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金銀
摘 要:生態旅游已成為旅游業中的一種時尚和趨勢,體驗式生態旅游是伴隨體驗經濟發展的一種新興旅游形式,旅游者已不滿足于傳統的觀光生態旅游,對旅游產品有更高的要求,追求個性化的體驗式生態旅游。以生態旅游體驗為視角,對四川西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的體驗主題進行提煉,開發設計科普體驗、民俗體驗、康體體驗等湖泊濕地生態旅游體驗主題項目,以豐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產品,滿足生態旅游者的休閑體驗需求。
關鍵詞:體驗;生態旅游;主題;邛海
中圖分類號:F5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219-03
引言
旅游體驗是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通過與外界的互動創造滿足自身情感需要和特殊經歷的過程,是旅游者自身的內在反映。生態旅游體驗以欣賞、體驗、認知自然生態和人文生態為目的,通過預先設計和組織,旅游者參與旅游活動而獲得心理和情感上的體驗感受。旅游者旅游活動的參與程度與體驗效果直接相關,參與程度越高,體驗效果越好;反之,則越差。生態旅游者具有高強度的參與性,生態旅游體驗效果比其他旅游形式更好,更能讓旅游者獲得正感體驗愉悅度。
一、西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發展優勢
(一)“生態優先”的田園城市發展定位
邛海是四川省第二大天然淡水湖泊,距市中心7公里,海拔1 510.3米,面積約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1米,蓄水量近3億立方米,水質達國家地表水二類水域標準。邛海景區2002年被國務院命名為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6年,通過“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成功創建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涼山州政府確立的“生態立州”戰略,切實加強邛海生態保護和濕地恢復,西昌市圍繞建設現代生態田園城市的定位,堅持“生態優先”的城市發展理念,結合“現代化生態田園西昌”的城市定位及“顯山露水、突出生態”的景區定位,確立了創建國際重要濕地、國家5A級旅游景區、國家級旅游度假區的景區發展目標。邛海景區大力發展生態旅游,已建成觀鳥島、夢里水鄉、煙雨鷺洲、西波鶴影前四期濕地,五、六期正在建設,全面建成后,邛海濕地面積將達到2萬畝,邛海水域面積將恢復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34平方公里。邛海濕地生態得到全面有效的恢復和保護,為開展休閑度假、生態體驗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二)生態旅游城景一體
邛海濕地的規劃將自然生態景觀與城市建設銜接起來、融為一體。由于邛海距離西昌市中心距離較近,隨著西昌城市化、城鎮化建設規模擴大、步伐加快,邛海濕地的規劃建設必然融入到城市建設中,突出原生態、環保、綠色的特點,和周邊鄉村景觀、城市風貌形成互補,改變了原有城景相對分割的狀態。邛海南北長11.5公里,東西寬5.5公里,周長35公里,將環湖各景點串聯規劃打造,環海6期濕地的建成,實現了景城互動,并把川興鎮和海南鄉納入了景城一體范圍,邛海濕地建成開園,實施開園式管理,對旅游者免費開放,游客坐上觀光車即可到達田園觀光區,山、水、城相依相融,城景互動、城景一體、城景相依、城景協調。
(三)生態旅游常態化
邛海濕地生態旅游從假日季節游向常態游的明顯轉變。2011年,景區全年接待游客493.67萬人次,其中春節、火把節、國慶(中秋)、彝族年4個黃金周,元旦、清明、“五一”、端午4個小長假,共8個假期,景區共接待游客229.95萬人次,占全年游客人數的46.58%。2012年,景區全年接待游客953.59萬人次,其中8個假期共接待游客307.66萬人次,占全年游客人數的32.26%。①與2011年相比,假期游客人數增加了77.71萬人次,但假期游客人數占全年游客比重卻大幅下降,達到14.32個百分點,這充分說明了景區旅游已逐步成為常態,已形成淡季不淡、旺季井噴的旅游接待格局,正向成熟景區發展邁進。
(四)生態休閑度假旅游成為熱點
邛海濕地從觀光游到休閑度假游的明顯轉變,得益于西昌的陽光資源豐富,氣候怡人,是有名的“小春城”。在邛海濕地等景區景點建設中,配套建設自行車綠道、健身步道等休閑度假設施,組織開展全國青少年輪滑賽,自行車騎游大賽、瀘山登山賽,邛海濕地攝影大賽等活動,豐富了休閑健身、文化娛樂等旅游產品,極大增強了游客參與性、體驗性。2012年,景區過夜游客達到219.3萬人次,比2008年的46.99萬人次增長3.7倍;自駕游迅猛發展,2012年自駕車輛達到47.72萬輛,比2008年的1.2萬輛增長近39倍。①景區已從單一的觀光型向集觀光、健身、科普、會議、體驗、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復合型景區轉變。
(五)生態旅游品牌日漸成熟
隨著邛海濕地景區旅游業的不斷發展,特別是邛海濕地恢復工程的推進,景區的知名度顯著提升。2011年4月,在“首屆四川最美街道”評選中,通過網絡、短信投票,專家評審,西昌觀海路榮獲“四川十大最美街道”殊榮。2012年9月,在“四川省風景名勝區最美景點、最佳保護景點”評選活動中,被網評為“四川省風景名勝區十大最美景點”和“十大最佳資源保護景點”第一名。在全國各種旅游網絡中,邛海濕地的點擊率不斷創新高,現已成為旅游的首選景點。邛海濕地已從過境游向旅游目的地的明顯轉變,早期來西昌的游客都是從西昌直接到瀘沽湖、螺髻山或云南旅游,西昌僅僅是一個過境地。經過幾年的發展,邛瀘濕地生態旅游景區吸引力極大提升,“住在邛海邊,何必到海南”,“瀘山避酷暑、邛海曬太陽”,景區已成為許多游客的首選旅游目的地。2012年全市實現旅游收入60.83億元,比2007年的 26.03億元,增長1.34倍。①
二、西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體驗主題開發設計
旅游者在旅游中追求的是“三感”,即新鮮感、親切感、滿足感,為塑造最優的旅游體驗,旅游景區應該將體驗主題化,以正面線索強化主題印象,提供參與性,體驗主題必須新穎,能打動游客,注重景區生態文化的挖掘和展示,素材應從自然和人文這兩個領域中選擇[1]。如山地騎車、垂釣、民俗體驗等。結合西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資源實際,從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可以進行如下幾種體驗式主題開發設計。endprint
(一)文化體驗
文化體驗主要是利用人文生態旅游資源來實現的,這類生態旅游體驗主要滿足人們對文化的認知和對異地文化的好奇。邛海濕地可以充分挖掘濕地生態文化、涼山彝族文化、長征紅色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在環海濕地區開辟文化體驗區,供旅游者參與體驗。旅游者可以體驗多樣濕地生態文化、彝族特色飲食制作、彝族歌舞表演、彝族火把狂歡、彝族婚俗、彝海結盟(紅軍長征劉伯承與彝族首領小葉單結盟)飾演等項目。
(二)學習教育體驗
這類生態旅游體驗主要滿足人們對自我發展的需要,也滿足現代人在娛樂中學習的需求,簽于體驗對人們所留下的深刻印象,學習體驗的設計有助于人們更輕松地學習到新的東西。邛海濕地是四川省第五批省級科普基地,由濕地水上景觀帶和湖岸濕地生態防護景觀帶兩部分組成,整個景觀充分詮釋了自然、生態、親水、和諧的內涵。濕地內有81個人工島嶼,濕地內生物多樣,共有各類陸生、水生、浮生植物、灌木和喬木1 080種,其中本土珍貴植物12種;有鳥類97種,屬4目6科,其中白眼潛鴨、琵嘴鴨、鴛鴦、紫水雞等國家一、二級珍稀保護鳥類和世界瀕危物種黃嘴白鷺;有魚類42種,包含邛海特有土著白魚、紅鲌、邛海鯉等珍貴魚類。可以開展濕地觀鳥、邛海攝影、繪畫、生態科普知識問答等體驗項目,主要吸引科研工作者、青少年學生、野生動植物保護志愿者、藝術愛好者體驗參與。使生態旅游者在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中獲得第一手具有啟迪教育和激發情感意義的共享經歷,快樂參與,理性思考,進而激發旅游者自覺保護自然的意識。
(三)民俗體驗
這類生態旅游體驗讓人們在當地濃郁的氛圍中真切地感受他們的生活,體驗他們生活的細節,了解他們的生產、生活,滿足旅游者好奇、輕松、快樂的需求。邛海為金沙江支流安寧河上最大的風景河,湖水為重碳酸鈣型水,海藻茂盛,適宜于魚類繁殖生長,湖內有40多種魚類,其中有特有的白魚、鯉魚、大蝦、螃蟹等是四川省有名的天然漁場。每年進行季節性捕魚,讓旅游者參與捕魚、感受邛海“漁家樂”民俗、感受端午龍舟賽、品嘗特色漁家美食、體驗漁家生活等。
(四)戶外運動體驗
現代人疏離自然,到處可見的現代化物品隔斷人們與自然的聯系,人們產生了回歸自然,渴望綠色的需求,對于自然的親近不僅讓人們加強對自然的認知,同時也能滿足人們對自然界的好奇[2]。邛海建設有著名的水上運動學校,是一所培養專業帆船、帆板、滑水運動項目的學校,僅自2004年以來,邛海水上運動學校培養出雅典奧運女子帆板亞軍、2008年北京女子帆板冠軍、2004年世界杯女子尾波冠軍;獲得亞洲錦標賽金牌32枚,全國比賽金牌53枚,具備良好的水上運動體驗條件。可以開展水上運動體驗、野外露營、定向越野、環湖公路自行車騎游、輪滑等體育旅游體驗項目。
三、邛海濕地生態旅游體驗主題開發建議
中國傳統旅游以觀光為主,游客只是走馬觀花地參觀自然和人文景觀,很少接觸目的地居民、地方民俗與文化。現在,游客希望通過直接與景區特色活動,多方面品味景區特色、體驗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方式,深刻體驗景區的特色和文化。西昌邛海濕地具有優越的生態旅游體驗項目開展條件和基礎,可以充分滿足生態旅游者的個性化需求,提高其滿意度,增強其旅游體驗。
(一)立足生態旅游資源與市場
根據“資源—市場”兩極對應,“資源—產品—市場”三位一體的旅游產品開發理念,生態旅游體驗項目設計要把握兩大前提:一是生態旅游資源中的體驗載體和基質,即差異化的文化、資源中的可利用因素,包括景觀建筑、民俗風情、風物特產、生產生活形態、特殊文化形態等,它們在市場生態體驗需求導向下可加以組合、設計成各種活動體驗產品;二是生態旅游市場對特定活動的體驗需求,包括保護性、知識性、參與性、愉悅性和成就感、解脫感、歸屬感等,它們是生態體驗活動產品設計的指向。地處川西高原的邛海濕地有差異化的民族文化(西昌是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涼山州首府)、生態文化、民俗文化等,生態旅游者市場成熟、規模大,成為體驗式生態旅游開發的重要兩極。
(二)保持原真性
在多生態旅游體驗項目設計時要盡量保持生態旅游資源的原始性和真實性,其中包括自然生態的真實性和文化生態的真實性。不僅要保持大自然的原始韻味,而且應注意當地特色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避免設計的內容對當地造成文化污染,過度商業化[3]。實現旅游體驗的接待設施應當與當地自然和文化相協調,為旅游者提供原汁原味的珍品和精品體驗。體驗塑造的真實性體現為旅游者在景區為其所創造的環境中品味旅游吸引物的內涵,獲得真實體驗,不管這種環境是真實的、有歷史原型的還是臆造的。這要求景區從業人員應把自己融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為旅游者創造真實的氛圍。邛海濕地生態旅游體驗項目在設計中要有當地少數民族、社區居民、旅游從業人員的參與,呈現生動的場景、真實的人物、使體驗更加真實。
(三)吸引游客深度參與
在進行生態旅游體驗設計時要使游客融入到“舞臺”中去,使自己成為參與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設計體驗內容要保證其健康性和安全性,以保護游客的健康和安全,增強游客生態體驗的重要措施就是提高游客的參與性。一方面,旅游規劃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例如互聯網、移動通信等)增強與游客溝通的機會,使游客獲得更多生態旅游吸引物的信息和知識,增強游客對生態旅游吸引物的理解和感知,并激發游客參與的熱情,延伸游客的體驗活動。另一方面,旅游規劃應為游客創造更多的親身參與機會,提供適度挑戰性的體驗活動,增強活動的真實性[4]。邛海濕地生態旅游可以實施生態知識查詢電子系統,電子模擬導游路線圖、戶外運動康體、角色扮演等深度體驗。
(四)保護優先
保護有價值的自然和文化景觀以及生態環境,不但是生態旅游可持續的基礎,也是生態旅游體驗賴以生存的生命線。所以我們在生態旅游體驗設計過程中,必須遵循生態學規律,將保護生態旅游資源及生態環境置于優先地位,保持生態平衡。具體表現在生態旅游體驗設計應控制在環境的“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如旅游者的體驗活動不能進入環境保護的核心區,體驗活動的參與者和活動強度也不能超出生態環境承載力的范圍。邛海生態旅游開發中要把濕地保護與生態建設相結合、濕地保護與旅游產業發展相結合、濕地保護與實施生物多樣性相結合、濕地保護與實施鳥類保護相結合、濕地保護與漁業科學養殖相結合,實施邛海周邊植被恢復、水土保持,始終堅持“自然、生態、和諧”的理念,注重保留自然風貌,保持生物多樣性,建成集“游覽觀光、休閑體驗、科普教育”于一體的生態濕地。
結論
生態旅游活動的目的是為游客創造一次難忘的經歷和體驗,這就需要進行旅游體驗調查,通過調查了解旅游市場,分析需求狀況,從而選擇體驗主題,選擇不同體驗類型,設計有吸引力的生態主題。邛海濕地生態旅游體驗設計應立足民族特色、地方文化、生態保護的實際,加速旅游產業轉型步伐,形成一條集“濕地觀光、鄉村體驗、休閑度假”于一體的生態旅游精品景區及旅游線路,構建以邛海為核心、輻射環湖村鎮的大景區產業格局。要對景區景點、旅游線路、旅游產品的創意、策劃、營銷進行市場化運作提升景區“保護、建設、管理”水平,從而更有效地保護邛海濕地生態旅游環境,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實現景區環境、社會和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建萍.生態旅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
[2] 程道品.生態旅游開發理論與實踐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3] 孫洪波.鄉村生態體驗旅游探研[J].遼東學院學報,2011,(1).
[4] 盧睿.基于生態旅游體驗的生態旅游景區建設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0,(28).
[責任編輯 王曉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