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聚書
摘要: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也是探索未知奧秘的鑰匙。學生的好奇往往表現在對一些新鮮事物或自己不懂的東西,總想問個為什么,或者異想天開。教師要保護學生的這種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讓學生主動參與,這樣才能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活動和探索的天地。筆者現就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該如何運用科學合理的學習方式做了簡單的闡述。
關鍵詞:小學語文 自主探究 興趣培養
一、開展合作學習、培養學生合作學習意識
合作學習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它能夠將個人之間的爭強好勝轉化為小組之間的良性競爭,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競爭意識以及合作能力,增加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意識,實現了使每個學生都得到發展的目標,提高學生的交際和合作的能力。
(一)學習小組的編排
6個人一組,組長一般先讓能力強、學習好,并樂于助人,有合作精神的人來當,負責小組內的學習、討論工作。而在學習小組初步形成的這段時間里,教師要注意指導,培養小組成員友好合作,積極討論交流的好習慣,培養組長的管理、組織能力。
(二)開展小組評比激勵學生學習
小組學習如果組織不好,學生就很容易出現拉大差距的現象,學習好的在小組里滔滔不絕,引經據典,而學習較差的總是等著別人的幫助,等著別人的答案。所以開展小組評比,給小組打分是激發每個學生都認真學習的好辦法。
二、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舞臺
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種需要——總感到自己是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正因為如此,我們更應該積極地為每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滿足他們的愿望,讓他們享受成功的喜悅。
(一)讓學生當“小老師”,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在每一位學生的眼里,教師是最具權威的。針對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我把問題交給學習小組,讓學習小組的成員交流討論,得出結果。然后派一名代表上臺當“小老師”進行教學。如記憶生字的辦法,領讀生字卡片等。“小老師”還可以向學生提問,對學生的問答,加以評價,學生有不理解的也可以向“小老師”提問,“小老師”再給予指導。如此,生生互動在交流合作中,無論是“小老師”,還是學生,都充分地展示了自己的學習成果,增強了自身的各方面能力。
(二)自主討論,培養學生發散思維
學生年齡小,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在教學中,教師要盡量鼓勵學生敢想敢論敢做,暢所欲言。如教學《想飛的烏龜》時,我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討論,“烏龜掉下來后,它會怎么想,如果它還想飛,有沒有別的辦法?”話還沒說完,學習小組已經開始“你一言、我一語了”有的干脆站起來,有的更是迫不急待地想把自己的想法告訴老師。
(三)開展小主持人活動
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小,模仿性強,他們非常喜歡電視里的節目主持人,喜歡學著他們。針對這一特點,我在學習小組里開展“小主持人”評選活動。讓他們來主持“小話筒”“小問號”等節目。首先,主持人由學習小組自己推薦,主持人必須帶著小組里同學的共同愿望以及疑難點來主持節目。如,學習語文天地里的《烏龜》,小主持人說:“同學們,學了《想飛的烏龜》,我太想太想知道更多有關烏龜的知識。同學們,你們是不是也有和我一樣的想法呢?”經過學習小組互動互學之后,主持人又說:“請說說你對烏龜的了解?”這下可熱鬧了,同學們你一句我一句,都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其中,有許多知識是學生從課外書收集到的,如“冬眠的動物還有哪些?什么是冬眠?”其中有位小主持人,還收集了十幾張烏龜的圖片,并從網上下載了許多有關烏龜的小故事、小知識。學生為了當小主持人,課前都做了充分的準備,積極收集資料。通過活動,學生的動手能力,智力潛力以及自主探索的精神都得到了發展,也提高了學習的積極性。
三、在課外的信息搜集與交流中探索學習
探索性學習更是參與性、開放性,經歷自主探索過程以獲得智力、能力的發展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使教學形成多層次,多方面的信息交流網絡。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為每一個學生進行探索學習創設了極好的情境。
(一)在課外閱讀中合作學習
在教學中,我常常講到很多課外生動有趣的故事,再告訴學生這些知識是從課外書上獲得的,讓學生與課外書交朋友,并鼓勵學生互相推薦書籍。在每周一節的說話課上讓學生展示自己的課外學習成果,評選“小博士”“自學小能手”等等,相互交流自己的閱讀收獲,如讀了哪些書,認識了哪些字,(專門記錄在“我會學”里邊)知道了哪些新鮮事,把自己喜歡的故事講給同學聽等等。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之間互相解決疑難問題,互相聽取別人成功的做法,互相交流更多新奇有趣的故事。通過開展讀報比賽,故事會,朗讀比賽等多種方式檢查評比,調動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如此一來,不但增長了知識,也增識了漢字,一舉兩得。
(二)搜集材料,交流信息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要著手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充分創造各種機會,創設各種情境讓學生表達和交流自己的所見所聞。在上課前幾分鐘,可以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相互交流自己在家中或者路上的各種見聞,或者是在電視、廣播上看到、聽到有趣新聞。這就使學生通過各種方式采集新聞,并經過自己的加工處理,表達出來。同時,讓學生也把在學校發生的新鮮事講給爸爸媽媽聽。促進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增強探索學習的習慣和能力。同時,也是鍛煉了學生搜集、處理、表達、交流信息的能力,有助于語文素養的整體發展。
總之、高爾基說:“文學是人學”語文教學也是人學。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作為新世紀的教師,我們有理由、有責任引領學生在“語文”這一蔚藍的大海中揚帆遠航,進一步探索“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習慣。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