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文意 劉曉婧
摘 要:通過搜集相關文獻資料,借助問卷調查、數據統計分析等方法,對民族地區高校金融相關專業職業教育現狀抽樣檢查,分析金融職業教育目前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國家職業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從人才培養、課程設置、教學團隊、實訓基地等方面提出措施,從而有利于民族地區的金融發展和穩定。
關鍵詞:民族地區;高職高專;金融職業教育;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273-02
2005年10月,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提出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要相關農村金融做保證,對民族地區金融職業教育發展研究就具有較現實的意義。本文通過對位于阿壩藏羌自治區的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相關金融專業學生課程學習的現狀進行調查和分析,提出發展民族地區金融職業教育改革建設性意見。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研究以處于藏羌民族地區高校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管理系保險實務專業和數學系會計電算化專業2011級、2012級、2013級在校學生為研究對象,主要采取了以下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查閱相關資料,為本文提供調查問卷的理論依據和指導方法,使得問題的設置更符合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的教學實際。
2.問卷調查法:發放學生問卷100份,回收98份,有效回收率98%。
3.訪談法:對部分專業較好的學生以及其指導老師,通過走訪、電話聯系等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中有關金融發展和改革的問題進行訪談,了解到相關的一些信息,為研究、分析數據做服務。
4.數理統計法:對調查的問卷進行分類,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二、調查分析結果
1.相關金融專業課程開設不足。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管理系保險實務專業和數學系會計電算化專業2011級、2012級、2013級在校學生開設相關金融的課程有管理學原理、金融實務、財務與金融、貨幣銀行學、會計學基礎、證券投資學、公司金融等,但與金融專業基礎、核心課程金融學概論、投資項目評估、金融工程、銀行會計、投資銀行學、金融審計、金融統計、國際貿易原理、國際金融、計量經濟學、數理金融學等相比,專業課程開設嚴重不足。問卷中認為開課與金融專業開課不足的比例高達96%,認為課程較多的比例為2%。
2.金融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不夠。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管理系保險實務專業和數學系會計電算化專業開設的課程與其他相關學科交叉不夠,比如管理系保險實務專業除了大一有經濟數學涉及到數學知識之外,其他課程較少的涉及到,甚至連國際金融都沒有涉及到;而數學系會計電算化專業也沒有涉及到國際會計、管理學等相關課程。隨著科學的發展,面對金融全球化、網絡化、技術化的趨勢,金融專業教學必須做到與法學、數學、管理、外語、計算機等多門學科的交叉融合,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知識再生能力,也符合金融學科的發展需要。
3.教學形式缺乏多樣化。問卷中認為教師課堂無趣無味的占53%,一般的占32%,生動的占12%。導致無趣的原因學生大部分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是以課堂講授為主,將知識灌輸給學生,這種方式導致大部分學生沒有興趣,學后知識又掌握的不牢固。生動的教師講課一是借助了現代技術,課件制作精美,加大課堂信息量的傳輸,吸引同學興趣;二是知識較淵博,并給學生提供相關案例討論,用來加深學生的印象和激發興趣;三是利用模擬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借助實驗室強化學生的實踐能力,并激發學生進一步提高學習的目的興趣。
4.金融教學團隊建設緩慢,相關金融實訓基地缺乏。問卷中學生認為金融教學團隊的個數為零。到目前為止,阿壩師專雖有相關金融方面的專業,但沒有相關金融的教學科研團隊。由于阿壩師專自身所處的地理位置,其地區相關金融服務比較欠缺,學生沒有相關金融實訓基地,理論無法應用于實踐。
三、總結與建議
根據教高[2014]1號文件《以就業為導向,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意見》的要求,高職院校的金融教育改革也應該順時發展,一大批金融職業院校或高等專科學校設置的金融專業于雨后春筍般遍布中國大地,為繼續深化金融職業教育改革和培養更多符合時代要求的金融人才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1.以人才培養為終極目標,提高金融人才國際競爭力。近年來,許多高校對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進行了調整,但高職院校對于金融專業的培養目標定位的區分依然不夠清晰,無法順勢適應現實金融人才的需要。金融業正由過去的勞動密集型轉向資本和技術密集型,對從業人員的知識、技能和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別是金融危機、歐洲債務危機之后,中國金融人才培養面臨新問題,培養復合型金融人才成為金融職業教育改革最主要的核心點。從現實需求出發,以就業為導向,以崗位職業標準為核心,構建了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努力培養一大批實用型人才,提高金融人才國際競爭力。
金融人才培養模式從過去培養單一的專門人才向培養適應能力更強的復合型人才轉變;從為封閉的國內經濟金融部門服務向為開放的國際經濟金融部門培養人才轉變;從單一的為金融機構培養人才向為政府金融機構公司企業科研院校等在內的整個市場培養人才轉變;從培養單一層次金融人才向培養更多的大眾化人才和高質量的精英人才并重的多層次人才培養目標轉變。通過對金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基本理論和專門知識的掌握,了解經濟運行規律和較強雙語能力,能夠在國內外金融機構從事各種金融業務和金融管理工作能力轉變。
2.以專業課程為教育載體,提高金融人才綜合素質。在金融課程的設計上應結合現實需求和國外的實踐經驗,突出現實理論價值和實踐應用價值的新興學科,如投資學、理財學信托與租賃投資基金學金融中介學;設立反映金融網絡化方面的網絡金融學金融信息學金融數據庫;增設有利于培養能直面國際競爭,具備國際化視野的國際化金融人才的國際經濟法、國際金融市場學等等課程。同時著力于加強金融學與數學、法學、外語、管理學和網絡信息技術等學科的交叉融合。同時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增補學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具有前瞻性的課題。endprint
金融專業課程設計由原來的輕理論向重能力轉化,從原來的輕課堂向重實訓轉化,從原來的輕灌輸向重參與轉化。全新的教學方式可以激發教師的創造性,增加師生間的共鳴,既可以教學相長,也有利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以教學團隊為教學平臺,提升金融人才培養質量。高等院校教學團隊建設是教育部、財政部于2007年聯合推行的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要內容之一,是高校開展教學工作的有效組織形式。2009年國家教學團隊305個中,其中有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郭福春教授《金融管理與實務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團隊》。
高職院校金融專業教師從來源單一,實踐能力和專業應用能力不足逐漸向頂崗實踐和科研項目并重,產教結合提高教師技術實踐能力或聘請有豐富經驗的生產一線工程技術人員做兼職教師,形成師資隊伍整體結構上的“雙師”素質轉變;從金融教師教育教學基本技能和素質不高向加強教師崗前培訓和定期教學研討,學歷提升與短期培訓并重,優化教師知識結構,推動教育教育能力持續提高轉化。進而可以推進師資隊伍建設,加強校企合作整合教學資源,改進教學方法,全面提高金融人才培養質量。
4.以實訓基地為教育范例,提高金融人才實踐能力。目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迅速,無論是培養模式還是辦學特色,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職教畢業生需要有較強的操作技能才能有就業的競爭力。這就要求職業院校建立高效運行的實訓教學體系作為培養人才的保障。實踐教學是教學的重要環節,高校要爭取創造條件,和金融類機構積極合作,加強企業和學校的溝通。管理體制從校內實訓基地向校外實訓基地擴展,如浙江金融職業學院的校內“金融綜合實訓基地”;實訓基地建設的資金來源與管理模式從學校自己籌集資金、管理實訓基地向引入企業資金校企共同投入,或完全由企業投入轉變;從校內實驗室、實訓室這類校內實訓基地,實訓的形式大多為仿真實訓、模擬崗位或模擬實習向校外實訓基地對學生的培養,采用的是頂崗實習、半工半學或產學研結合的方式轉化;從實訓成效通常為提交的實訓報告向通過認證獲得相關的職業資格證書或實訓將直接創造經濟效益轉化,畢業即就業,學生的技能得到更有效的培養和提高,能力得到更充分的發揮。
參考文獻:
[1] 孫穎,于偉.金融危機背景下的農村職業教育發展[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2).
[2] 趙家敏.從金融學科發展趨勢看中國的金融人才培養[J].高教探索,2003,(4).
[3] 譚舸.基于金融危機視角對中國職業教育困境的分析與解決[J].湘潮,2012,(3).
[4] 宋桂珍,馬志剛.金融業人才需求與金融職業教育的價值取向[J].江西金融職工大學學報,2005,(11).
[5] 楊林,顏金林.金融實驗教學的定位模式與改革路徑[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6,(2).
[6] 歐璇,周娜.淺談金融實踐教學在高等金融教學中的運用[J].企業家天地,2005,(3).
[責任編輯 陳 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