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紅云
【摘要】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也是促使職高學生學習自覺性的最好內在動力。我們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拓寬教學思路,要以人為本,因才施教,在課堂中,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運用多種形式與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巧妙的結尾給職高學生留下最深刻、最佳的印象等努力,能讓更多的職高學生喜歡學習。
【關鍵詞】興趣 課堂 以人為本 引導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教師,也是促使職高學生學習自覺性的最好的內在動力,所以培養職高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是向職高學生實施教育的重要前提之一。
但在實際教學中,我們職教教師在培養職高學生學習興趣,保持延續興趣上顯得有些束手無策。特別是一些問題職高學生,從小學開始就一直被教師家長打擊,隨著年齡的增大,職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反而逐漸減弱,有的甚至到了“討厭”的地步,職業學校的學生對學習沒興趣,這是普遍存在的現象。
但是到我們職高來以后學生對學習就沒興趣了,出現這種先熱后冷的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既有教師的原因,也有職高學生自身的原因,還有很多的客觀原因。近年來,就激發職高學生興趣方面,在教學中做了一些探索和研究。事實證明:通過努力我們是能讓更多的職高學生喜歡學習,并能保持延續這種興趣。
第一,我們在教學中要轉變觀念,拓寬教學思路,過去的傳統教育主要強調知識的學習,能否得到考試的高分是最重要的,滿堂灌的教學方式,勢必形成教學內容形式的單調,久而久之職高學生自然降低了學習的興趣。我們應該改變觀念,擺脫原來刻板教學的束縛,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需要。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過程。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系,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學生置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使學習成為在教師指導下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通過不斷探索,尋找一條適合職高學生教學的新路子。
第二,要以人為本,因才施教,根據不同的職高學生表現的特征,并采取與之相適應的指導方法。它將使我們的教學出現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們職業高中的學生他們普遍自信心不夠,覺的自己在學習上已不存在希望,不管你教師如何開導,都提不起興趣。此時要引導他們去學習,提高他們學習的動力,讓他們彼此作比較,鼓勵他們取得更大進步,并及時肯定他們的成就,讓他們樹立信心,及時培養他們強烈的比較欲望。要建立他們的信心,讓職高學生有強烈的比較愿望,這種強烈的比較欲望會促使他們在任何方面都向優秀的職高學生看齊。學習最重要的是“興趣”,作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應該只是單純地傳授知識,而是要以職高學生心理特點、生理特點為依據,培養職高學生的能力,增長才干,把他們引導到學習的快樂海洋中來。促使他們積極、主動、愉快地學習。
在上一節課時首先導入新課,要想辦法誘發興趣,可以采取如下辦法:1.歌曲導入,通過學習歌謠誘發興趣2.錄音導入。隨著電化教學的開展,在課堂上放一段音樂(或讀一篇文章,一首古詩),使職高學生在欣賞朗讀的同時,體會上課內容,增加情趣。3.談話導入。為了使更多的職高學生參加教學活動。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提問與職高學生交談。這樣可以使平時不愛說話的職高學生感到自然親切,讓他們全部都動起來。4.實物導入。可以更真實地展示給職高學生,便于引導職高學生細致地觀察,可以誘發職高學生學習興趣。總之,教師要選擇即適合職高學生興趣,又適合教學內容的,恰當的導入方法,進而引出課題,時間不易過長,而是要簡潔。可別看這兩三分鐘時間,還真得下功夫,多動腦筋不可。
第三,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興趣。在課堂中,要不斷更新教學內容,運用多種形式與方法完成教學任務,培養職高學生興趣,努力使教學達到最佳效果。1.眼、腦、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是培養職高學生學習的好形式。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興趣是能量的調節者,它能支配內在動力,促使目標的實現”。通過眼、腦、手的協調,提高了職高學生觀察能力,造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實踐證明,這種教學方法,符合職高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的需要,深受職高學生的歡迎,并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2.舉一反三的教學形式是培養職高學生思維興趣的好形式,它富于趣味性,符合學習遷移規律,既可以學到基本知識技能,又有利于發散思維,提高了職高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
最后小結也是鞏固學習興趣的尾聲。為使整個教學結構優化,千萬不能忽視結束課前的小小尾聲,有人說:小結應形成課的一個小高潮,把職高學生學習興趣推進一步,我也有同感。小結應在教學表現內容得到充分表現,課堂教學氣氛和諧,興趣處于高潮時進行。巧妙的結尾會給職高學生留下最深刻、最佳的印象。我經常用表演、展覽、激勵、評論、激將等不同方法對一節課進行小結。
我認為,在短短的幾分鐘小結中,教師要尊重職高學生,要合理地評價,要多看他們的長處,多鼓勵少批評,只有這樣,才能保持和鞏固職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培養興趣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教師付出很大的心血和勞動,職高學生的興趣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不穩定,不持久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掌握好各個環節的主次與時間,要根據年齡,心理特點安排設計各個環節,并加以正確的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