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明
摘 要:新課程教學中,反思能力是一個高素質教師所必須具備的一項能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通過更新理念、總結反思等方法提高教學智慧,從而讓反思成為一種習慣。
關鍵詞:新課程;反思能力;培養策略
近幾年,新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不斷生發涌現。在當前高中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學更是有許多問題需要反思,如果中學語文教師不具備反思的能力和習慣,就會迷失方向。本文就培養中學語文教師反思能力的策略略作探討。
一、更新理念策略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任何教師都有理論上的迷茫,實踐上的困惑。而這份困惑和迷茫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對理論理解的淺陋和偏離。
觀照教學實際情況,我們發現“問題”的產生有其特定的背景。因為教師的具體教學行為模式都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或教育理念來支撐。正是在教育思想的一次次大討論中,教師才在意識結構中產生新的理念。開始,這種認識往往是模糊的并不清晰,籠統的并不具體,膚淺的并不深刻。然而,就是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去審視自己的教學,從而確定自己的研究課題。
要做到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尤其是中學語文教師專業化發展的相關理論。通過學習與實踐,形成自己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的看法,逐漸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原理,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的優化。
二、改變行動策略
1.增強教學監控能力
教學監控能力主要是指教學反思能力。如,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是否傾聽了學生的觀點、意見和建議,是否發現了教學預設之外的問題,面對預設之外的問題是否及時調整了自己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進程,是否將這些意外的問題作為課程資源……;同時,教師要對整個課堂教學行為過程進行回憶性思考,包括對教師的教學觀念,教學行為,學生的表現以及對教學的成功、失敗進行處理分析提出改進意見……
2.堅持記錄教學反思,進行反思總結
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反思,在一個教師專業化成長的進程中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教師完成某個中學語文教學任務,實現了新課程標準制定的三維目標之后,要以科學的理性態度和方法對語文教育教學的本質進行深刻的理解,通過觀察、回顧、診斷、自我監控等方式,批判地考查自我的主體行為表現及其行為依據,將教與學結合起來,從而對自己已有語文教學行為和已經養成的習慣進行重新審視和考查,篩選并保持好的行為習慣,淘汰和改造壞的行為習慣。
通過記錄教學反思,可以不斷地積累教師專業發展的素材,反
思得失,尋找良策,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也達到了深化思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目的。
3.積極參加集體備課,努力構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專業引領、共同提高”的專業發展模式
授課前,教師要通過集體備課將教學案真正一體化,達到學案的最優化。教師更要注意教后的再次備課。教師上完課后,根據教學中所獲得的反饋信息進一步修改和完善教學案,明確課堂教學改進的方向和措施。
4.堅持撰寫教學論文
中學語文教師在撰寫教學札記、專題教學論文的過程中肯定會反思自己的語文教育教學的理念、實踐,因此,堅持撰寫教學論文是促進有效反思的有效途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