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忠
摘 要: 為了構建生動活潑、富有個性的數學課堂,許多老師把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當成數學教學的重頭戲。“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采取恰當的評價措施,改進教學方法,構建高效課堂。
關鍵詞: 小學數學 高效課堂 評價措施 教學方法
愉悅和諧的課堂教學是啟迪學生思維、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前提和關鍵。對于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構建高效課堂,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我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創新意識
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在愉悅、和諧的課堂氣氛下,學生的學習熱情才會高漲,參與積極性才會提高。因此,創造愉悅和諧的課堂環境是學生主動創新的前提。
1.創造和諧愉悅的課堂環境,使學生敢于創新。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施展才華的舞臺,營造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肯想、敢想的情感。對學生的獨特創新想法要特別呵護、啟發、引導,不輕易否定,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這對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2.提供自主學習、活動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有機會創新。
在教學中,應當讓學生占有足夠的自學時間,享有廣闊的聯想空間。如在教學“長方形面積計算”時,我提出在長6米、寬4米的房間里鋪地毯,商店有寬1米、2米、4米三種型號讓學生自由選擇。有的說“買1米拿起來方便”;有的說“買4米的鋪起來美觀大方沒有接口”;還有的說“選擇2米,這樣又方便又省錢,床底下可以不用鋪”。課堂上學生質疑問難,創新意識的萌芽得到保護,逐步形成會問、善問的思維品質。
二、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
1.讓學生“進入”課本中的練習題。
我在讓學生練習時,喜歡讓學生把題目中出現的人物當做自己。因為這樣一來學生會覺得這道題更貼近自己的生活,感覺更親切。
2.給學生創造動手操作、親身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在參與中體驗成功。
如在教學《連加連減》一課時,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鵝頭飾,課上請班里的九個小朋友戴著頭飾表演天鵝飛來飛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這道活動的“例題”,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從而很輕松地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3.利用學生好動及好勝的心理特點,組織開展數學游戲、競賽搶答等活動,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的機會。
三、激勵評價措施要恰當,并且多樣化
高效課堂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結果,更重要的是過程。我在教學中對學生所采用的激勵措施如下:
1.善于發現學生優點,經常表揚。
不論誰在學習上有優點,哪怕只是很細微的,我都不吝嗇表揚。比如學生的作業字跡工整了,口算速度快了,舉手多了,或解題的方法新穎,我都會及時進行表揚,這樣學生才有更強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戰。
2.口頭獎勵和物質獎勵相結合。
低年級學生由于年齡尚幼,往往對物質獎勵更喜愛。我就常常畫些小圖片,制作一些頭飾胸飾,表示對他們的肯定。
3.把個人榮譽和集體掛鉤,培養學生的團體協作精神。
每個小組都有一架模擬的“梯子”,“梯子”的頂端是一面小紅旗,哪個小組的成員有進步,他們小組的梯子上就會多一個腳印。哪組最先攀上梯子就獲得勝利。學生很喜歡這種獎勵措施,誰都想讓自己的小組快速爬到最高處,摘得小紅旗。
四、改進教學方法,增強創新能力
1.創設問題情境,實施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認知興趣。
高效課堂倡導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相比具有極大的優越性。要想實施啟發式教學,關鍵在于創設問題情境。創設問題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難度,需要學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學習情境。那么如何更好地創設問題情境呢?這就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識的內在規律和新舊知識之間的相互聯系,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展示數學特有的嚴謹、抽象、簡潔、概括等屬性,通過巧妙的形式激發學生興趣,引發學生的積極思維活動,創設出良好的問題情境。
2.加強實踐活動,增強創新能力。
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通過實驗、動手操作、嘗試錯誤和成功等活動,讓學生接觸貼近其生活的事例,使學生體會到所學內容與自己身邊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掌握觀察、操作、猜測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發現意識。例如:在組織一次班會之前,請同學們預算一下需要多少費用。先告訴學生現有經費多少,再要求學生調查活動所需物品的價格。比如布置教室的彩帶、氣球需要多少錢等。調查后繪制成表格,并要求學生思考探究:根據學生人數購買各種小吃、水果各多少?有多少種購買方案?哪一種方案在不超支的基礎上既能把教室裝扮得最漂亮又能讓同學們吃得最開心?并指出:探究出合理答案的同學可以獎勵一顆智慧星。這樣學生三五成群,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學生將各自的探究結果匯報給教師后,教師將較有代表性的方案選出讓學生進行比較探究,選出最符合要求的一種或幾種加以表揚獎勵。這樣將課堂知識與現實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緊密聯系,引導學生對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進行探究,有效地將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延伸到課外學習生活中。
3.要有“發展性”,從“接受化”到“創造化”。
在不同的情境之中,人的思維活躍程度大相徑庭。特定的情境,能使思維更敏捷,迸發出創新火花,特別是小學生,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差,創新思維的潛力有待開發。而學生是天生的探究者,學習本來就是一個主動探究的過程,推行探究性學習,重在教師根據需要創設探究情境,拓展探究空間。我認為教師不應拘泥于教材,而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這樣做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如在教學“9+2”時,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進位加法。首先指導學生用湊十法,其次用語言描述使用湊十法的過程,最后同桌交流探討“9+2”的計算方法——湊十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創造性地練習“8+3”、“7+4”、“6+5”等同類題目。這樣的教學設計,使學生的創造潛能得到充分挖掘,創新思維得到拓展。教師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根本,既要大膽改革教學,在教學中為學生創新提供有利情境;又要增強學生觀念,把自主探索的權利留給學生。
總之,數學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陣地,教師在教學中必須樹立創新教育觀念,通過營造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探索性地學習,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喚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新精神,最終在實踐活動中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