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黃桂琴
摘 要:本文在系統分析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內高等教育和企業發展現狀的基礎上,揭示了存在的各種不足之處。在此基礎上,深入分析了校企合作機制,即校企合作中企業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動機、合作內涵和合作形態。進而結合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的實際情況,重點闡述了可能采取的校企合作模式,如企業聯盟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員工素質提升聯盟、聯合研發機構的建設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和競爭力。
關鍵詞: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校企合作;合作機制;合作模式
一、引言
產業轉移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后發地區加快發展的最佳路徑。設立皖江城市帶承接轉移示范區是國務院批準的一項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也是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一項戰略性舉措。其目的在于通過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優化地區產業分工,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在產業轉移中,嚴禁已經明令淘汰的落后生產能力轉入,并且把承接產業轉移與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相結合,加快推進示范區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當然,皖江示范區的建設,不會甘當“小工”,特別是在部分優勢的產業方面將重點打造。根據規劃將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培育發展創新型企業,促進產業技術創新;構建創新平臺,促進創新要素對接,建立創新服務體系;優化創新環境,支持合蕪蚌自主創新綜合實驗區建設,完善自主創新體制機制[1]。
實踐證明,企業與高校進行校企合作并回報社會,是一項具有重要意義的公益事業,是促進創新要素與生產元素有機接著的重要紐帶,是貫徹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重要舉措。從高校角度的,以產學合作為紐帶,進一步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在產學結合上取得突破并實現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雙贏”;從企業角度看,校企合作是提高企業高科技人才的支撐的有效途徑,是智力投入的有利保證,是科技突破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培養的模式的重大突破。眾所周知的,作為創新要素的主體之一,高校的產學研合作是發達國家和發達省市里所熱衷的重要方案之一[2,3]。然而,相比而言,我省示范區內高校和企業卻存在著諸多不足,影響著現有合作創新模式的開展以及合作的效率。首先,高校方面:(1)教育科研經費投不足。在國家經費的爭取方面,我省大大落后經濟發達地區,例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立項數量上明顯低于沿海發達地區。(2)多數地級市本科高校辦學基礎薄弱,為師范類專科院校合并升格產生,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底蘊匱乏;(3)師資隊伍薄弱,高校高技術人才的總體不足,同時由于科研環境和待遇偏低,使得人才流失嚴重;(4)人才培養機制落后,專業重復建設嚴重。其次,在企業方面:(1)高新技術企業偏少,民營小企業居多,其生產規模偏小,產品附加值低,多為大企業的配套企業,創新要素與動力不足;(2)多數企業研發能力薄弱,甚至沒有獨立的研發部門;(3)產業主要為勞動密集型,自動化程度不高;(4)產品的技術附加值低。因此,鑒于我省示范區所處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殊的高校、企業情況,研究相適應的校企人才培養與合作創新機制,提高我省示范區內企業、高校的技術創新能力,完善科研隊伍的建設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內校企合作模式
1.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內校企概況
“十一五”以來,安徽省高等教育事業得到了快速發展,規模持續擴大、資源結構不斷優化、辦學質量穩步提高、服務功能進一步提升,為安徽經濟結構調整、實施工業強省戰略、促進就業和改善民生等,做出了重要貢獻。
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作為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較快的區域,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迅速,高職院校較多,辦學實力較強。2012全省共有高職院校64所,示范區就有53所,其中,合肥市22所,蕪湖市5所,占全省總數的82.8%。全省3所國家級示范高職院校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職業技術學院和1所國家示范高職院校培育單位安徽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均在示范區。安徽省本科院校有26所,在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有19所,其中合肥有9所,蕪湖有3所,占全省總數的73.1%。全省只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是“985”工程院校,合肥工業大學和安徽大學為“211”工程院校,且這些學校都在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內。再者示范區內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5所(全省共7所),“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項目實施高校4所(全省共6所)。通過上述數據不難發現,示范區內集中了安徽省主要的教育資源和高校科研平臺。
皖江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安徽的精華所在,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池州、滁州、宣城,以及六安市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縣(市區),原巢湖市現拆并到合肥、蕪湖、馬鞍山,國土面積75730平方公里。在示范區獲批之前,皖江城市帶已擁有馬鞍山馬鋼、蕪湖奇瑞汽車、合肥江淮汽車、馬鞍山星馬汽車、銅陵有色、安慶石化、蕪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這一區域集中了安徽全省80%的汽車企業、83%的鋼鐵企業、71%的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企業和92%的家電生產企業。皖江“雙核”之一的蕪湖,目前已有34家境外世界500強企業投資,成為安徽大項目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另一核心城市合肥,現在已形成海爾、長虹、美的、格力、美菱、榮事達、三洋、華凌、天鵝、日立等百花爭妍的格局,有完善的產業鏈。由此可見,示范區內企業特征鮮明,行業分布比較集中,具備了較為完善的產業鏈和產業集群和較強的市場競爭優勢,但是相應的多為生產型部門,其研發機構偏少。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我們同發達省份相比有較大差距,但基本的校企合作要素已經具備。因此,我們需要充分把握這次戰略機遇期,通過合理的規劃和調整,勢必能減小同發達省份的差距,并在一些新興產業上占有一席之地。
2.校企合作機制分析
校企關系的緊密程度取決于他們的合作形態,而合作形態取決于雙方在目的規范及資源的互動程度,表1和表2分別給出了校企合作中企業合作和校方合作的動機、動機內涵和合作形態。從表中我們不難看出,校企合作的動機依賴于高校與企業的科研實力與人才培養的定位。然而,示范區內的高校與企業不能著眼于當前,要放眼未來,要從戰略的高度加以協調、規劃。雖然如此一來,在合作初期,校企合作的效益難以實現最大化,但是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充足的提升空間,以及便捷的操作柔性。如此良性運作機制必會極大的調動企業和高校的合作積極性。
3.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的校企合作模式
鑒于上述分析,以及安徽近幾年科技與教育的發展現狀,可以采用如下幾種形式來提升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的校企合作內涵,加速安徽科技與教育實力。
(1)企業聯盟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
顯然,安徽企業規模較小,人才消化能力有限,如果一對一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不可避免的會遭遇種種難題。首先,企業提供的平臺有限,在學生實習實訓的安排上相形見拙;其次,企業的產品附件值較低,產品種類相對單一,學生獲得先進的生產技術與管理經驗的渠道有限;再者,企業規模較小,對人才的消耗能力有限,或者培養單個學生的成本較高。為了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承接產業示范區的校企可以采用產業集群的形式進行人才培養,建立健全相應的培養機制與人才就業機制。如此一來,學生對行業的整體掌控,相應生產工藝的掌握必然大大拓展,藉此彌補在先進生產技術掌握上的不足。
(2)企業員工素質提升聯盟
企業通過聘請高校科技人員給員工培訓,是提升企業員工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然而,安徽作為相對落后的區域,其人員素質相對薄弱一些。單一的企業培訓,容易演變成一種走形式,趕過場,往往取得的效果不明顯,同企業的訴求有一定的差距。如何提高培訓的效果是企業培訓一直關注的課題。競爭與對比機制的引入也許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產業示范區的校企如果組成一個聯盟,有針對地組織專業培訓(如現代生產系統,現在管理理念,先進制造工藝等)。在這一框架下,不同企業、不同高校、不同領域的職工教師組成一個新型學習體,必然會產生不同理念、不同學習模式的碰撞,必然會促進職工的學習積極性,必然會帶來不同企業文化的相互滲透,必然會增強員工的創新意識與企業文化的認同感,也必然會帶來去除糟粕式的員工素質的提升。
(3)聯合研發機構的建設
眾所周知的,集中人才物力解決企業技術難題是建立聯合研發機構的基本動機。然而,相對于江浙地區,產業示范區的聯合機構常常陷入研究經費投入不足、科研力量整體薄弱的困境。這時候,政府部門應該給予相應的政策支持。針對安徽企業自身的特征,.鼓勵企業引入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資源,嘗試建立產業聯盟內的研發機構,建立健全相應的知識產權保護機制。再者,.鼓勵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利用建立的研發平臺對引進的技術或知識產權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企業高校科研人員合作技術攻關,加速企業人才建設,同時提升高校老師融入生產實踐,從而具備從實踐中發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大力推進合作攻關
產業示范區的高校、科研院所的數量及科研實力居安徽省首位,在科技成果及知識積累、人才儲備、實驗手段、信息來源等方面具有較大優勢,但科研與市場的結合還不夠緊密,特別是與科教發達地區相比差距顯著,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次,產業示范區的企業雖然具備一定的資金基礎、產業化實力和市場運作能力,但企業的研發能力還有待提高,借用外部創新資源的能力尚需加強。為此,政府部門應該積極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大力推進合作攻關。其次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和科研基地的建設項目、國際學術交流與合作項目,加大學科帶頭人的培養力度,為企業培養定向人才。
三、結論
本文首先詳細分析和總結了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內高校與企業的發展現狀及其特征,然后系統地展現了校企合作中企業合作和校方的合作動機、合作內涵和合作形態。進而,以此為基礎,系統的闡述了皖江承接產業示范區內校企合作所可能采取的合作模式,如企業聯盟形式的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員工素質提升聯盟、聯合研發機構的建設等,以期提高高校和企業的整體科技水平和競爭力,其分析可以為相關決策部門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2010-04].http://www.p prd.org.cn/quyu/zbdq/201004/P020100401610126542934.pdf
[2]王雪.國外成熟的合作教育模式對發展我國四年制高職教育的啟示[J].職業技術教育,2002,23(13):65-67.
[3]孟令權.我國高校產學研合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1):91-92.
[4]百里清風,李海鷗.部屬高校產學研戰略聯盟運行機制對地方高校的啟示[J].渤海大學學報,2012(1):127-130.
[5]吳樹山等.論論我校企合作的發展態勢及其對策[J].科學進步與對策,1997(6):2-3
[6]付志榮.新建地方本科高校產學研合作現狀及基于高校視角的策略分析[J].常州工學院學報,2012,30(2):102-105.
[7]崔旭,邢莉.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與制約因素研究——基于政府、企業、高校三方視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0(6):45-47.
作者簡介:梁艷(1979.08- ),女,安徽宿州人,安徽工程大學講師,技術經濟及管理碩士,研究方向為技術創新與工業工程