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榮+蔡書凱
摘 要:經濟學教學應該使學生領悟經濟學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培養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能力,從中學會如何思考問題。為了達到這一目標,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四個方面:一是把握學生思維能力,二是注重基礎理論教學,三是踐行分層教學模式,四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經濟學思維;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21-0202-02
經濟學課程的課堂教學一般都是以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培養的學生很有可能形成被動接受知識的思維定式。就最基礎的經濟學課程而言,包括了《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兩門課程,且每門課程的理論體系都會涉及不同的流派,內容相當龐雜,而數學、統計、計量等工具的運用更經濟學課程的繁難。如此,經濟學課程成了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一門課程。為了走出這一困境,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作用不能僅僅只滿足于教給學生書本知識,更重要的應該是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也就是讓學生領悟經濟學的思維方式和研究方法,努力培養學生觀察和分析經濟現象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思考問題。那么,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應該怎樣培養學生的經濟學思維能力呢?本文從以下四個方面予以探討。
一、把握學生思維能力
教學效果取決于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兩個方面的相互作用是否有效。課堂教學要取得好的效果,必須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發揮教師自身的引導和指向作用,從多種渠道監督和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那么,什么才叫了解學生呢?筆者認為就是要在課堂教學前或在教學過程中慢慢了解學生的認知結構,即學生已具備哪些知識和經驗。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性結構;二是學生已具備的能力性結構。所謂學生已具備的知識性結構,主要是指對學習經濟學課程之前所必須掌握的最基本的數學知識,以及學生對這些最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實際掌握程度。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包括函數、微積分等。中國普通高校財經、管理類專業大多是文理并招,生源中文科生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些文科生當初選擇文科時的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就是數學基礎不好。而且,有些省份的高中生會學習簡單的微積分,而有的省份卻不涉及這部分內容。因此,經濟學課程的開設往往都選擇在學完高等數學之后,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先具備最基本的數學知識。學生已有的能力性結構主要是學習能力,即學習的方法與技巧。而中國的高考教育尤其是文科教育向來以死記硬背著稱,素有“應試教育”之名。比如知識遷移能力,它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的影響。學生在已經具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結構、已獲得的動作技能、習得的態度等基礎上學習新知識。筆者在授課的過程中,發覺部分學生在對函數的理解還停留在是因變量還是自變量的認知結構上。當講到需求函數時,有學生分不清誰是自變量,誰是因變量。西方經濟學一般將價格標在坐標軸的縱軸上,但有部分學生就提出了這樣的問題:買的人少了,怎么價格上升了?類似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經常碰到。
二、注重基礎理論教學
直覺思維和非直覺思維是經濟學思維的兩個不同層面。通常,直覺思維主要是指對經濟現象的認識來源于主體的直接判斷,往往具有主觀性色彩,而非直覺性思維主要是指通過觀察經濟現象的過程,從中發現具體待解釋的問題、提出科學的質疑、探尋其中隱含的經濟學規律,進而再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學生的觀察能力屬于非直覺思維范疇,可以通過經濟學課程的系統學習獲得。相反,直覺思維一般很難通過經濟學課程的系統學習來獲得,要獲得這種能力,往往需要在系統學習經濟學課程的基礎上實現外生知識的內生化,因此,獲取這一能力要付出更多努力。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經常會發現,學生選擇經濟類專業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將來可以賺更多的錢。姑且不論這一目標是否正確,有目的的學習總要勝于沒有目的學習。但是,他們在面對一系列的數學公式、坐標圖形以及基本原理時,往往又會顯得非常茫然,缺乏耐心和信心。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在授課過程中缺乏理論聯系實踐的經驗性案例,學生就會對基礎理論知識感到索然無味,喪失學習這門課程的興趣。可能正因為此,實踐中出現了一種輕視經濟學基礎理論教學而過于強調案例教學的極端傾向。筆者認為,案例教學的目的是輔助基礎理論教學,只能處于輔助位置,絕不應該成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方式,否則學生很可能不能真正理解理論背后的原理和邏輯。經濟學課程的基本理論或原理構成了經濟學基本的研究平臺。有些理論本身的價值并非對現實作出直接解釋,而是為解釋現實發展更新的理論提供研究平臺和參照系。舉例來講,微觀經濟學中的消費者理論和廠商理論是經濟學課程中最基本的研究平臺。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重視經濟學基本理論的學習,并盡量實現這些基礎理論知識的內生化,使之成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以培養對經濟問題的直覺性思維和非直覺性思維。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可以在理論教學的基礎上輔以案例教學,從而更好地掌握基礎理論。
三、踐行分層教學模式
理論方法和實證方法是分析經濟問題的兩大基本方法。理論方法主要使用語言和數學模型分析問題,也就是對現實問題的抽象化,實證方法主要使用案例和統計工具分析問題,也就是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當今,數學方法在經濟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此,可以從經濟學課程的教材中找出,如越高級的經濟學課程,數學公式就越多。當前,在教學實踐中往往存在兩種傾向:一是忽視數學的功能和作用,認為經濟學中過度強調數學工具無助于經濟思想的表達,簡單的問題被復雜化,從而他們主張使用純語言的方式進行經濟學課程的教學。另一種強調在經濟學課程教學中多使用數學推導,將復雜的現實問題用最簡單的數學公式表現出來,要求按數學模式講授經濟學課程。他們認為,經濟學通過各種前提假設條件,通過運用數學模型分析各個經濟變量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使經濟理論體系更為嚴謹,經濟學思維方式也更趨嚴密。盡管強調數學工具在經濟學中的應用是國際主流趨勢,有值得推崇之處,但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盡管利用簡單的數學模型對經濟理論進行總結可以使學生更便于掌握所學內容,但卻很難理解其中的經濟思想,因此還必須配合必要的語言闡述,幫助學生理解模型的經濟含義。如果經濟學教學過于強調數學工具可能帶來的極端情況是,學生會認為經濟學就是一門數學,和高等數學、概率論等課程沒有本質區別。因此,經濟學課程教學對數學工具的運用應該掌握合適的度。這個度就是要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方式。對于初學者(本科生)而言,應當適當使用而不是過多使用數學工具。此外,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能力還應重視案例教學,且更多地使用本土案例而不是國外案例。本土案例距離學生的生活更貼近,更有助于對經濟理論的理解和內化。案例教學方法目前是課堂上普遍受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但教科書大多案例還是來自國外,涉及國內的經濟問題少之又少。因此,教師應熟悉本土經濟問題,在課堂上盡量引用本土實際案例,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如春節期間火車票是否應漲價問題等。在教學過程中輔以一些具體的案例,不僅能夠提高學生運用經濟理論分析現實問題,而且有助于使經濟學理論真正成為致用之學。
四、采用多種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學方式主要是以教師講授為主,課程考核的方式也比較單一,學生習慣而且也依賴于這種教學模式。誠然,筆者認為這種教學方式對于保持課程知識的完整性與系統性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但這種教學方式培養的學生實踐能力往往較弱,過于重視考試成績而不看重經濟學思維能力的培育,從而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潛能無法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帶來的結果是,很多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素質不太滿意,他們掌握的都是書本上的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太過單薄。實際上,在課堂上,創造性思維能力很難直接訓練,能夠訓練的一般是規則的、機械的基礎理論內容。所以,相對而言,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較容易培養,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卻很難培養,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潛移默化的培養。鑒于此,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應該充分運用分組討論、學術辯論、自由提問、啟發性教學等多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一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由提問,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將大大增加,同時,提出的一些問題對教師本人也有很大幫助。在考核方式上,應該降低閉卷考試的分量,采取分組辯論或宣讀論文等多種方式進行考核。總而言之,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就要鼓勵學生勇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創造學術氛圍,增強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 張寶貴.宏觀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幾點思考[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06,(3).
[2] 張晴,楊桂考.在高校教育好如何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J].高教高職研究,2011,(7).
[責任編輯 吳 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