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秀麗
摘 要: 如何讓學生學好歷史,是很多歷史教師一直思考的問題。文章提出,要讓學生學好歷史,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一切學習和思考的根本動力,學生是一個個生動活潑、性格鮮明的人,他們有著廣泛的愛好,因此教師就不能只是機械地傳授知識,應首先想辦法發揮自身優勢,自己的人格魅力等,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培養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讓他們愛上學歷史。
關鍵詞: 歷史學習 激發興趣 主動學習
從事歷史教學工作多年,我體會最深的一點就是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生沒有興趣,便沒有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喜歡上歷史課,不完成歷史作業,更不用說多做歷史習題、多看歷史書了,學習完全是被動的,被動的學習除個別例子外,總體上說是無法取得優異成績的。相反,若一個學生對歷史學習有較為濃厚的興趣,就會喜歡上歷史課,喜歡思考歷史問題,喜歡閱讀與歷史相關的各種書籍,喜歡看歷史紀錄片、影視劇……這樣的學生的歷史知識自然就比較豐富,歷史學科能力也會相對較強。因為學科能力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所以,我認為許多學生歷史學不好的最大癥結在于不喜歡上歷史課,對歷史學習沒興趣。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指人力求接觸、認識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愛好活動的意識傾向,興趣心理是一種帶有下意識特點的心理驅動力量。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指出:“學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論語·雍也篇》)由此可見興趣的重要性。在教學中,只有激發學習的興趣與愛好,才能開啟學生的學習智慧,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望,才能借助這一能動的開發、傳導智力的作用,達到培養學生的歷史意識,尊重歷史的客觀規律,掌握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科學的思維方法,從而達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務,強化學習效果。那么如何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在實踐工作中,我有以下幾點做法,供同仁們參考。
一、通過熟悉的歷史人物和歷史小故事,樹立學生的歷史學習自信心。
如果直接問學生一個問題:“什么是歷史?”學生通常都答不上來,但如果問他們有沒有熟悉的歷史人物或者小故事,他們一定會爭先恐后地說出很多。利用這一點,從高一的歷史課開始,我就在每堂課課前5分鐘,安排學生講自己熟悉的歷史小故事,這樣就消除了學生對歷史的陌生感,使他們覺得原來他們也有許多歷史知識,歷史學習并不是那樣艱不可攀。在授課中講到具體內容時,我會有選擇地講一些學生小故事或電視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講西周的《宗法制》內容時,學生對嫡長子繼承制的概念不能很好地理解,我提供一個案例:周天子年老了,膝下有4個兒女:大兒子(二夫人生),二兒子(大夫人生),三女兒(大夫人生),小兒子(大夫人生),他的爵位和財產如何繼承?要求學生當一回法官,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這樣原本枯燥的宗法制不僅變得生動有趣,而且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了嫡長子繼承制。在講春秋戰國時,講一講“老馬識途”、“退避三舍”等小故事,或是和學生一起背誦《論語》,這樣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還使得枯燥的歷史活了起來。
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教師通過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教學。現在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特別強烈,學生越是積極參與教學,思維活動越積極,對歷史現象和問題就越關注,興趣就越濃厚。因此,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可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如在講《專制集權的不斷加強》時,關于皇權與相權的演變趨勢,我創設“官員上朝禮儀的變化”的情境,“漢朝時丞相謁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隋唐時官員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官員上朝必須站著奏事,到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通過這一情境設置,引導學生思考,學生很容易總結出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遭到壓制的發展趨勢,由此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索興趣,更培養了學生辯證思考問題的能力。
德國物理學家勞厄曾經說:重要的不是獲得知識,而是發展思維能力。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而不是單純傳授知識。所以我在教學中,對于課本內容和問題有所側重,可以讓學生自己找到答案的一般少講甚至不講。如有關科技文化的歷史課,可畫出表格讓學生自己歸納,教師簡單地進行補充和更正,學生如果有疑難問題則可以提出來,讓其他學生解答。這樣可使學生充分參與,避免學生凡有問題都依賴老師給答案而不思考的情況出現,強迫他們開動腦筋,鍛煉思維能力。在講《五四運動》和《甲午中日戰爭》時,我運用了大量圖片、視頻、文字、聲音等再現歷史,為學生跨越時空理解當時的情景提供了直觀幫助,讓枯燥的歷史鮮活起來。課堂上設置一些機智問答環節,課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五四宣傳口號和宣傳板報,把學生的積極性最大限度地調動起來,做到讓學生愛學歷史。
三、采用多種模式、多種教學途徑上課,以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
大多數學生對于歷史的興趣只停留在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情節上,到了接觸那些內容枯燥的課,就會出現厭倦情緒:這么多的年代,這么多的人物,這么多的措施,太難記了。歷史課不可能每節課都有趣,有些內容本身就限制了課堂氣氛的活躍,這時就需要教師采用多種模式和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興趣。
1.利用多媒體教學。學生對于直觀的東西,印象往往比較深刻,所以我盡量多地利用多媒體,把許多歷史情景、現象、線索等展示出來,通過多媒體的生動展示激發學生興趣,加深印象。例如在介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因事件多、線索雜,學生常常弄不清楚,非常容易混淆。為解決這個問題,我在課堂上將《建國大業》的一些片段展示出來,學生一下子就有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興趣盎然地觀看,認真地聽老師講解,復雜難懂的歷史知識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既有助于學生理解,又提高學生興趣。
2.多搞其他形式的課。如辯論賽、歷史故事會、歷史成語大比拼等,無論老師的課上得多么好,學生對于這類自由活動、氣氛寬松的課還是有著濃郁興趣的,所以教師可投其所好,這樣既可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又可保持他們對歷史的興趣,何樂而不為呢?
3.把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拉近學生和所學歷史知識的距離,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三次科技革命時,一些重大發明對當前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如火車、飛機、電燈等),使學生深刻體會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道理。又如講“臺灣問題,一國兩制”時,可讓學生尋找一些歷史事實證明,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一切“臺獨”活動都是分裂祖國的行為,這樣把歷史事實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學生興趣濃厚。
以上是對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心理論述,我認為,只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心理,就抓住了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因此,在歷史教學中,重視學生興趣心理因素的發展,是提高學生學習成績,培養學生能力的關鍵,讓我們為學生的歷史學習插上興趣的翅膀,在歷史的天空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