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立
內容摘要:本文結合大學英語教學轉型的背景,分析了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未來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方略。
關鍵詞:轉型時期 大學英語教師 職業發展
一.引言
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正在經歷一個非常重要的歷史轉型階段。在這個轉型階段當中,人們發現大學英語與高中英語以及英語專業的區別越來越小,大學英語逐漸地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而相對應的大學英語的教學重點也逐漸從單純的語言培養向應用能力培養轉移,基礎英語教學階段的學期數和周時數在減少,而以培養應用能力為主的選修課在相應增加,大學英語不再以基礎英語的面目出現在課堂,而是被學科英語、學術英語、專業英語等科目所取代。規范的統一教學逐漸向多元化教學發展。
不管以后大學英語的發展趨勢如何,最先受到影響的就是落實這些改革任務的大學英語教師。而對大學英語教師來說,他們面臨著巨大的危機,可以說,此次的轉型關系著大學英語教師的生存問題。因此,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意義十分重大。本研究就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中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應對的策略作一些探討,希望能為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和轉型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二.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發展中面臨的挑戰
(一)國家和社會的需求壓力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的挑戰
在當前經濟全球化,教育國際化的大背景下,國家及社會對外語人才的需求呈現出“多元化”“應用型”的趨勢。我國大量需要的是外語與其他學科如外交、經貿、法律、新聞等結合的復合應用型人才。而實際上,很多學校很多專業的學生英語學習一直停留在通用英語上,缺乏學術英語背景,從而在工作崗位上處理不好涉及英語的專業問題。
因此,有些學校針對社會的需求開設了與專業相關的英語課,如冶金英語,林業英語,機械英語,金融英語等等。而對缺乏專業知識背景的大學英語教師來說,這些專業英語的課程實際上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二) 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改變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的挑戰
目前,全國很多高校開始或正在對大學英語進行大幅度的改革。根據張為民(2011),清華大學在2011年秋季開始實行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方案,貫徹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的做法,一、二年級必修外文系開設的以通用學術英語系列課程為核心的英語課程,三、四年級修讀學生所在院系開設的英語或雙語授課的專業課程。新生入學后參加英語分級考試,根據學生的分級考試成績,建議他們進入相應級別的英語課程學習。在大學前兩年必須修滿8學分英語課程,每學期必修1門。
而復旦大學將整個大學英語教學壓縮至3個學期,而且只有不到20%的學生完成3個學期的基礎英語,其余80%的學生只學1-2個學期,剩下的學期都是在選修口譯筆譯,學術寫作,外貿函電和分科英語等應用能力課程(袁平華,2010)。部分學校也開始開設大學英語后續課程,如蘇州大學開設的選修課程涵蓋了多方面的知識,有英語報刊閱讀,英語高級口語,英語寫作與翻譯,中國地方文化,影視欣賞,跨文化交際,英語演講與辯論,學術交流等課程(孫倚娜,顧衛星,2009)。同時,部分高校開始采用學生自主選課形式,由學生自主決定學習哪個課程來繼續他的英語學習。
大學英語課程設置的改變,如基礎英語課程的刪減和大量英語選修課的開設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空前的壓力。
(三)大學英語教師自身知識結構的欠缺帶來的挑戰
一般認為,教師的教育知識結構由三部分組成:(1)本體性知識,就是指教師所具有的所教學科的知識;(2)條件性知識,是指教師具有的教育學與心理學知識;(3)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融合學科知識和教育學、心理學知識的基礎上形成的關于如何教授所教學科的知識(申繼亮,2000)。在大學英語教師的已有教育知識結構中, 主要包括本體性知識。由于各種主客觀原因,大學英語教師的條件性和實踐性知識相對欠缺。一些教師的教學知識面比較狹窄,間接影響了學生的認知和思維擴展,學生的思辨意識和能力在英語課上沒有得到鍛煉和培養。
而社會和高校的目的是要培養復合型人才,這也要求大學英語教師既要掌握本體性知識,同時也要兼備條件性知識和實踐性知識。這也給大學英語教師帶來了巨大的挑戰。
三.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的發展方向
(一)調整大學英語課程設置,開設選修課
高校的傳統大學英語教學一般歷時兩年。隨著新一輪改革的需要,高校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來對大學英語基礎階段的教學進行壓縮,同時鼓勵大學英語教師根據自身的興趣和特長,開設一些比較實用,學生感興趣的公共選修課如商務英語,外貿函電,醫學英語,金融英語,英文歌曲和影視賞析等。這樣一來,大學英語教師可以施展自身才華,發揮主觀能動性,增加鍛煉的機會。
(二)探索團隊合作式的教師發展道路
大學英語教師應該全面了解自己的知識結構,發現自己的優勢,特點和長處。學校和部門也應該給予教師拓寬知識面的機會,提供交叉學科的進修,從而可以在部門形成方向相對一致的學科類別陣營團隊如英美文化團隊,商務英語團隊,學術寫作團隊。每個團隊都由教授或有經驗的副教授帶隊,從研究到課程開設,都由團隊集體完成,并在課程設計,課程需求分析等方面尋求科研課題。
(三)加強專業學習和進修
目前在我國高校中,大多數大學英語教師還是由傳統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或語言學專業培養出來的,跨學科知識結構存在相當大的欠缺。只有極少數的教師有雙學位學習背景或者獲得或正在攻讀跨學科碩士或博士。為了適應改革形勢的需要,大學英語教師應選擇合適自己的專業方向,采取自學和進修的形式,加強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鞏固,以期成功轉型。
(四)增強科研意識,提高教學研究能力
作為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師,除了搞好教學本職工作以外,科研是必不可少的。科研能力,是對高校教師的特殊要求,也是高校教師必須具備的生存能力。劉潤清(轉引自張雁玲,2007)認為一個優秀的大學教師能夠把教學和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學給他靈感、發現課題、驗證理論、開展實驗;科研又能保證教師對教學的高度興趣和教學的科研性、 前沿性和時代感。夏紀梅(2006)指出:“在教師發展問題上,教學研究是關乎教師學術生命和保證教學效益的重要環節,也是我國外語教師職業生涯中的薄弱環節。我國大部分外語教師存在科研上不去或開展不起來或成果不被接受的苦惱,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就是外語教師本身缺乏對科研的意義、本質和方法的正確認識。” 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新形勢下,大學英語教師應增強教學研究意識,做教學的實踐者,又做教學的研究者,在日常教學中不斷發現問題,采取邊教學邊研究的方法。
四.結語
大學英語教學轉型已經到來,迎接它的最好態度不是否認和拒絕,而是承認和適應,大學英語教師越能提前做好準備越能在這場轉型中發揮更大作用。只有這樣,才可以適應高速發展的高等教育體系,立足于愈發國際化的教育改革浪潮。
參考文獻:
[1]蔡基剛.轉型時期的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特征和對策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7(1):27-32
[2]孫倚娜,顧衛星.轉型期的大學英語課程設置個案分析[J].外語研究, 2009(2):60-62.
[3]夏紀梅.外語教師發展問題綜述[J] .中國外語,2006(1):62-65.
[4]袁平華.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以學科內容為依托的語言教學模式[J].外語界,2010(3):7-13
[5]張為民.通用英語教學轉向學術英語教學的探索——清華大學公外本科生英語教學改革設想[J].外語教學研究,2011(5):11-16.
[6]張雁玲.“校本研究”是大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J].外語界,2007(4):66-67.
[7]曾玲.轉型時期大學英語教師適應性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2(11): 36-38
(作者單位:佛山科學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