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東
摘 要: 教無定法,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然而追求課堂中的趣味是老師必修的基本功,我們要通過精彩的開頭激發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通過巧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濃濃的興趣研讀文本、探究問題;結尾環節激趣,激發學生由文本上升到對生命的體驗和認知。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趣味性 導入語 創設情境 打磨結語
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一個重要因素。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快樂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進學生好好學習。”由此可見,學習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內驅力,是學好語文的誘因?,F我就怎樣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雕琢導入語,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是組織語文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猶如一篇杰作的序曲。一堂語文課,學生要學習新知識,接受新內容,老師上課伊始就要扣動學生心弦,激發其求知欲,調動其積極性。這個開場白非常重要。
1.懸念性激趣。如上課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激發學生興趣。如某老師授課《想北平》是這樣導入的:北平是老舍的故鄉,在這篇散文中,老舍回憶了北平的一些事物,表達了自己對故鄉北平的熱愛。故鄉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話題,北京卷高考作文題就曾以“北京的符號”為話題。我們如果讓你寫故鄉,你會怎么寫?給大家兩分鐘時間,給自己的作文取個題目,并說說你將從哪個角度寫你的故鄉,從這個角度,你會寫些什么?設置這樣的懸念能讓學生保持濃厚興趣探索文本。
2.排比抒情詩導語。一段生動形象的導語,會像一股伴隨美妙音律的涓涓甘泉,流進學生的心田,潛入他們的記憶深處。它能觸動學生的情感,喚醒學生的記憶,打開學生的心扉,使學生徜徉于文字的同時,豐富體驗,提高素養,獲得美感。如某老師授課《相信未來》的導入語:唐代大詩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滅,人生最困頓的時候寫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難》,其中有兩句話體現了作者相信未來,誓為理想而奮爭的雄心壯志: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時隔1200年,又一位天才的詩人用同樣的激情,寫下了《相信未來》的醒世之作。這樣的語言能將學生迅速帶入文中。
3.哲理式導入。一句精辟獨到的導語,蘊含豐富深刻的哲理,能扣人心弦,發人深省,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名師王開東老師在授課《窗》時,用高考滿分作文《打開窗簾,陽光只有一種顏色》引入,并結合北島的詩句“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銘”導入,讓人深受啟發。
二、妙設情境,其趣無窮
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語文課堂煥發朝氣與生命,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教學有效性。
1.以活動情境促進思考。活動情境的創設可以靈活多變,通過清晰的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在熱鬧的活動中閃現思想的火花,從而讓學生學會思考,學會舉一反三。如筆者同事教授小說《窗》時,創設了一個愛拍電影的活動情境,將授課流程分為熟悉劇情、導演說戲、演員亮相、編劇創意,讓學生在活動中樂有所獲。
2.以生活情境深化認知。陶行知強調:“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只有把我們所教的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連在一起,教學才會有靈動性,才能潤澤學生的生命。如:一節公開課《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將所授內容創設為:開展題為“神游花卉園,探解花兒因”的綜合實踐活動(游園路線:科普窗—名花坊—百花園)。此情景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深受好評。
3.以問題情境引導探究。學生思維的發展離不開有效問題的創設,好的問題情境能讓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的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名師丁衛軍在《斑羚飛渡》的教學中引入原文進行比照研讀,引導學生多角度解讀文本,拓展學生思維,以文映世,促進文本與社會的意義鏈接。
三、打磨結語,將趣味延伸
一堂好課少不了一個精煉有效、發人深省的結束語。結束語要發散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正如清代李漁所說:“終篇之際,當以媚語攝魂,使之執卷留戀,若難遽契別?!彼晕覀円屆刻谜n的“終曲”都余音繞梁。
1.激勵式。好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愛上語文,所以要善于激勵學生。如《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一課是這樣結束課文的:“科海無止境,探索不止步。”激勵學生對未知領域進一步探索?;蛘呖晒膭顚W生閱讀與本文相關的文本資源,抑或是鼓勵他們大膽質疑。
2.情感式。語文特性之一是“人文性”,巧妙的情感熏陶能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境界。如某老師對《散步》一課的教學是這樣結束的: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小孩,一只遞給老人;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朝霞,一只遞給晚霞;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未來,一只遞給歷史;如果愛是左右手,就該一只遞給早春,一只遞給金秋。
3.升華式。老師是學生品德的引路人,在課文終了時,要善于增強學生的認知。如名師李鎮西老師教學《荷塘月色》的結尾:朱自清在寫這篇《荷塘月色》時,只是一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有過苦悶和彷徨;但是作為一直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知識分子,然而他一旦將祖國的命運和自己的命運聯系起來,就成了一個堅強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1946年10月,西南聯大遷回北平后,貧病交加的他加入了“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民主斗爭的洪流,并以大義凜然的骨氣,寫下了自己人生的最后一行壯美的詩句。他瑰麗的詩文成了永遠流傳的文化珍寶,他樸素的名字成了萬代敬仰的人格豐碑。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語文教師尤其要處處耐心雕琢,研磨出一堂堂好課,讓學生愛上語文,樂于學語文,這樣才稱得上是一位成功的語文老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