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1958年美國人類學家奧博格(Kalvero Oberg)在他的一篇學術論文中提出來的一個概念,是指一個人進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環境時,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會交流的符號與手段而產生的一種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懼的感覺。本文從容易遭遇文化休克的群體入手,從心理學角度對文化休克現象進行解釋,試析在跨文化交際中對文化休克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文化休克 群體 文化淵源 應對策略|
一、引言
文化休克并不是醫學意義上所說的休克,它不僅僅是一種身體反映,更多的應該是一種心理反映。當一個人長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中生活,突然來到了另一個新的文化環境中時,就會出現文化休克現象,并且這種現象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表面上看,文化休克是人們對于另一種不熟悉的文化環境的心理反應,實質上是因不同的異文化價值在碰撞時給當事人理解對方行為所造成的障礙。通俗地說,一個人從自己熟悉的環境中遷移出來,在心理上會產生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更嚴重的甚至會由心理問題產生身體上的不適感,最嚴重的甚至會患精神病或者自殺。從交際的角度講,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際的產物,它的研究是提高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條件。
二、遭遇文化休克的群體
我們說文化休克發生在進入新環境中的人群中,但是,并不是所有進入異文化環境中的人都會發生文化休克。大體上講,遭遇文化休克主要是兩個群體:
1.學生和長期在外工作的人員,他們在異文化環境中至少停留一兩年,有的甚至更長。這些人由于與異文化接觸和融合的時間較長,在工作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較多地接觸當地人,在文化方面不適應的情況經常出現。這就要求他們有比一般人更強的心理承受能力。
2.移民和政治避難者。他們中有的是出于自愿,有的則是被迫離開自己的國家。他們是文化休克現象首當其沖的受害者。對于他們來說,文化適應是他們在新文化中立足的基本步驟。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必然遭遇新舊文化的沖突,而要改變已經根深蒂固的舊的文化而去適應完全陌生的環境會給他們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
三、心理學對文化休克的解釋
為什么一個人進入異文化環境會產生種種不良反應?在心理學上有各種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種。
1.負面事件理論。這種理論認為生活中有些事件,例如離婚、失業、喪子或喪偶等會引起各種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疾病。事件的負面影響愈大,所引起的疾病愈嚴重。不同的人群對于同一事件也會由于受教育程度、收入、體質等原因而產生不同的反應。
2.社會支持減少論。這種理論認為一個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與他所能接受的社會支持有著密切的關系。而一個人離開自己的國家到另一個國家,他必然會減少甚至失去自己在原有社會中的支持,這時,他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就會受到消極的影響。
3.價值分歧論。這種理論認為人們之間存在著價值觀念方面的分歧,分歧越大,人適應新環境的難度就越大。心理學方面的研究說明價值觀念的差別與文化適應能力成反比。
這是從心理學角度來對文化休克進行的闡釋,但顧名思義,這一現象同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在跨文化交際中,如果這種差異得不到恰當的處理和彌合,就會產生文化休克,從而阻礙交際甚至使交際成為不可能。
四、文化休克應對對策
大多數遭遇文化休克的個人和家庭最終都有能力樂觀地面對新環境中的障礙和壓力,在這里,有一些建議尤其適用于移民或長時間停留在異文化中的人員:
1.樂觀。通常情況下,樂觀的人總是比悲觀的人要更快地適應一個新環境和新的人,所以樂觀是一種不可或缺的素質。所以在異文化中,不能只看到自己失去的,而要思考自己得到的。這樣才能更好地克服自己的“失落”感,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
2.耐心。對異文化的適應過程是一個對新環境的適應過程,它需要時間和耐心。雖然有時可能還是痛苦的,但要耐心地處理和應對這種差異、一步步地適應,不能要求自己一蹴而就。
3.積極。當然,耐心并不是消極等待,一定要以積極的態度來推進這個適應的過程,給自己確定目標并評估自己的進步。在新的環境里,要培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多同新環境中的人進行交際,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和思維。另外,要努力學習新的語言,同他們進行交流。同時,要自信,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融入和適應新的環境。
4.放松:要放松,不能總是讓自己處于繃緊的狀態,該放松時要放松,給自己輕松的生活和思想。保持輕松的心態,人才能發揮最大的潛力,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新的一切。
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通常的情況是交際雙方有得有失,完全不變化的情況是比較少的。人們常常放棄一些原來的做法,采用對方一些做法,以求得比較和諧的交往。但是,一般我們并不主張異國人徹底本土化。原因之一是很難真正做到,做得不地道,往往會鬧出不少笑話。另一個原因是沒有必要這樣做,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應該是兩種文化的融合。
五、結論
把文化休克當做一種疾病來對待并不合適,實際上它并不是一種醫學意義上的疾病。但是我們不能否認,文化休克是會讓人產生不適感甚至痛苦的感覺。因而,對于必須要接觸異文化的人來說,正確看待并處理文化休克是一個必要的過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一個學習的過程,一種復雜的個人體驗。對于那些將要或已經處在異文化區域中的人來說,意識到并做好文化調適是自己力所能及的。首先要有焦慮意識,因為任何一次重大的文化轉換都可能產生巨大的壓力與焦慮,但我們應該把這看成是一種正常的社會適應性后果。當一個人面臨體驗文化休克的時候,需要自尊、真誠、信心、健康的自我意象和重塑個人文化需求的良好愿望。文化休克現象不能阻止,但至少可以減輕進入新的客家文化的適應壓力,使跨文化交際得以更輕松流暢地進行。
參考文獻:
[1]顧嘉祖,陸笙.語言與文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3]胡文仲.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3.
[4]李常磊.中英文化博覽[M].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2001.
作者簡介:
王曉暉,(1980— ),女,漢族。吉林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現任教于遼寧中醫藥大學藥學院,講師。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