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保華
【摘要】新課程改革不斷推進,較之于傳統教學有了很大的突破。為了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初中數學教學一定要注重在教學方法上實現創新。本文主要圍繞新課程背景探討初中數學教學如何在方法上實現創新,以期能夠為初中數學實踐教學產生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初中數學 教學改革 教學方法 創新
新課程改革,突出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強調構建良好的課堂互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傳統教學呈現出的弊端日益明顯,因此初中數學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創新成為一種必然。初中數學教學方法實現創新不僅是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也是有效提升初中數學教學質量,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必然選擇。
一、加強教學方法與明確的教學目的之間的聯系
1.增強課堂活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對學生數學呆板的思維進行改變是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任務。因此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重視增強課堂活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豐富教學形式,不能對教材內容照搬照抄,要結合教學內容搜集豐富的課外資料,能夠與實際生活相聯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能夠將抽象的數學知識具體化,降低學生的理解難度。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注重增強自己的語言魅力,以飽滿的激情感染學生,提升語言的幽默性、生動性,激活學生學習的參與性。同時還可以適時將我國在數學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介紹給學生,使學生產生愛國主義情感,形成較強的學習動機,進而形成積極的學習氛圍,產生良好的學習效果。
2.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意志力進行培養。心理學家曾發表這樣的觀點:“人在困難克服的過程中就會體現出意志,困難是培養人的意志的法寶。”因此,教師對學生進行授課,不能僅僅停留在知識的淺層次,要適度讓學生思考有一定難度的知識,為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思考問題創造充分的空間。同時也要注意,要把握好學生問題的難度做好把握,要符合學生的能力發展水平,不能設置太難的題目使學生的自信心受挫,否則得不到鍛煉學生意志力的效果。
3.重視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教師一方面要關注怎樣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教材知識、怎樣解題、應對考試,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進行積極的培養,學生是不是具備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的未來學習影響十分深遠。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要根據學生發展的不同層次采取分層教學法,切實立足于學生的實際發展情況提出科學合理的要求。此外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具體表現,對學生適時采取激勵措施,可以采取評優、評獎的方式,激活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整個班級內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創造積極的課堂學習環境,促進教學效率的提升
1.教師要設計好課堂導入,提升課堂導入的精彩性,能夠在一堂課開始的時候就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充滿興趣。可以通過詼諧風趣的語言或幽默的動作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激活學生的學習自主性,進而使學生踴躍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教師要以飽滿的情緒投入課堂教學中,用激勵與微笑感染學生,對學生充滿信心,加強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融合性,激活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增強學生思維的活躍性,不斷創新,開拓進取,進而對數學知識做到更好地把握。如此,不僅有利于教師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更有利于課堂教學取得良好的效果。
2.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機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究的機會,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通過獨立思考或者相互合作探討掌握知識。以學習 “二次函數的圖想象與性質”這部分知識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參照畫函數圖象的相關方法,繪制出幾個二次函數的圖象,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分析這些圖象的性質。如此,學生通過獨立思考和小組討論對二次函數的性質就有了掌握,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對二次函數圖象的認識和理解獲得了加深。如此教師很容易就達到了教學目的,而且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有效提升了自己的能力,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3.為學生之間展開合作交流創造條件。新課程改革,將自助探究學習提高到了重要位置,因此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造民主融洽的課堂氛圍,為學生之間展開合作交流創造條件。教師要把握好自身在課堂上的角色,對課堂做好組織,為學生學習做好指導。教師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下自身的權威地位,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教學形式上可以讓學生展開互助合作。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小組劃分,以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性格、興趣為依據,結合各個小組的實際發展情況科學合理地分配任務。同時,教師要注重和學生互動,能夠將自身融入學生的小組學習當中,做好必要的、有益的指導,使學生具備一定的合作能力,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進而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以新課改的要求為指導,組織設計數學課堂教學,要做好充足的備課,激發學生對數學這門學科的學習興趣,充分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如此才會促進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邵月梅.新課改背景下初中數學有效教學的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1(17).
[2]楊德珍.淺論新課改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J].新課程學習(下).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