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志俊
摘要:基于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理念,對《化學2》中“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核心教學內容進行解析,比較3種教材的單元教學內容,分析學生認知的偏差,提出核心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物質結構基礎;教材分析;認知偏差;活動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5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化學2》主題1 “物質結構基礎”是高中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重要基本理論,承載著深化理解《九年級化學(上)》物質構成的奧秘,準確把握《化學1》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中蘊藏的規律,有效建構微粒觀、結構觀等化學基本觀念、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備的理論基礎等多重任務。
《化學2(必修)》“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教材分析和核心內容教學活動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核心知識,充分整合教材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追求促進學生知識、方法和能力同步發展。力求充分體現化學教學的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
一、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1. 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對“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單元教學內容的要求見表1[1]。
2. 教材內容比較
三種教材對核心內容的選擇基本一致,但內容的編排順序和呈現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種教材選擇的核心內容知識點,核心內容的呈現方式分別見表2、表3。
3. 核心內容分析
(1)單元知識的框架結構
體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的“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知識框架見圖1。
(2)與其他模塊的內容銜接
“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與其他相關模塊內容的銜接(以人教版為例)見表4。
二、 核心內容價值解析
核心價值1:“原子結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元素的概念,為建構“原子結構決定元素性質”奠定了基礎。
核心價值2:“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基本規律,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等化學史實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艱辛,領會創新思維的價值。
核心價值3:“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幫助學生將“雜亂無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學好化學的工具,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基本理論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
核心價值4:“化學鍵”的學習,進一步揭開了“物質結構的奧秘”,為用微粒觀理解化學事實與現象開辟了新的視角。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要的知識與方法基礎。
核心價值5:“位、構、性”關系的建構,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認識化學問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把握相關概念間的因果關系。
核心價值6:核心內容的學習所涉及的探究、比較、歸納和演繹等方法的應用,微粒觀、實驗觀、結構觀和哲學觀念的建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核心內容學生認知偏差與糾偏策略
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受學生前認知和學習內容的抽象程度及對理解力的要求等因素的影響。有效糾偏要求教師在弄清認識偏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針對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見表5)。
四、核心內容教學設計
圍繞學習要求和教學內容,恰當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起點,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匹配學習內容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核心知識,優化學習方法,形成學科觀念(見表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祖浩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磊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5] 王晶,鄭長龍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反應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基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
摘要:基于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理念,對《化學2》中“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核心教學內容進行解析,比較3種教材的單元教學內容,分析學生認知的偏差,提出核心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物質結構基礎;教材分析;認知偏差;活動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5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化學2》主題1 “物質結構基礎”是高中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重要基本理論,承載著深化理解《九年級化學(上)》物質構成的奧秘,準確把握《化學1》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中蘊藏的規律,有效建構微粒觀、結構觀等化學基本觀念、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備的理論基礎等多重任務。
《化學2(必修)》“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教材分析和核心內容教學活動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核心知識,充分整合教材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追求促進學生知識、方法和能力同步發展。力求充分體現化學教學的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
一、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1. 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對“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單元教學內容的要求見表1[1]。
2. 教材內容比較
三種教材對核心內容的選擇基本一致,但內容的編排順序和呈現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種教材選擇的核心內容知識點,核心內容的呈現方式分別見表2、表3。
3. 核心內容分析
(1)單元知識的框架結構
體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的“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知識框架見圖1。
(2)與其他模塊的內容銜接
“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與其他相關模塊內容的銜接(以人教版為例)見表4。
二、 核心內容價值解析
核心價值1:“原子結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元素的概念,為建構“原子結構決定元素性質”奠定了基礎。
核心價值2:“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基本規律,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等化學史實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艱辛,領會創新思維的價值。
核心價值3:“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幫助學生將“雜亂無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學好化學的工具,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基本理論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
核心價值4:“化學鍵”的學習,進一步揭開了“物質結構的奧秘”,為用微粒觀理解化學事實與現象開辟了新的視角。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要的知識與方法基礎。
核心價值5:“位、構、性”關系的建構,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認識化學問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把握相關概念間的因果關系。
核心價值6:核心內容的學習所涉及的探究、比較、歸納和演繹等方法的應用,微粒觀、實驗觀、結構觀和哲學觀念的建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核心內容學生認知偏差與糾偏策略
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受學生前認知和學習內容的抽象程度及對理解力的要求等因素的影響。有效糾偏要求教師在弄清認識偏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針對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見表5)。
四、核心內容教學設計
圍繞學習要求和教學內容,恰當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起點,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匹配學習內容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核心知識,優化學習方法,形成學科觀念(見表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祖浩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磊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5] 王晶,鄭長龍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反應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基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
摘要:基于促進學生認識發展的理念,對《化學2》中“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核心教學內容進行解析,比較3種教材的單元教學內容,分析學生認知的偏差,提出核心內容教學活動的設計建議。
關鍵詞:物質結構基礎;教材分析;認知偏差;活動設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10-005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化學2》主題1 “物質結構基礎”是高中階段全體學生必修的重要基本理論,承載著深化理解《九年級化學(上)》物質構成的奧秘,準確把握《化學1》常見無機物及其應用中蘊藏的規律,有效建構微粒觀、結構觀等化學基本觀念、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原理”和“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備的理論基礎等多重任務。
《化學2(必修)》“物質結構基礎”單元教材分析和核心內容教學活動設計,依據課程標準,緊扣核心知識,充分整合教材資源,精心設計教學活動,追求促進學生知識、方法和能力同步發展。力求充分體現化學教學的學科價值、社會價值和教育功能。
一、單元教學內容分析
1. 課標要求
課程標準對“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單元教學內容的要求見表1[1]。
2. 教材內容比較
三種教材對核心內容的選擇基本一致,但內容的編排順序和呈現方式存在較大的差異。
三種教材選擇的核心內容知識點,核心內容的呈現方式分別見表2、表3。
3. 核心內容分析
(1)單元知識的框架結構
體現知識間的邏輯聯系的“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知識框架見圖1。
(2)與其他模塊的內容銜接
“物質結構基礎(《化學2》)”核心內容與其他相關模塊內容的銜接(以人教版為例)見表4。
二、 核心內容價值解析
核心價值1:“原子結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元素的概念,為建構“原子結構決定元素性質”奠定了基礎。
核心價值2:“元素周期律”的學習,有助于學生充分認識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間的內在聯系,更好地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質的基本規律,強化結構決定性質的觀念。“元素周期律的發現”等化學史實的學習,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體驗科學發現的艱辛,領會創新思維的價值。
核心價值3:“元素周期表”的學習,幫助學生將“雜亂無章”的元素化合物知識進行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了一種學好化學的工具,讓學生充分認識化學基本理論對生產生活的指導意義。
核心價值4:“化學鍵”的學習,進一步揭開了“物質結構的奧秘”,為用微粒觀理解化學事實與現象開辟了新的視角。為后續學習“化學反應與能量變化”、“物質結構與性質”奠定必要的知識與方法基礎。
核心價值5:“位、構、性”關系的建構,有助于學生用聯系的觀點認識化學問題,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準確把握相關概念間的因果關系。
核心價值6:核心內容的學習所涉及的探究、比較、歸納和演繹等方法的應用,微粒觀、實驗觀、結構觀和哲學觀念的建構,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能力,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三、核心內容學生認知偏差與糾偏策略
學習過程中的認知偏差,受學生前認知和學習內容的抽象程度及對理解力的要求等因素的影響。有效糾偏要求教師在弄清認識偏差產生原因的基礎上,針對性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見表5)。
四、核心內容教學設計
圍繞學習要求和教學內容,恰當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起點,合理整合教學資源,有效匹配學習內容與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建構核心知識,優化學習方法,形成學科觀念(見表5)。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3] 王祖浩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磊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2[M]. 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
[5] 王晶,鄭長龍主編. 義務教育教科書:化學九年級上冊[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1[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7]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反應原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8] 王晶主編.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質結構基礎[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