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艷艷 全小翀
【摘 要】服務農業、農村、農民始終是我校的辦學宗旨。發展現代農業離不開高素質的農民隊伍。通過送教下鄉,采取校企(社)合作的模式培養農民的專業技能,提高從業水平,從而提高農產品質量,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校企(社)合作 農民培養 探索
自建校以來,我校始終以服務農民、農業、農村為宗旨,堅持送教下鄉,努力提高農民的從業水平。為了更好地培養農民,與農業生產合作社和農業企業聯合辦學,招收社員和企業員工為涉農學生。利用農業生產基地作為學生的校外實訓基地,在生產中學習,實現理實一體化教學。學生在實踐中提高理論水平,鍛煉實踐技能,提高了從業科技水平;同時提高企業主的管理能力,增加經濟收入,并鼓勵其發展壯大合作社和農業企業,從而帶動一方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社會效益。
1選擇合作企業(合作社),確定培養對象
為了適應本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的需要,在全面了解各鄉鎮農業產業的基礎上選擇合作的農業企業(合作社),簽訂聯合培養學生的協議。確定培養對象,把企業的農民和社員作為主要培養對象。明確合作社主任或農業企業經理作為負責人,負責組織學習,保證農民學生的學習時間和質量。
2建立“校企(社)合作”辦學模式,實施特色教學
在送教下鄉過程中,學校與農業企業(合作社)合作辦學,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安排教學課程。學校負責安排教師進行理論和實踐教學,各教學點負責提供教學場所和實習實訓基地。教師根據各教學點實際和產業特點,在不影響農業生產,不增加學生和農業企業負擔的基礎上,按照涉農專業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原則,積極開展特色教學。學生的生產實踐實行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的形式,鼓勵學生和企業發展特色和高效農業,做到“學生分散實踐經營,教師全程跟蹤服務”。
2.1依據農事特點,靈活實施2+3教學模式。合理安排理論學習及實習實踐時間,讓開農忙季節,有效保證學生參加學習。安排課程時,按照2+3(2天理論,3天實踐)的教學模式,保證能夠按時開課和課程學時;再根據各教學點的實際特點,靈活安排。比如以農家旅游接待為主的白洋峪教學點,從“五一”到十一月初,一直是旅游旺季,課程安排主要以實踐課為主,每個農家飯莊就是實習基地,學生邊工作邊實踐,實習教師也深入景點、飯莊對學生進行指導。到了旅游淡季,周一到周五安排全天集中上課。這樣既能保證教學效果,也大大增加了課程的針對性和實用性。
2.2按照產業特點設置課程,開展特色教學。“一社(企業)一品牌,一點一特色”。由于選定的教學點有不同的農業產業,按照產業特點設置課程,開展特色教學是“校企(社)合作”的關鍵。步步高干果產銷專業合作社所在的教學點,主要以干、鮮果品生產為主。針對教學點的不同樹種(核桃、板栗、蘋果、梨)安排專項技術講解,如核桃秋季整形修剪技術、板栗疏雄技術、蘋果套袋技術等,再加上學生的實際操作訓練,教師跟蹤指導,教學效果顯著。
2.3重視實習實踐,提高學生專業技能。實踐課教學緊密結合當地產業實際,和專業理論課程合一,做到實用性、有效性和針對性協調統一,從而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比如:在野雞坨鎮養雞專業村宋莊,養殖專業病雞解剖實習課,就把課堂搬到了養雞專業戶的雞舍外,抓來病雞,采取教師演示,學生分組操作的方式,找出病因,對癥治療。這樣既解決了實際問題,又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理實合一的專業教學模式,使得學生既學到了專業理論,又應用于生產實際鍛煉了專業技能。
3校企農(社)合作培養農民,成效顯著
3.1開展聯合辦學,擴大涉農學生生源。由于中職學校涉農專業招生困難,我校積極開展送教下鄉工程,把目光投向廣大的農村,那里才是涉農專業辦學的主戰場。我校送教下鄉學生遍布39個行政村,與瑞陽農業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溝南莊杰園果菜種植合作社、東新莊雨超干鮮果品產銷合作社、春良綠色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克軍養雞協會、步步高干果產銷專業合作社等簽訂合作辦學協議,招收合作社社員和企業從業人員為涉農專業學生,保證了涉農專業的生源。
3.2軟硬件齊備,保證教學順利開展。各教學點都具備充足的教學場所,硬件設施齊全,為送教下鄉工作的順利展開,提供了物質保障。每個社員的果園、飯莊、養殖場就是實訓基地,那里是他們工作的地方,也是學習的地方,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實踐,或小組成員合作學習,互相探討,共同提高實踐技能。學校選派教學和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開展教學和實踐活動,保證了學生的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水平。
3.3農民素質提升,經濟收入增加。合作社的社員一般都是有一定生產經驗的農民,多少懂得一些專業知識,但是,文化基礎薄弱,專業理論匱乏,造成對科學技術的理解和掌握較慢,甚至出現偏差。因此,開展規范的系統性的專業教育,可以彌補這些不足。
溝南莊村是遠近聞名的日光溫室蔬菜生產專業村。長期以來種植黃瓜技術熟練,也形成了合作社員的思想保守,固守老技術,效益偏低的現狀。針對此現象,教師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查找對策,有針對性地講解了《日光溫室葡萄栽培技術》《日光溫室稀特匯蔬菜栽培技術》等知識。社員們通過學習,意識到自己的主要問題是種植模式單一,栽培技術落后,抗災害能力差。于是,社員們開始試行高效立體種植模式,并采取了日光溫室冷凍害防治技術——秸稈還田法,防蟲網、黃板誘蚜等技術措施的應用,使蔬菜品質提升,產量增加,效益提高。溝南莊村的黃瓜甘甜爽口,春節期間上市,價錢雖高,卻賣得最快,每個溫室的純收入比當地其他溫室高出1萬多元。
我校涉農專業以服務“三農”為己任,探索培養農民專業技能、提高農民從業水平的新途徑,采取校企(社)合作的辦學模式,實施理實一體化教學,把課堂開在田間地頭、山場、農場、養殖場,真正做到下鄉傳真經,實現校企(社)雙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