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玲
摘 要:本文通過回顧國際青少年社會工作發展的歷程,梳理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提出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是個亟待發展的領域的觀點。
關鍵詞:少數民族青少年;少數民族地區;社會工作
20世紀后人們逐漸意識到青少年在心理和社會適應方面處于發展的階段,如果社會缺乏對青少年群體的特殊關懷,則青少年的生存和發展都將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反過來也會對社會整體的發展不利。青少年這一年齡階段的群體帶有發展中的連續型特點,是社會工作的主要人群,對他們的關注既是學科建設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對于青少年年齡的界定,各國政府及研究機構各不相同。社會學上判定青少年的標準主要有兩點:一是把人的生理、心理的發展過程按照一定的區別性標志劃分為不同階段或時期;二是從社會角色的定位體系或社會化的過程出發對不同人群進行劃分,并根據各類群體的社會化特性,來判定青少年這一社會群體。根據本課題研究需要結合云南省實際情況,我們把青少年的年齡界定為8~20歲。
一、國際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
18世紀的工業革命以后,青少年社會工作作為社會工作的一個領域在慈善的理念下展開,其主要內容是救助和救濟。例如,早在1601年頒布的《伊麗莎白濟貧法》中就規定,各種習藝所、院外救濟機構有義務救助流浪者和失去依靠的青少年。20世紀20年代以后,社會工作理論不斷發展,為青少年社會工作提供很多理論支撐,如成長理論、功能理論、系統理論、優勢視角理論和增能理論等;社會工作先后發展出的個案工作方法、小組工作方法和社區工作方法,也為青少年社會工作提供了工作模式,如社會心理模式、危機介入模式等。伴隨著社會工作專業化的進程,西方各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職業化趨勢在20世紀70年代逐步出現,青少年社會工作成為一種普遍的職業,“青少年社會工作者”的稱呼也在歐洲各國和北美廣泛使用,并成為專業術語。[1]
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全球公民社會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國家社會對青少年的關注普遍增強,并成為一種主流的意識形態。青少年社會工作的話題得到了世界各地的積極響應并付諸行動。就青少年社會工作的理念來講,當前世界各地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對象覆蓋面越來越廣,內容日趨積極和深入,不再是以往那樣只針對“問題青少年”進行消極補救,而是關注所有青少年的發展需要,積極地促進青少年的成長和個人價值的實現。青少年社會工作本身就是現代性的一種產物,是為了應對各種現代性問題而在青少年群體中產生的一種職業化、專業化的社會服務,其目的在于維護與促進青少年現代性的健康成長,幫助與支持現代化進程中出現的青少年弱勢群體。[2]
二、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
云南地處西南邊疆,山區、半山區占全省總面積的94%,是我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擁有26個民族,除漢族外,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還有25個民族,其中15個民族為云南獨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33.5%,對西部地區少數民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云南25個少數民族分布比較復雜,但突出的特點有兩個:一是交錯分布、大雜居。全省沒有一個單一的民族縣(市),也沒有哪個民族只住一個縣(市),總的說來,在邊疆地區分布居多;二是立體分布,與云南立體地形、立體氣候相聯系。云南省的少數民族大部分居住在農村,生產力、社會經濟及文化教育滯后,制約了少數民族青少年發展。
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需要一支專業化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者隊伍來開展,在專業的社會工作理念指導下,用專業的社會工作方法教育、管理和服務青少年,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并融入社會。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化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建設;二是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專業方法的本土化發展;三是有利于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發展的體制、機制的建立及完善。[3]
三、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存在的問題
1.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水平較低
各國對青少年社會工作從業人員都限定了嚴格的條件,比如接受學歷學位教育并獲取相關機構的資格證書才能從事這項工作。美國社會工作者協會(簡稱NASW)是世界上最大的社會工作專業組織,加入該協會有嚴格的資格規定:從1961年以后,注冊社會工作者資格的新申請者必須具有碩士學位,積累了2年或3000小時社會工作經驗,并通過學會組織的書面考試等。只有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才能提供職業化的服務。
在國外,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合法注冊,領取專業資格證才能從事職業化的工作。而云南省從事社會工作的各類人員大部分沒有社會工作學歷,甚至都沒有接受過社會工作專業培訓,工作手段和方法比較簡單,難以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系統化的服務,缺乏行業自律和評估,無法有效應對和解決復雜的青少年問題,對青少年的發展需求沒有做出科學、及時的回應。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少年社會工作要求從業人員除了掌握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方法、技巧,更需要對少數民族的文化、風俗習慣、語言等有一定的了解,需要接受相關特殊的訓練,就目前來說,針對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均未形成。
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處于起步階段
據云南省按照民政部的相關要求,完成的2010年度社會工作人才資源統計工作數據顯示(2014年云南省社會工作人才資源統計工作正在進行中),全省社會工作從業人員201152人,社會工作人才122590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3447人。我國民政部于2001年2月6日頒布了福利機構基本規范,明確提出:城鎮地區和有條件的農村地區,老年人福利機構,殘疾人福利機構,兒童社會福利機構均應至少有1名大專以上學歷,社會工作類專業畢業的專業人員,兼職社會工作人員,1名專職康復人員。按照民政部的要求,云南省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服務需求。
3.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及社會工作知曉度、認同度比較低
社會工作專業作為一門新興的專業,其社會知曉度和認同度是非常低的。社會工作專業的學生入學前專業知曉度低,很多學生是被動調劑到社會工作專業,因此在接受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過程中對專業的興趣度和認同度低下。社會大眾對社會工作專業的認可度低,也影響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就業率,很多社會工作的畢業生轉行到其他行業。能夠對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感興趣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更是缺乏。
4.缺乏規范的社會工作崗位設置;政策措施和激勵機制有待完善
許多公共服務和社會管理部門未能配備社會工作專門人才和設置社會工作崗位。同時,民辦的公益性、慈善性社會團體、民辦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服務內容也不夠全面,甚至根本就沒有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即使有些機構和單位有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但社會工作職責范圍不明確、責任分工模糊,也沒有與之相關的職稱和職業保障制度,這必將嚴重阻礙社會工作的發展。需要改進和完善的政策與工作機制包括,積極營造有利于社會工作開展的環境和氛圍,加大財政資金向公共服務領域的投入力度,不斷改善社會工作人才的工資收入、福利待遇和工作條件,擴大社會工作者的就業崗位和渠道,加強社會工作職業培訓等。
四、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存在問題的成因分析
1.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人才供給明顯不足
云南省是全國較早開辦社會工作教育的省份。自1993年以來,云南大學、云南財經大學、云南農業大學、云南民族大學、昆明學院、云南師范大學、曲靖師范學院等院校先后開設了社會工作???、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目前云南省已有10所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專業,初步形成了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但處于社會轉型期的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鮮有被關注,各大院校設有社會工作專業卻沒有培養服務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專業的人才。專業化的社會工作需要從人員的專業化開始,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發展,離不開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
2.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長期的社會系統工程
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是一項宏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建設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不僅需要政策的支持、高校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制定包括“培養、評價、激勵”在內的政策措施和制度保障,而這些都非某一部門能獨立完成的,需要黨委、政府的有力領導,需要有關部門的通力合作,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因此,在推進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過程中,需要各部門、各機構及高校的長期通力合作。
3.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人才培養需要提上日程
從世界范圍來看,保護非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青少年的平等權益已經成為普遍共識和各國實行的基本政策,因此,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是一個亟待發展的領域和學科。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轉型和發展,各種涉及少數民族種族和群體的問題將會更加突出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地處西南邊疆云南少數民族地區的青少年的發展需要社會工作及時做出回應。
4.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運作模式尚未形成
王思斌認為民族地區社會工作可以有兩種理解:一種是把它理解為在民族地區開展的社會工作,這里既包括面對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也包括在此空間內從事的面對非少數民族(族群)的社會工作。二是把它理解為針對民族地區的社會工作。相對上述概念,民族社會工作像其他領域的社會工作那樣,指的是以少數民族群體(族群)為服務對象的社會工作。[4]由此可見,在云南少數民族地區開展青少年社會工作,既要考慮如何培養專業的社會工作人才并研究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的特殊性,同時還要考慮根據不同民族青少年的文化特征、風俗習慣、社會心理、個體心理等提供專業的服務。少數民族地區青少年社會工作運作模式需要社會工作者在實踐過程中不斷探索、總結。
參考文獻:
[1][2]文 軍.社區青少年社會工作的國際比較研究[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
[3]蔡 忠.項目為本:上海市青少年事務社會工作的本土探索[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9.
[4]王思斌.民族社會工作:發展與文化的視角[J].民族研究,2012(04).
(作者單位:曲靖師范學院政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