要性。古典詩歌朗誦、講成語故事,讓學生能掌握朗讀、講演的技巧,讓學生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精煉形象、祖國燦爛文化的源遠流長,從而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感。
五、主題班會是一個完整的教育過程
它區別于《思想品德》《政治》等德育課程,教材相對而言是固定的、靜態的,主題班會卻是發展的、動態的,它更具生動性、靈活性、實踐性、計劃性、連貫性,它可使班主任能針對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能在每學期或每學年對學生的德育內容有全盤的計劃、打算,又能每周每月中隨機應變,便于發現問題把握有利的教育因素。主題班會更切合學生的心理,它的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為學生所樂于接受。它又區別于個別教育,有利于大面積地做學生的德育工作,同時又把個別教育和集體教育結合起來,使個別寓于集體之中,集體又促進了個別,能充分發揮集體的智慧和力量,讓個人在集體活動中受教育、受熏陶,從而提高綜合素質。
成功的主題班會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增強學生明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逐步懂得做人的道理,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棟梁之材。
六、綜合性學習中滲透
教師要充分利用每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滲透德育教育。《獻給母親的歌》既讓學生多側面認識母親,體會母親的關愛,又學會了感恩;《何時鑄劍為犁》提高學生對戰爭的認識,培養仁愛和平的情感和社會責任感;《讓世界充滿愛》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社會的弱勢群體,喚起學生的愛心與同情。以上這些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讓學生感悟人文精神,提高個人品德修養。
當然,教無定法,只要語文教師有著高度的責任心,把教育學生先成人后成才為己任,在語文教學中深入挖掘,使學生既能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又能接受到思想教育。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