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嬋
【摘要】教育不但是幫助人們取得成功的一種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個個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過程。培養人健康、和諧的情感,塑造他們的完美人格,是未來教育的重要主題和使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
【關鍵詞】情感教育 高中政治 新課標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根據某種價值標準去評判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一種特殊的反應方式。積極的情感會激勵人們去努力地學習、工作、創造。長期以來,在思想政治課的教學之中,一直以提高成績為主要目標,而忽視了學生情感經驗的積累和情感能力的培養。學生對于所學的知識只是當做一種理論來接受,甚至出現死記硬背的情況,導致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教育不但是幫助人們取得成功的一種手段,更為重要的是它還是一個個人社會化的過程,是塑造完善人格的過程。培養人健康、和諧的情感,塑造他們的完美人格,是未來教育的重要主題和使命,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基本趨勢。以往的學校情感教育主要集中于與社會道德規范有關的德育。而在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新課程標準中,情感教育除了繼續關注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外,還注意培養學生積極的生活態度,健康向上的審美意識等對學生未來生活有重要影響的態度。如“關注社會發展,積極參加社會實踐,誠實守信,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民主法制觀念,培養公民意識”,“熱愛集體,奉獻社會,關心他人,樂于助人,倡導團結友善的精神”“樂于學習,尊重科學,追求真理,具有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熱愛生活,積極參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標。”
高中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內容本身就比較嚴肅、抽象,常規的課堂氛圍就顯得沉悶,呆板,所以政治課教學要實現教學目標,就必須注重情感教育,在教學中,根據學生情感形成、發展的特點,靈活運用教學方法。
第一、在教學中要以情曉理,以理激情,使抽象枯燥的理論知識閃耀出情感的色彩,以激發學生對思想政治課的興趣。(1)教師要以愉快的情緒、充沛的精力上好每一節課。積極愉快的情緒是鼓舞學生學習的動力,學生帶著愉快的情緒去學習,可以精神振奮,思維活躍,感受性強。教師飽滿的情緒主要是通過表情、動作和言語表現出來。因此,教師在講授和討論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通過豐富和生動的肢體動作來感染學生,從而產生教書育人的良好效果。(2)言語的表達要和諧、親切,聲情并茂,或激烈高昂,或凝重深沉,跌宕起伏,抑揚頓挫,使其產生強大的邏輯力和扣人心弦的感染力。(3)貼近生活,結合實例,激發學生情感。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典型材料。先進的榜樣,名人名言,通過感人的講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更好理解掌握思想政治課的基本原理和觀點。
第二、發自內心的關愛學生,以情感人。思想政治課教學過程既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是一個情感交流過程,因此,教師教育學生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1)教師要運用自身的情感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教師對學生真誠的愛與期望,是一種巨大的教育力量,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感、親切感、依戀感,從而樂于接受教師所講的道理,這就是“親其師,信其道”。人只能由人來建樹,教師的情感對學生的情感具有最直接、最重要的影響。(2)善于表達真情,發揮表情的信號功能。教師在講解道德范例、分析道德準則時應投入真情,充分發揮真情的信號功能,如豐富的面部表情,語音的抑揚頓挫及適當的機體表情等。
第三、創設富有情感因素的教育情境,以境育情。(1)教學中,使用電影、電視等電教媒體以及掛圖、實物等直觀形象把學生帶進某種特定的情境之中,以具體的形象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2)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去實地參觀、采訪,通過開展社會調研使學生了解社情民意,把所學理論知識、社會現實、自我情感聯系起來,增強關心他人、關心社會、樂于奉獻的道德情感。(3)根據教育教學需要請英雄模范等先進人物走進課堂,聯系高中生的思想實際作報告,講述自己的經歷和心理歷程,讓學生從中受到熏陶洗禮。
思想政治教學需要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學中不可缺少的內容,沒有情感教育,思想政治教學就失去了神韻和靈魂。因此,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我們必須加強對青年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和科學的方法,幫助他們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參考文獻:
[1]顧明遠.教育大詞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2]陳大柔,叢杭青.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3]林崇德,鄭和鈞,鄧京華.高中生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4]朱小蔓,梅仲蓀.道德情感教育初論[J].思想 理論 教育.2001.[5]中學思想政治課增強學生思想政治信念的實踐研究課題組.關于當前上海中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調查告[J].思想 理論教育.2001.
[6]魯潔,王逢賢.儲培君等[M].德育論.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7]蔡蕓.淺析培養道德情感的心理途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2.
[8]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9]陳安福.德育心理學[M].重慶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