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蘭香
【摘要】目的:探討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發病原理以及治療方式。方法:以到我院進行治療的150名確診為患上慢性咳嗽的病人作為研究對象。通過多種方式研究致病因素,如電子喉鏡檢查、CT、以及詢問等,同時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對治療結果進行觀察。結果:喉部炎癥、鼻竇炎、應變性咳嗽以及應變性鼻炎都有可能成為慢性咳嗽的致病因素;在進行治療之后,150名病人中10例治療無效,72例有效,68例顯效,總有效率是93.3%。結論:針對因為耳鼻喉科疾病而引發的慢性咳嗽,要選擇各種方式確診,在按照不同的致病原因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療。
【關鍵詞】耳鼻喉;慢性咳嗽;治療
【中圖分類號】R56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4-4949(2014)07-0111-01
慢性咳嗽屬于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該病的致病原因多種多樣,不僅有呼吸系統疾病的原因,還有耳鼻喉科疾病的原因。若是患者在進行呼吸內科治療后未出現良好效果,則可以嘗試進行耳鼻喉科的檢查治療。治療慢性咳嗽,首先要找出病因,再對癥治療。筆者對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進行了臨床探析,現將研究情況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150名患者中男女分別為72、78名,年齡在4到63歲之間,平均年齡是(32.4 5.3)歲。病人的納入標準為:持續咳嗽的時間大于8周,采取呼吸系統疾病治療沒有明顯的療效。病人有如下的臨床癥狀:110名病人不僅有咳痰與咳嗽癥狀,還有頭昏、鼻塞、咽痛、流涕、咽部異物、咽癢不適等;24名病人有聲嘶、咽喉異物感、呼吸困難、胸悶、反酸等癥狀;還有16名病人有咽喉發癢、刺激性干咳等癥狀。
1.2臨床檢查
本次檢查采取的方式主要有CT、鼻竇攝片、血常規檢查、肺部聽診、電子喉鏡檢查、胃鏡檢查、X線平片以及詢問等。在詢問中發現有的病人有呼吸道感染史,少部分病人曾有吸煙和過敏史;經由肺部聽診沒有顯示異常;肺部CT以及X線片顯示沒有異常;電子喉鏡以及鼻內鏡檢查發現病人鼻腔粘膜有膿性分必物、水腫、充血現象鼻咽腔或者咽后壁出現膿性分必物;在血常規檢查中有血嗜酸粒細胞計數、特異性IgE、血清總IgE升高現象;鼻竇CT檢查發現鼻竇粘膜內出現液平面或者增厚現象;聲帶聯合區域出現紅斑或者水腫現象;胃鏡檢查沒有顯示異常。
1.3治療方法
若病人的慢性咳嗽的致病原因是變異性鼻炎,則選擇抗組胺藥物與糖皮質激素治療。其中每個鼻孔使用的丙酸氟替卡松劑量是50μg/次,堅持每天用藥2次。也可以通過氯雷他定等聯合白三烯受體拮抗劑治療,其中氯雷他定使用量為每次10mg,每天清晨用藥1次;若病人的慢性咳嗽的致病原因是喉源性原因,則選擇加味六味湯進行治療,該湯含有如下藥物:玄參、前胡、荊芥、僵蠶、甘草、生地、薄荷、黃藥子、防風、桔梗等。加水將藥煎成2碗,每天2次。
1.4療效判定標準
無效:患者的咳嗽癥狀沒有出現任何變化,甚至出現咳嗽加重的趨勢;有效:病人的咳嗽癥狀出現減輕,但是在遇冷后仍然出現輕微咳嗽,繼續使用原方法開展治療,咳嗽癥狀有明顯減輕;顯效:病人的咳嗽癥狀已經全部消失,在停止使用藥物一周沒有出現復發的情況。
2結果
2.1診斷結果
150名慢性咳嗽病人在進行耳鼻喉檢查之后,26名確診為鼻竇炎引起,占17.3%;52名確診病因為變應性鼻炎,占34.7%;36名確診為變應性咽炎,占24%;18名為變應性咳嗽, 占12%;18名為喉部炎癥引起,占12%。
2.2治療結果
針對患者的不同病因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之后,在這150名病人中無效的有10例,72例有效,68例顯效,總有效率達到了93.3%。其中,26名鼻竇炎病人中有2例無效,10例有效,12例顯效;在52名變應性鼻炎病人中有2例無效,28名有效,22名顯效;在36名變應性咽病人中,0無效,20例有效,16例顯效;在18名變應性咳嗽病人中,2例無效,8例有效,8例顯效;在18名喉炎炎癥病人中,2例無效,6例有效,10例顯效。詳情見下表1。
表1對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治療效果分析(n%)
總例數 顯效 有效 無效 總有效150 68(45.3%) 72(48%) 10(6.7%) 140(93.3%)3討論
慢性咳嗽屬于一種臨床常見癥狀,病人主要有頻繁清嗓、咽部不適以及持續咳嗽等癥狀。大多數病人認為咳嗽和呼吸道感染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所以,患上慢性咳嗽的時候他們常常是先選擇呼吸內科診治,但是有的病人療效不理想,則要考慮因為耳鼻喉科引起的慢性咳嗽。一般來說,由于患上耳鼻喉科疾病而導致慢性咳嗽主要有如下的原因:胃-或食管反流性咳嗽、應變性咳嗽或者鼻后滴流綜合征(上氣道咳嗽綜合征UACS)等。
3.1變應性咳嗽
應變性咳嗽通常和病人的體質有很大的關系,病人主要有一個明顯的臨床表現,即刺激性干咳,灰塵、冷空氣侵襲是發病主要誘因,并且病人往往伴有咽喉發癢。在開展臨床治療的時候,詢問病人的過敏史以及病史,開展血常規檢查就可以進行準確的診斷。在開展治療的時候通常選擇以抗組胺藥物加短期糖皮質激素為治療藥物。
3.2胃-或食管反流性咳嗽
胃-或食管反流性咳嗽這一類型的疾病的誘因是胃內容物以及胃酸反流到食管里引發咳嗽,其和植物神經功能失調、食管運動功能失調以及微量誤吸等原因有關。通常來說,病人會有如下的癥狀:噯氣、脹氣或者反酸等。在診斷中通常根據24hpH值的檢測值進行疾病診斷。開展治療的時候主要用藥是質子泵,治療時間往往大于3個月。
綜上所述,在臨床上,導致出現慢性咳嗽的原因多種多樣,病人在呼吸內科就診時應該考慮支氣管擴張癥、藥源性咳嗽以及感冒后咳嗽等因素。作為一名耳鼻喉科醫生,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分析慢性咳嗽的原因:通過詢問等方式了解病人的病史;選擇X胸片檢查;血常規檢查、24小時食管PH值檢測;肺通氣功能檢查等。等到對病人的具體病因做出確診之后,再以此作為基礎采取針對性強的治療手段,病人的病情通常都會得到有效的控制。在本次探究中對150名病人進行全面的檢查,得出準確的診斷結果,再開展有針對性的治療,獲得了高達93.3%的總有效率。
參考文獻
[1] 楊 穎.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臨床探析[J].大家健康,2013,11(7):130-131.
[2] 劉義平.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的臨床探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8(11):637-638.
[3] 李淑珍, 趙利.耳鼻喉科疾病所致慢性咳嗽1 7 例臨床分析[J].內蒙古醫學雜志,2004, 12(36):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