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
摘要:興趣是推動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在動力,是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因素,是學習的強化劑。它能激發學生增強學習的信心,能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這樣學生就會積極主動、心情愉快地學習,就會鼓起勇氣,“求中求和”。
關鍵詞:激發 自主 培養 實踐 延伸
培養學習興趣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朱熹說:“叫人見意趣,必不樂學。”愛因斯坦也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都強調了興趣對學好一門功課的重要性。但“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教師必須要結合學生興趣和特點,激發學生學好語文的熱情。
一、激發興趣,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
要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我們就要更新教育觀念。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指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興趣與求知欲是人類求得知識和掌握真理的動力能源。在教學活動中,應“以人為本”實施民主精神,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氛圍。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伊始,教師最有必要創設各種情境,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學習。小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學習興趣決定的。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投入到學習的熱情中去,引導他們自主學習,學生才會興趣盎然。高年級的語文課,尤其需要學生的所說、所想、所悟、所疑,畢竟高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的生活閱歷,也有一定的見解。因此,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
以《凡卡》為例,這是一篇含義深刻而又較難理解的課文,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教師可根據本班實際情況,鼓勵學生采用適合自己的方式去學習。有的學生喜歡看課外書,他們特地找來背景資料,對人物性格特點了解得特別清楚,學習起課文特別起勁;有的學生喜歡表演,他們自由組成小組,還配上形象的道具,演起課本劇來,把人物的性格演繹得惟妙惟肖;有的學生擅長講故事,自編自演,把課文編成一個生動有趣的故事,同學們也聽得拍手叫好。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喚醒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學生的學習興趣濃厚,學習效率比平時大大提高。
二、創造各種條件,培養學習興趣
1.講究授課方式。教師課堂教學成功與否,其標志之一即是講授的藝術(包括組織教學藝術和講授語言藝術),較高水準的講授能夠激發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從部分學生對語文產生厭學的原因分析,其中就有教師的因素,如講授語言枯燥無味,講授方法千篇一律,只注重自己講,而忽視學生聽。長此以往,不但本來就視語文為“苦”的學生產生不了興趣,而且會引起“樂之者”的厭學情緒,這是值得教師注意的問題。
教師應該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在課堂講授時注意講授方法和語言的藝術性。以《鳥的天堂》一文為例,在此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用飽含深情的朗讀和動聽的音響,把學生帶入那種群鳥紛飛、鳴叫林間、水聲淙淙、小船枝椏的和諧情境中。此時,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已經充分調動起來,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學生通過聽覺、知覺感受著美妙的大自然,體會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萌生出對大自然、對生活的熱愛,對知識的渴求。他們的身心得到了凈化,思想得到了升華。借此機會,我問:“‘鳥的天堂指的是哪里呢?是指人們常說的‘天堂嗎?如果不是,究竟是哪里呢?”學生一下子把注意力集中起來了。對“知其所以然”產生了興趣,教師再讓學生對照課文內容交流、討論,最后找到了答案。
2.拓寬視野。要想讓學生對語文產生濃厚的興趣,就要擺脫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尋找樂趣。廣闊的天地、美麗的自然,可以激發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除此之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閱讀一些課外書,閱讀是寫的基礎,只有廣泛閱讀才能激發他們的興趣。閱讀可以讓學生以審美的眼光發現美、鑒別美、感受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欲望。
3.注重課文朗讀。朗讀是語文的教學手段,好的朗讀可以給人一種美德啟迪與享受。因此,教師首先要加強自身朗讀訓練,給學生做好示范,還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例如,在教《草原》時,開頭部分介紹草原的美麗景色時,應用輕快平和與贊美的語氣來讀;朗讀蒙古族主人歡迎遠客和款待客人時,應用歡快奔放、熱情的語氣;結尾處要讀出那種依依不舍之情。
向四十分鐘要質量,減輕學生的負擔,是我們的指導思想。在教學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主次不分,最重要的是增強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激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教師可充分發掘教材本身的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因素,用課文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
三、積極實踐,提高探索精神,延伸學習興趣
在教學中好的導入能充分地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但不要忽略了學習的全過程,否則會虎頭蛇尾,收不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在學了新知識后,學生要能結合自己的知識能力,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延伸與遷移,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可以說,創造性是落實主體教育的最高體現,對小學語文來說,它意味著學生有創造性的思維、豐富的想象力和較強的語文實踐能力。因此,我們更要注重延伸課本上的語文學習,注意培養學生的求新意識與創造能力。
例如,我教《田忌賽馬》一文臨近結束時,學生興盡意闌之際,我請大家幫幫齊威王,寫封信告訴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學生樂了,每人寫了一封給齊威王的信,信中暢所欲言,又熱情又聰明。于是,這封信既成了學生課堂學習的反饋信息,又成了語文課本學習的延伸;既溫習了信的寫法,鍛煉了書面表達,更重要的是發展了學生的想象力。
又如,每篇古詩學前的“詠詩賽”與學后的“吟詩會”,每篇參觀游記學后的即興演講等等,既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與運用,更培養、發展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其實,語文教材中處處充滿了感性與理性的光輝,只要細心挖掘,都可以用來作為語文課后學習延伸的素材,通過學生實踐和探索,提高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書育人的工作任重而道遠。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雖然激發語文的學習興趣并非朝夕之間便可達到,但只要教師能夠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努力發掘有利因素,重視培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就一定會提高課堂效率,提高學生能力。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