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
【摘要】本文立足于德育教育管理的主要功能,對初中班級德育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具體分析,整合儒家思想精髓,提出了相應的解決之道,旨在探索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新方法,提升中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與科學性,不斷驗證與創新我國德育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體系。
【關鍵詞】德育教育 儒家精髓 整合創新
一、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三個“有利”
1.有利初中生“三觀”的形成。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功能是引導中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首先,在全球經濟一體化形勢下,初中德育教育管理具備了國際理解主義教育的內涵,即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道德文化,增進學生的民族自信,培育學生多元化的國際視野,建立學生對世界的總體看法與基本信念,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心理面貌。同時,德育教育管理通過培育學生善良、平等、寬容、誠信的國際交往品質,為學生參與未來國際競爭與合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價值觀與人生觀的引導,即建立學生對客觀現實或具體事物的主觀態度,對人生意義與人生目的基本看法與觀點,決定了學生的情感意志與發展傾向,集中反映學生的道德標準。初中生代表的青少年群體是社會最敏感、最活躍、最容易受到外界影響的群體,幾年來,我國經濟改革促使社會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初中生如何應對社會意識形態的變遷,如何積極引導初中生在文化碰撞中保持頭腦冷靜,發展智力、發揮才能,不投機取巧、不好逸惡勞、不急功近利,堅守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樹立學生健康的積極的人生追求是當代德育教育的重要任務。
2.有利初中生的心理疏通與情感熏陶。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具有心理疏通與情感熏陶作用。美國教育學家艾斯侖爾曾說:“一個人如果沒有在其學生時代獲得愛的體驗,那么對他的一生將是致命的影響”,這里的“愛”即是指對學生的充分理解、信任與溝通,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重要功能之一是通過“愛”的互動實現對學生的心理疏通與情感熏陶。心理疏通是指保持受教育者持續的心理滿足狀態,初中生由于處于青春期的年齡特征,容易出現思想行為的偏差,對此德育教育管理力求從心靈上接近學生的所思所想,深入學生的認知層面、行為層面、生理層面、情緒層面,對癥下藥,做好心理撫慰工作,幫助學生舒緩壓力,正確表達自我,創造學生內心的和諧;情感熏陶是指通過情感體驗,陶冶學生性格、豐富學生心靈,促使其接受好的影響。對此,德育教育管理可通過提供情感對象、營建情感關系、實現情感交流等手段,促使學生學會關心、理解、尊重他人,體驗奉獻他人的豐盛與喜悅,獲得道德成長的精神滿足。
3.有利初中生的人格培養與延續發展。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價值還在于培養學生人格,促進學生的延續發展。一方面,德育教育對學生的人格塑造影響極大,人格在心理學中的定義是指“人所呈現出來的角色特點、性格特征以及心理素質的總和”,因此初中生人格培養指向構建學生穩定的社交情緒與健康和諧的心理狀況。初中生普遍思想單純,意志脆弱,遇到困難容易情緒波動,隨著信息通訊的急速發展,中學生社會交往范圍的提前擴大,其對友誼的渴望、性心理的成熟表現明顯,若缺乏良好的引導,將可能出現心理沖突與認知扭曲。對此,德育教育管理絕不是道德知識的堆積,而是致力于學生良好精神面貌的形成,推動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幫助學生獲得穩定的角色特征。另一方面,初中班級的德育教育管理有利于學生的延續發展。“延續發展”是指學生離開學校后的發展可能性,良好的德育教育管理可以促使學生語言能力、行為能力、容納能力的提升,從而健全學生的社會適應性。因此,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最終目標不是培養“圣人”,相反是培養適應社會生活,具備社會協作能力的“凡人”。
二、當前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所存在的問題
1.內容與活動過于形式化。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內容與活動存在形式化現象。一般來說,初中階段的德育教育內容包括國情教育、法制宣傳、班級紀律規范、品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幾方面,但由于初中班級管理的壓力多來自于學生的學業水平,班級競爭的核心內容指向教學成績競爭,因此班主任針對初中生的德育工作重視不足,管理程度不夠,缺乏內容的針對性與科學性,主要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學生行為準則》、班級紀律條例等整體性規章制度為主,主要表現為較少制定德育管理目標、德育教育內容依賴教師經驗、管理方式傾向于“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呈現出無序與盲目化特征。除此,德育教育管理活動也側重于完成學校考核任務,一般集中在每年五一節、十一節舉行全校性的德育宣傳,平時學校很少組織德育活動,且德育活動形式無非是“學雷鋒”式的萬人簽名或者講空話、講套話的演講比賽,德育教育的意義得不到真正體現,學校德育活動淪為花架子,班級德育活動更是讓位于教學任務。
2.方法滯后實效性差。初中班級的德育教育管理方法滯后,主要表現為知識性灌輸,以及德育教育管理的時代性缺乏。首先,德育教育管理的知識性灌輸是指班主任習慣于將德育的理論性內容傳授給學生,知識不加具象化,趣味性不強,無法實現學生的內心認同。一些班主任甚至將“找學生去辦公室談話”作為唯一的德育教育管理途徑,強化學生紀律性主要依賴背誦《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說得多、做得少,最后的結果是導致學生德育認知與行為的脫節,學生德育測試成績過關,但違紀事件仍然有增無減。其次,初中班級的德育教育管理缺乏時代性,除了說教、體罰手段以外,民主化策略與創新性教育途徑缺失。在全球化信息時代的今天,教育的根本問題是搞清楚教育為了什么,德育教育的現代化價值是引導學生的自主道德建構,具備時代性的德育教育管理是尊重人的主體地位,推動學生實施個性化的自主教育,而非墨守陳規地進行道德知識灌輸。另外,伴隨著信息技術手段的革新,現代德育教育管理環境有了長足的變化,意味著德育教育的信息承載工具與傳播平臺面臨更新,但目前初中生德育教育管理明顯跟不上教育技術發展的形勢,缺失新穎的教育載體融入,實效性較差。
3.機制單一評價片面。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還存在著機制單一與評價片面的問題。首先是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機制的單一性問題,即德育教育管理缺乏縱橫聯系的完備體系。德育教育不是班主任一個人的工作,針對初中生的德育教育絕不是存在于學校或者班級內部的一個封閉性教育系統,其受到來自學生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方方面面的制約影響,當前我國初中生德育教育管理并不善于編制德育網絡與搭建教育平臺,因此尚未形成對德育教育管理的合力。其次是評價機制的片面性問題,德育教育管理應發揮對學生的導向性功能、激發性功能、實踐性功能,因此相應的需要建立對以上功能發揮作用的教育管理評價,然而我國當前大多數學校的初中班級德育教育評價主要表現為依據《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衡量學生班級紀律性與道德習慣的操行評定,評價內容并不完備。
三、初中班級實施德育教育管理的具體途徑
1.組織與完善德育教育管理資源。應對德育教育管理的內容與活動形式化現象,應積極組織與完善德育教育管理資源。首先在內容方面,除了國情教育、法制宣傳、班級紀律規范、道德培養、心理健康教育幾方面的固有教育內容,以及《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學生行為準則》、班級紀律條例等整體性規章制度學習,應吸納我國儒家“禮”“義”“仁”“智”“信”的傳統倫理體系,塑造學生的優秀民族性格。具體可分為立志性內容,如《子罕》、《中庸》;修身性內容,如《孟子》、《大學》;忠恕性內容,如《論語》、《恕經》;孝敬性內容,如《詩經》、《孝敬》;仁愛性內容,如《禮記》、《中庸》;勤儉性內容,如《三字經》、《左傳》等等。其次,初中班級德育管理的活動形式方面,除了固定的學校節慶德育宣傳與空洞的演講比賽,班主任應針對德育教育內容設計專門的趣味性、實踐性活動,提升學生的參與熱情,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例如通過棋類比賽、拔河比賽、接力賽等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通過參觀軍事訓練,促使學生感受集體主義精神,從軍人的英勇事跡中獲得精神激勵,培育學生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再例如通過開展“學做一道菜”“學養一盆花”等課余活動,鼓勵學生施展才華,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等等。
2.建立德育教育管理的多元模式與創新載體。針對德育教育管理缺乏時代性、方法滯后、實效性差的問題,應建立多元教育模式與創新教育載體。首先在建立多元教育模式方面,例如針對主題活動設計的體驗教育模式;針對道德情境模擬的情境教育模式;針對預設人物扮演的角色教育模式;針對民主協商的討論教育模式等等。同時,教育方法的選擇也應盡量地多元化,例如語言說理法,該方法不是講大道理,而是通過柔性的談話途徑、討論途徑、閱讀指導途徑、報告途徑傳遞德育思想;又例如形象感染法,包括了參觀訪問、榜樣示范、藝術作品熏陶等各種手段;再例如品德評比法,即以獎勵或懲罰的手段激勵學生道德踐行。除此之外,學生的自主教育應被納入德育教育管理體系中去,即充分發揮學生的道德主體地位,營建班級“全員育人”的德育氛圍,同時班主任可通過創新教學載體,打造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的學習共同體。例如開辟德育教育的手機平臺,班主任可以定時為學生發布德育信息,如本周模范榜樣、本周好人好事、本周德育故事等等,也可利用短信建立家校德育通信系統,定時向家長發送學生的日常考勤信息。
3.實施德育教育管理中的兩個整合機制。應對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機制單一、評價片面問題,班主任應集中實施兩個整合機制。一方面是整合教育主體,“構建初中德育教育管理的縱橫聯系,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教育合力”。對此,班主任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家庭情況,建立家庭檔案,對需要重點關注的學生采取登門拜訪,力求達成家長對學生教育工作的主動配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增設家長培訓課,或利用每學期的家長會向家長提供科學的教育方法,另外還可組織家長與班級學生共同參與德育活動,例如開展“為母親過一次生日”等主題班會,增進學生與父母的情感,強化家庭與學校教育的聯系。在爭取社會力量支持方面,班主任可以為學生創造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參觀傳統文化博物館,熏陶學生的民族情感;了解與訪問政府綜合治理社區環境的情況,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等等。另一方面是整合評價內容,構建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的評價體系。第一,導向性功能評價,即評價初中班級的德育教育管理是否促使學生具有接受德育觀念的傾向性,是否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起到指導作用。第二,激發性功能評價,即評價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是否有效地強化了初中生的正當行為,減少了初中生的違法亂紀現象。第三,實踐性功能評價,即評價初中班級德育教育管理是否有效提升了初中生的道德水平,使之起到映照與定位的基本作用,為初中生實施道德行為提供有利依據。
參考文獻:
[1]劉旭東.中學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9.
[2]桑青松.中學德育實施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探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