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艷煒
【摘 要】本文通過對職業教育現狀分析,闡明了一體化教學的定義、特征、實現的途徑、意義,介紹一體化教學的實施理念,并指出了當前職業學校實行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關鍵詞】一體化改革;雙師型教師;課程體系;雙元制;校企合作
21世紀中,隨著生產方式由勞動密集型向著集約型的轉變,更多的科學技術被應用到生產中,隨之社會對勞動者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實踐能力及創新精神的要求越來越高。作為向社會提供高素質勞動者的職業教育,也要適應現代社會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要求,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下面讓我們先來看看職業教育發達的地區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
放眼世界:歐美地區的職業教育在國際上是比較發達,有很多經驗值得我們去學習。歐洲的職業教育又以德國的職業教育較為先進。德國的職業教育采用采取“雙元制”教育模式,通過兩個學習地點——州立學院和培訓企業或社會事業機構的合作,使理論學習和企業實踐交替進行,培養在技術、經濟領域和社會工作第一線從事生產、管理和教育等直接為社會服務的應用型職業高級人才。
雙元制的教育活動與以學生為主體,課程設置以職業活動為核心,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雙元制”教育的優越性在于,通過實訓幫助對理論的理解,理論又在實踐中得到強化;學生學到最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組織管理,縮短進入企業后的見習期,增強了團隊合作能力,提高職業競爭能力。由于采用雙元制,兩個學習地點的分離與協調。在企業或社會機構第一線,學生能在現實的職業氛圍中獲得有價值的實踐經驗:能親身經歷技術的、經濟的和社會的變革,才能學會各種職業的和社會的能力、態度與行為方式。
根據一體化改革的內容,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途徑如下:
1 改革課程體系
首先職業教育必須跳出“學科本位”,不能以學科為中心一組織教學。 所謂課程模式實際上是指課程觀、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三要素的特定組合形式,即課程體系是在一定課程觀指導下的一課程內容及其進程安排在時間和空間方面特定組合方式;其中,課程觀是課程體系的“綱”。傳統的以知識為核心的專業教學特別注重學科體系及其邏輯推理,卻忽視能力,特別是操作能力的培養,這樣做顯然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以“實例”為核心的教學方式,即傳統的師傅帶徒弟的訓練方法,這種方式具有操作技能的訓練和解決問題的實例摹仿和積累,但缺乏足夠的系統知識,也不符合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而“能力本位”課程觀是我國職教界實情況下的一種較好選擇。即專業基礎理論以職業崗位群的“必須、夠用”為度,并重點培養崗位的專業技能。因此.我們職教工作者,特別是各種職業院校的領導要從課程觀入手,借鑒先進的職教經驗,開出職業教育特色來。其次職教專業必須寬窄適度,針對性與適應性并舉。職業教育的目的是以就業為導向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所以市場的需求具有很強的導向性。考慮到學生就業是定向委培還是不定向委培的不同,應據此設置不同的寬窄度。定向委培的目標性明確可以設置相對集中且技術性較強的課程,而非定向的則宜設置涉及面較寬的多種課程以適應不同工作崗位的需求。
2 實現理論教學與技能訓練融通合一
職業教育以培養技術人才為目的,所以必須加強技能訓練,使之與理論教學融為一體。由于歷史上對職業教育的重視不夠,導致很多職業院校金費不足,這種情況仍未全面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職業院校無法靠自身的經濟來完成所設施的增添改造,更導致技能訓練滯后社會發展,這是目前職業教育面臨的一大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學習德國的雙元制教學。由學校來完成理論教學,而學生的技能訓練則由培訓企業或社會事業機構來完成。學校和培訓企業或社會事業機構輪流交替完成整個教學過程。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彌補與實際生產的差距。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通過加大校內設施更新改造來完成學生技能訓練的部分內容。條件更好的學校這個以輔助兄弟學校來完成這一任務,這就是長三角地區建立職業教育一體化聯動發展的優勢,通過這一形式,各兄弟學校取長補短、資源共享,用最小的力氣辦最實用的事。
以上是通過硬件的方式來滿足提升學生的技能水平的要求,僅僅如此還是不夠的。另一方面應該加快我們的雙師型隊伍建設。“雙師型”教師是根據職業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對專業課教師提出的素質要求。提出“雙師型”教師的概念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當時我國職教界對職業教育特殊性的認識還不夠充分,普遍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忽視能力培養的問題。1986年原國家教委一系列條例,對教師的資格、職責等作出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職業學校教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實踐能力。為了加強職業教育實踐教學環節,促使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機結合,適應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職教理念,有學者在實踐中提出了這一概念。“雙師型”教師既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較高的教學水平,又具有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際工作經驗。也就是要求教師既具有教師的基本素質,又具有工程師(技師)的基本素質。這樣才能指導學生獲得和提升職業能力。
3 實現學校和企業的無縫對接,既能力培養與工作崗位對接合一、實習實訓與頂崗工作學做合一
要實現這一目標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是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企業實訓可以使很多學生學到在學校學不到的知識技能,相當于對學生提前進行崗前培訓。同時這種形式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學生的經濟壓力又能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的用工缺口實現雙贏。校企合作,不應該僅僅停留在訂單培養這個比較粗淺的合作層面上,而是要構建相關機制促成“校企一體化”。在日本三菱集團公司,根本就分不出哪是學校哪是工廠,德國、臺灣的職業學校和企業也融和得非常緊密,政府鼓勵企業工程師考取教師資格證書,允許取得資格證書的工程師到職業學校教課,并給予高額回報。
其次,是采用項目教學,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項目教學是通過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而進行的教學活動,目的是在課堂教學中把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其核心是: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教育的唯一目標,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邊做邊學,把看到的、聽到的、手上做的結合起來。學生在尋找這個結果的過程中,學會思考,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后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項目教學是一種以學生自主探索為基礎,采用科學研究及實踐方法,促進學生主動接受知識的教學方式。教學目標以職業能力為本位,教學內容以典型項目為載體, 學組織以學生為中心, 教學過程以職業實踐為主線。因此這種教學模式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工作能力,使學生較快的融入企業融入團隊。
一體化是職業教育教學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方興未艾,同時這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所有職教工作者共同努力。讓我們群策群力,使這項革命達到頂峰。
【參考文獻】
[1]德國雙元制大學的辦學特點和啟示[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10(2):1.
[2]馬穎.歐盟職業一體化新進展[J].職業技術教育,2008(31):29.
[責任編輯: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