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敏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轉變學生學習方式的任務,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過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學習需求,讓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正確態度、習慣、策略和方法,逐步學會獨立學習。筆者就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該如何運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探究 興趣培養
一、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它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競爭轉化為小組與小組之間的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競爭精神,有助于彌補一個教師難以面向有差異的眾多學生的教學不足,增進了所有學生的參與意識,從而真正實現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提高學生的交際和合作的能力。
(一)學習小組的編排
4個人一組,組長一般先讓能力強、學習好,并樂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來當,負責小組內的學習、討論工作,而在學習小組初步形成的這段時間里,教師要注意指導,培養小組成員友好合作、積極討論交流的好習慣,培養組長的管理、組織能力。通過一段時間的培養和學習后,教師可輪流讓每個組員當一當組長,充分發揮他們的自主性,展示他們的領導和組織能力,體驗一下成功的喜悅。接著,教師可讓學生在小組內開展互評、自評。組長對組員進行評價,組員也可以對組長進行評價,在這種互動的評價關系中,小組內各成員地位平等,充分發揚優點,改正缺點與不足,從而不斷地進步。例如,我們班上有的學習小組還為自己的小組取個生動有趣的名字,如“諸葛亮”“小一休”等等,從而增強了學生的集體意識。
(二)開展小組評比激勵學生學習
小組學習如果組織不好,學生就很容易出現拉大差距的現象,學習好的在小組里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而學習較差的總是等著別人的幫助、等著別人的答案。所以開展小組評比,給小組打分是激發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的好辦法。
例如,認讀生字,開展一分鐘開火車認讀,比一比哪一個小組在一分鐘內認得最多,這樣成績好的學生就會想為了小組的榮譽不能自顧自己學會,就會幫助差一點的組員,差的學生也會想自己不能總拖小組的后腿,應該主動學習,這樣小組內很容易產生互幫互助的好作風。
此外,還可以建立一張優秀小組評比表,小組內某個學生進步了,某個學生發言積極,某個學生發言有創新,小組合作好,小組內各成員積極動腦筋都可以獲得“小紅旗”,得數越多的小組就被評為本周的“優秀小組”。
二、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需要——總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積極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滿足他們的愿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一)讓學生當“小老師”,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在學生的眼里,教師是最具權威的。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把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的成員交流討論,得出結果。然后派一名代表上臺當小老師進行教學。如記憶生字的辦法、領讀生字卡片等。小老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對學生的問答加以評價,學生有不理解的也可以向小老師提問,小老師再給予指導。如此,生生互動在交流合作中,無論是小老師,還是學生,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二)自主討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敢想敢論敢做,暢所欲言。
例如,教學《想飛的烏龜》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烏龜掉下來后,它會怎么想,如果它還想飛,有沒有別的辦法?”話還沒說完,學習小組已經開始你一言,我一語了,有的干脆站起來,有的更是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教師。
一個學生說:“烏龜掉下來后,就不想再飛了,要是再掉下來,把我的龜殼摔破了怎么辦?”
另一個學生說:“烏龜掉下來之后,它想我怎么那么傻?不懂得用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可以坐飛機、坐熱氣球,坐宇宙飛船啊……”
結果另一個學生馬上說:“不用這么麻煩了,讓烏龜蕩秋千,不也可以享受飛的感覺嗎?”
學生的答案五花八門,一個接著一個,雖然有些幼稚,但那都是經過他們的積極探索得出來的,教師應予以充分的肯定。
(三)開展小主持人活動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模仿性強,他們非常喜歡電視里的節目主持人,喜歡學他們,針對這一特點,我在學習小組里開展“小主持人”評選活動。讓他們來主持課文是以“小話筒”“小問號”等節目。
首先主持人由學習小組自己推薦,主持人必須帶著小組里同學的共同愿望,以及疑難點來主持節目。如,語文天地里的《烏龜》小主持人說:“同學們,學了《想飛的烏龜》,我太想太想知道更多有關烏龜的知識。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呢?”經過學習小組互動互學之后,主持人又說:“請說說你對烏龜的了解?”這下可熱鬧了,學生你一句我一句,都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其中,有許多知識是學生從課外書收集到的,如“冬眠的動物還有哪些?什么是冬眠?”其中有位小主持人,還收集了十幾張烏龜的圖片,并從網上下載了許多有關烏龜的小故事、小知識,剪貼下了。學生為了當小主持人,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積極收集資料。
通過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智力潛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得到了提高、發展,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在課外的信息搜集與交流中探索學習
探索性學習更是參與性、開放性的,學生經歷自主探索過程后可以獲得智力、能力的發展,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在課外閱讀中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我常常講到很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再告訴學生這些知識是從課外書上獲得的,讓學生與課外書交朋友,并鼓勵學生互相推薦書籍,在每周一節的說話課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外學習成果,評選“小博士”“自學小能手”等等,相互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讀了哪些書,認識了哪些字,知道了哪些新鮮事,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同學聽等等,在交流的過程中,互相解決疑難問題,互相聽取別人成功的做法,互相交流更多新奇有趣的故事。
教師可通過開展讀報比賽、故事會、朗讀比賽等多種方式檢查評比,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二)搜集材料,交流信息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著手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發展。教師要充分創造各種機會,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在班上,教師可開展每日新聞交流活動,利用上課前的時間,讓學生在學習小組里交流自己采集到的一條新聞,并且每天請一位學生上講臺講述自己了解到的新聞。這就促使學生通過觀察、看電視、聽廣播、向家長咨詢等方式采集新聞,并經過自己的加工處理表達出來。教師也可讓學生也把在學校發生的新鮮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使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增強探索學習的能力。同時,也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助于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
總之,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有理由、有責任引領學生在“語文”這一蔚藍的大海中揚帆遠航,進一步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習慣。
(責編 金 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