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要:“心理孤兒”是當前兒童心理不健全的一種現象,它的出現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兒童心理需求的缺失。本文從“留守”造成親情的缺失、“離異”造成安全的缺失、“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空間”造成互動的缺失四個方面對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做了具體分析與探究,希望“心理孤兒”現象可以引起社會的關注和家庭的警惕。
關鍵詞:“心理孤兒” 原因 缺失
孤兒是指父母雙亡的兒童。《史記·趙世家》:“於是景公乃與韓厥謀立趙氏孤兒,召而匿之宮中。”《后漢書·鄭均傳》:“均好義篤實,養寡嫂孤兒,恩禮敦至。”
然而,在這個利益迅速膨脹的新時代,我們可能會忽視這樣一個現象:精神上的孤兒開始層出不窮,“心理孤兒”越來越多。所謂“心理孤兒”,我們可以從字面上去理解,那就是指在心理關注上失去父母的孩子。心理研究對其則定義為:學齡階段的兒童、青少年在心理上自我封閉、游離集體氛圍,怯于交往、難于融入社會生活的特征。“心理孤兒”實際是一種心理不健全的現象。
從兒童的成長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家庭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兒童的成長影響是第一位的,家庭教育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造成兒童心理需求的缺失。
一、“留守”造成親情的缺失
在中國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父母為了生計外出打工,用勤勞獲取家庭收入,為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貢獻,但他們卻留在了農村家里,這些本應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兒童集中起來便成了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
據調查,中國農村目前“留守兒童”數量超過了5800萬人。57.2%的留守兒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兒童是父母同時外出。留守兒童的類型大致有兩種:一是隔代教育,即由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由于隔代與血緣關系,監護者多采用溺愛的教育方式,較多地在物質和生活上給予孩子無限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與放任,而較少在精神、道德上進行合理的管束和引導。二是上代教育,即由父母的同輩人,如叔、伯、姑、姨、舅等親戚或他人撫養的教育方式。由于監護和教育對象并非己子,監護人在教育過程中難免有所顧慮,不敢或不會嚴格管教。這樣,上代教育也大多屬于物質型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很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的心理行為。
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身體和心理成長發育的關鍵時期,假如他們長期生活在祖輩親人的寵愛甚至是溺愛中,長期生活在上代親人的放縱中,他們將感受不到正常家庭應有的溫暖,無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及價值觀念上的合理引導和幫助。其實,吃的、穿的、用的對他們而言并不那么的重要,他們更想要父母隨時的微笑和擁抱。
二、“離異”造成安全的缺失
“離異”不僅是實際法律上父母婚姻關系的終結,也指家庭父母因矛盾造成的各種感情不和下的狀態,他們都是我們所說的“問題家庭”。
“問題家庭”是相對于“和諧家庭”而言的,它指的是在家庭關系的處理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和諧因素。主要有這么幾種:一是家庭不和睦,父母感情不穩定,生活就是由大吵與小鬧組成的(據中國家庭調查,每周糾紛在兩次及以上的:30歲以下組占52%,30—45歲組戰34%,45—60歲組占21%,60歲以上組占16%)生活在這樣家庭中的孩子往往處在緊張不安之中。他們情感上是孤獨的,可能會把家當做戰場,一進入就會不安,甚至恐懼。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孩子的心理必然會變得脆弱。二是家庭不完整,或是父母離異(統計數字表明,今天的離婚率將近22%),把子女當作“皮球”任意踢來踢去。單親孩子往往會感到自己被拋棄,對這個世界不滿;他們會覺得命運不公,感到孤單、無助……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沒有安全感,容易產生壓抑、煩躁、自卑、孤僻、冷漠、仇視等變態心理,有的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三、“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生活的節奏加快,競爭意識也日益突出,危機感不斷加強,作為父母工作壓力越來越大。有些年輕的父母平時無暇顧及自己的孩子,要么把子女托付給爺爺奶奶,要么雇保姆照看。
雖然很多父母試圖去關心孩子,但是因為工作緣故,他們與孩子在一起的時間實在是過于短暫,難以詳細了解和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生活等方方面面的狀況,更別說與孩子談心、交心,甚至是去了解孩子內心世界的想法。這樣,子女與父母之間容易產生“陌生感”和“距離感”,使子女在心靈深處形成一個不愿輕易向人開啟自我封閉的世界。
四、“空間”造成互動的缺失
七八十年代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無數同齡人的陪伴,有兄弟姐妹,有鄉村的小伙伴,有四合院里的鄰居們。他們的家不大,你挨我、我擠你,生活得熱熱鬧鬧、歡歡樂樂。
然而,隨著經濟條件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家庭居住條件普遍改善了,很多的小學生有了專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這有利于他們的學習和休息,減少了他人的干擾,增多了個人的自由與私密空間。但這種獨門獨戶的居住環境卻縮小了兒童青少年的生活范圍,使他們與同齡人的交往機會也被大大地減少。許多心理學家做過實驗,結果表明孩子的天性是合群的。當他們與大人在一起的時候,他們的心理世界很多時候是對外界關閉的,表現為個人的拘謹,不能達到無所不言、無所不為的“自由”境界,而一旦與同齡或基本上同齡的孩子在一起的時候,他們那種超強的表達欲和較強的表現欲是成人們難以理解的。
“心理孤兒”的出現是現代家庭教育缺失的產物。“留守”造成親情的缺失,“離異”造成安全的缺失,“忙碌”造成交流的缺失,“空間”造成互動的缺失。這些缺失對兒童的成長極為不利,希望能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家庭的高度警惕,從而有更多的人加入研究去減少“心理孤兒”的數量,力爭告別“心理孤兒”現象。
參考文獻:
[1]東子.別讓孩子成了“心理孤兒”[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0.
[2]曾文星.青少年的心理與治療[M].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
[3]劉元璋.家庭教育熱門話題[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責編 張景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