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燁 孫靜清 候鑫楠 祁春穎 楊杰 鄭艷
【摘要】目的:探討術前抗感染藥物預防及綜合措施在降低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方面的效果。
方法:收集近年來住院治療的婦產科患者500例,按照護理措施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250例和研究組250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措施預防感染,觀察組行感染預防綜合護理干預,分析2組的感染情況及預后。結果:研究組患者圍手術期感染率為7.2%,均顯著優于對照組11.2%。
結論: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如心里輔導、衛生指導等,同時提高護理人員素質、加強對感染病原體動態監測、加強抗感染藥物管理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進一步降低婦科圍手術期患者感染發生率。
【關鍵詞】婦產科;感染;危險因素;預防
【中圖分類號】R72.1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052-02
圍手術期感染一直是外科手術中的棘手問題。院內感染的控制、管理是公共衛生關注焦點問題之一,提高感染的防治水平更是護理的重要工作目標和內容,也是評價婦產科治療水平的重要環節。通常情況下,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預防術后感染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減少感染并降低治療費用[1]。但是目前由于抗生素的濫用、耐藥細菌的急劇增加,術后感染的預防和控制除了合理使用抗生素外還需要綜合護理干預。而針對婦產科患者群體的特殊性,除了藥物治療、體格指標的動態監測外,合理復健、心里疏導也顯得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8月至2014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500例婦產科患者的臨床資料,匯總患者基本情況,包括年齡、疾病種類、手術種類、抗生素使用情況等方面內容。按照護理措施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250例和研究組250例,兩組的年齡、體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對照組患者行常規護理干預措施進行感染預防, 而研究組患者則進行圍手術期護理綜合干預。
1.2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特點
1.2.1陰道菌譜正常婦女陰道中主要包含乳酸桿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等微生物。由于婦產科手術的創傷、患者內分泌和免疫功能的改變會引起女性陰道內菌譜的轉化,乳酸桿菌等有益菌減少,而大腸桿菌等有害菌增加,從而增加了條件致病菌上行感染引發的術后感染風險。
1.2.2 皮質激素及抗代謝類藥物的使用、放療化療的劑量增大,均可導致患者自身抵抗力下降,而抗生素使用不規范容易進一步增加患者的易感性。加之患者本身可能存在的貧血、腫瘤晚期等慢性消耗狀態,圍手術期的護理對患者術后恢復和控制感染尤為重要。
1.3 抗生素使用
(1)聯合應用抗感染藥物,一般持續4~6 d,以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鈉+甲硝唑
為主。(2)給藥時機選擇。術前肌肉注射給藥應在術前2 h內,麻醉誘導前給予;在麻醉誘導時即給予靜脈給藥預防治療;若手術時間超過4 h,則應視藥物半衰期,追加抗感染藥物1次。(3)給藥劑量 可采用頭孢呋辛鈉0.75—1.5g,也可聯合應用甲硝唑5 g,或采用頭孢唑林1 g+甲硝唑0.5 g,術前1次,術后每8 h給藥1次,靜脈給藥。(4)加強抗感染藥物應用的護理管理。要提高感染產婦病原體送檢率,視藥敏試驗結果選擇合理的抗感染藥物,并監測細菌耐藥性,對于降低細菌耐藥性發生率及預防感染具有重要作用。
1.4 患者護理方式研究
對照組 250 例患者行婦產科圍手術期的常規基礎護理; 研究組250例患者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針對婦產科患者采取了綜合式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4.1 入院初印象婦產科患者往往會產生過度緊張的情緒,這主要是由于自身身體的變化以及對于陌生環境的本能恐懼及結果不確定性的擔憂,如此負面情緒會為手術效果及感染風險造成影響。為了有效消除負面情緒的影響,護理人員必須在入院第一時間與患者進行積極主動的溝通,將病房環境、注意事項、可能的情況及恢復點等進行主動介紹,與患者建立良好互動關系的同時消除患者的負面心理。同時對于可能涉及到的檢驗項目應該交由責任護士提前告知其檢查意義,獲取患者的信任及配合。
1.4.2 衛生指導 婦科手術患者一般不宜實行坐浴,避免上行感染。 對于生殖器應盡量避免與物體接觸且必須保持清潔,外陰部保持干燥。患者在住院期間應對貼身衣物進行清潔處理,每日內褲必須經“84消毒液”浸泡消毒或洗后太陽晾干。
1.4.3 術后生活習慣培養 為了促進術后身體修復,護理人員對于婦產科術后患者應鼓勵由其家屬陪伴盡早下床進行適宜運動量的活動。在適當時候及時拔除引流管、氧氣管、胃管、導尿管以及靜脈導管等管子,使患者早日下地。另外在飲食方面應注重營養與類型兩方面的搭配,避免因飲食配比不當導致的低蛋白血癥、貧血等,最為合理的飲食應是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低脂、易于消化的食品。
1.4.5 規范使用預防性抗生素 對于必要抗生素的使用,需要遵從適時以及適量的原則,而且必須在使用抗生素前確認患者無皮試過敏現象。
1.4.6 針對性感染護理 為預防醫源性感染,必須嚴格遵從醫院的清潔消毒規定對醫生及器械進行消除處理。對于導尿管也需要定期更換并保持外陰清潔。
1.5 統計學方法
所得數據均采用 SPSS 15.00 軟件進行統計。 數據經正態性檢驗,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組間差異采用t檢驗進行描述,p< 0.05 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于經兩種不同護理方式下患者圍手術期的感染率對比發現對照組250 例患者中有 28 例(11.2%)存在感染,研究組的250 例中有 18 例(7.2%)存在感染,顯著低于對照組。 P< 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3 討論
女性生殖系統微環境由多種微生物構成,大部分為需氧菌,部分為厭氧菌,還可能存在真菌、原蟲及病毒。婦產科手術主要為下腹部手術,術前、術后需減少飲食,加之手術造成的組織創傷及出血,留置腹腔引流管或導尿管等,導致患者抵抗力下降,內源性菌群失調或上行性感染均可能引起嚴重的圍產期感染,如不及時控制對手術效果和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 [2]。
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和控制有賴于合理地預防性應用抗感染藥物。理想的抗感染藥物應具備抗菌譜廣、殺菌及組織滲透能力強,不良反應小、組織內有效濃度維持時間長且性價比高等特點。由于頭孢類抗生素抗茵譜廣、低毒、高效,患者耐受性好,臨床應用普遍[3]。本研究中患者均以頭孢唑林、頭孢呋辛鈉預防圍手術期感染,效果滿意。
綜合護理干預措施預防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盡管婦產科圍手術期應用抗感染藥物對預防術后感染效果較好,但需注意的是患者自身狀態及護理干預是否到位可能對治療效果和患者預后產生影響。本研究表明,采用針對婦產科手術患者的護理措施,如心里輔導、衛生指導等,同時提高護理人員素質、加強對感染病原體動態監測、加強抗感染藥物管理等綜合護理干預措施可進一步降低婦科圍手術期患者感染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譚曉珍.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干預.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1,27(7):42-43.
[2] 湯紅娟. 婦產科生殖器感染患者的臨床護理研究. 中國衛生產業,2012,09(16):32-33.
[3] 于小仙. 婦產科圍手術期感染的預防及護理. 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2002-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